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225422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郑州市中原区育华学校郑州市中原区育华学校李一帆李一帆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一、研究背景:一、研究背景:近些年, “低龄犯罪”, “校园暴力”, “欺负弱小”等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关注。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小时候,孩子不自主的愤怒典型表现包括又蹦又跳、哭闹和尖叫;慢慢长大时,这种情绪激动的、任性的、不受支配的表现逐渐减少,而报复性的攻击逐渐显露,表现为摔东西、抢夺、抓掐、咬人、骂人、顶嘴和固执己见。家长认为在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产生攻击性行为是一

2、个普遍现象,不足为奇。有些教师也认为这也许只是小学生当时选择的一种发泄当时情绪的方式。因此,孩子也就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持续不断、次数增多,强度增大,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我校位于郑州市的西郊城乡结合部,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我们的每一个班级中,都有将近 70%80%的孩子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了生存,这些孩子的父母起早贪黑地工作,很少有时间去管理教育孩子,对于孩子存在的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认识非常肤浅,有的还认为自己的孩子这样是有本事,不被人欺负。如果被欺负了,家长就认为不还回来能行吗?在我校,我们常可看

3、到学生违反纪律、打架、辱骂他人等行为,有些孩子一星期至少要发生一两回这种事情,这些孩子常常惹事生非,给教师、家长增添不少苦恼和麻烦,既干扰了教育教学活动,也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及身心健康。由于同学和班组对其采取排斥的态度,都有意回避他,不理睬他,使他成为一个被孤立的人,而这种被冷落在其心中转化为进一步的愤怒和怨恨,他故意惹对方生气,攻击他人,挑起争端,同学也因此更不愿意接近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小学生“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因此分析和控制小学生攻击性行为,促进小学生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教育中一项严峻的课题

4、,其中,攻击性行为也应该引起学生的家长和老师们的重视了。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认真的调查、分析、研究,找出正确的方法,树立一些正面形象,让学生通过模仿正面形象或是通过启发小学生对攻击性行为的理解与思考,采用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合理方式来逐渐消除本校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使其成长为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二、调查结果二、调查结果一、总体情况一、总体情况:(附件一)通过对我校随机抽取 3、4、5 三个年级的三个班级 198 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主要攻击行为分为:主要攻击行为分为:直接身体攻击:打、踢、推、撞、抓人、拿走或损坏别人东 西 言语攻击:骂人、嘲讽人、起外号 间接攻击:造谣、说

5、坏话、唆使、游戏排斥 3 年级4 年级五年级受过攻击的学生91.2%92.2%94.2%有过攻击性行为的学生58.6%57.6%67.6%当儿童受到攻击时采取同样方式还击的学生32.1%,26.1%,22.1%,胆小躲避的学生27.8%37.1%62.2%愿意告诉教师的学生55.6%54.3%28.4%被攻击反应很难过的学生48.1%35.7%13.9% 教师对学生的攻击行为严 厉惩罚的48.1%12.9%56.7%与父母经常顶撞的学生0%2.9%0% 受到挫折发生攻击行为的 学生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学生25%34.8%44.4% 对自己学习不满意的学生60%47.8%55.6%小学生在总体上

6、言语攻击的比率最高,这说明该类攻击行为在校学生中最为普遍和频繁,其次是直接身体攻击,间接攻击的发生率最低。男生的直接攻击多于女生,而女生更多是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更多学生不能容忍直接攻击,例如:拿走或损坏自己的财物、骂人、起外号。各年级三类攻击行为的比例不存在显著差异。被攻击后采取方式随年龄增长而改变,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此类行为的反应模式也对学生产生此类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以及对此类行为的反应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也有少数学生缺乏处理此类事件的能力,通常方法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得保护自己。行为表现为“好”的学生总调查人数的 27.3%,行为表现为“一般”的占

7、调查人数的 48%。行为表现为“差”的占调查人数的 24.7%。统计结果 P为孩子创设适宜的环境美国儿童教育专家的研究指出,惩罚妨碍了学生对正确行为的学习,挫伤了小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使小学生产生对抗情绪,影响他们与别人的关系,不利于小学生社会化的发展。与其运用惩罚来矫正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如通过创设环境来矫正其攻击性行为。1和谐学校环境的创建()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使我们清楚,教师的言谈举止也如同父母一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德和行为。同时,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让我们坚信:如果教师对学生充满期待,满怀关爱,学生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进步。所以,良好校园环境的创

8、建需要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及氛围和谐的教师队伍,教师们以身示范向青少年推荐一种尊重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艺术.如何使我们教师高素质:首先,关注在校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学校管理者应体察教师的身体状况,而且有责任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竭尽全力解决教师超负荷劳动的问题。同时提高教师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其次,注重教师的长期培训。学校不仅要给教师提供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教师“充电” ,使他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遇事冷静,善于克制。最后,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评价应客观、公正,使教师群体形成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

9、。同时,对教师的评价也应更全面,将教师日常行为,如用语等也列入考核范围之内,严格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积极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首先,转变观念。现实生活中,比如说我们看到有孩子在那边讲脏话、有不文明的行为。如果是本班的学生,班主任可能会及时进行教育。如果不是本班的孩子,可能就睁只眼闭只眼也就过去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若是副科老师,那或许走得就更心安理得了,思想教育不是我的责任。于是,我们就要反思,不是说教育是全民性的事情么,连国界都不分的,怎么科界、班界却要划得这么清楚。所以,首先,应该使教师们明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并非是专门一学科、一教师的工作,而是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的目标。每个教育者在每时每

10、刻都对学生有道德教育的责任和权利,可以利用身边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讨论中,可以采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不仅要说出观点,更要说“为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道德的反思。还有,应倡导建立充满爱心的班集体。人是一种群体的社会性动物,具有很强的归属感。一个充满爱心的班集体,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友好交往,形成互相关心、尊重和信任的气氛。当学生感到被集体接受和肯定时,更容易接受集体的价值观和规范。采取文明的方式,根据师生意见制定学校和班级的学生行为规范,由集体监督。既约束学生的行为,又使学生发展对道德规范必要性的洞察力和承担这些规范的义务。同时,集体中健康的舆论导向和积极向上的气氛

11、,也影响学生品格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承诺一个崇高的道德目的:关心孩子,并且培养孩子学会关心。和谐家庭环境的创建(1)父母自身应具有良好的修养,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第一,父母要注意在家庭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举足轻重,哪怕遇到非常时刻在孩子面前也要学会隐忍,不要互相吵骂、打斗。第二,父母在与亲戚、邻居、同事等交往中的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所以父母要做到在人格不受伤害的情况下事事忍让,不要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与人争吵,让孩子学习你与人相处的高贵品质并运用到生活中去。第三,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要得当。家长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对孩子使用暴力,因为这并非是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是压而不服。事实上,家长在平时要多

12、鼓励孩子,多关心孩子,让儿童感觉家庭的幸福,教育子女父母双方在讨论之后要达成一致意见。这样才能实现目标,达到最大效益。就像物理上的力学原理,只有分力在同一方向时合力才最大。父母采用良好的教育方法,并取得一致的奋斗目标必能激励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减弱其攻击性。在家里,家长提供一些正确的行为模式供小学生选择,使他们的行为得到满足。可以为小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独立的空间,各种娱乐文体器材,有趣的书籍等等。家长还应为孩子提供机会,观察、学习人际互助,鼓励他们去与别人合作,通过模仿学会谦让、互助、合作等亲社会行为,通过强化而形成稳固的亲社会行为模式。我国历史上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的是孟母为了孟子的成长

13、三迁其家的故事。家长可让孩子接触行为温和的孩子,并给表现好的孩子奖励。当他看见行为温和便可获得奖励时,就会向“榜样”靠拢,逐渐减少攻击行为。如果孩子与一个“小霸王”在一起,应尽快叫他脱离这种关系。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鼓励孩子进行情绪宣泄父母应该学会与儿童进行沟通(与儿童沟通的技巧:一方面要营造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要对彼此保持宽容态度,不要看到孩子有一点不对就说, “我要打你!”这种无意义的话在孩子面前尽量不要说。多说只会强化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另一方面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意见,注意观察他们的反应,鼓励他们表达,并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体察他们的情感和需要,这样不仅能够时刻关注到孩子

14、的心理变化,也能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帮助孩子) ,了解他们的心情状态。当发现孩子的情感过分压抑时,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宣泄,向父母或者朋友倾诉,将其用日记的方式诉诸于笔端。引导他们在适当场合大叫或大哭一场,以宣泄内心的挫折、愤怒和烦恼。还有尽量少让孩子看有攻击行为的武打片,要经常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影片上的攻击行为。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际交往观念,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首先,是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的生命价值是同等重要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应当相互尊重,文明相处,友好合作,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各自应有的贡献。二是要相互观爱、珍重同学友谊,共同

15、享受幸福。同学交往是社会交往形式中最开放、最活跃、最易沟通的交往形式,同学关系也是人际关系中最纯洁友好的形式,教师可以用成人生活中同学关系促进个人生存发展的有益事例向学生讲解珍重同学友谊的意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同学观念。2学校应鼓励儿童多参与群体活动对于小学儿童而言,一方面,我们尽量创造环境让孩子们进行“合作学习”,鼓励他们在知识的学习和其他学习活动中多交流和讨论,互相配合达成目标。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和谐的同伴关系和相互尊重的集体气氛,克里纳指出,合作学习给品格发展带来的好处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应允许他们玩打闹类游戏,即小学校园里,孩子们之间嬉笑着互相追赶,或拿

16、着东西开心的“比剑” 。它不同于攻击性打斗,这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活动,但要注意安全。通过这种游戏,儿童可以在“挑战”同伴权威地位之前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适宜地施展自己的力量,形成同伴间的默契、友好关系。3提供供给孩子学习社交的机会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孩子走亲访友,走进成人的社交圈进行观摩。因为孩子毕竟还是孩子,有时他们会对身边的事物失去判断力,而且喜爱用自己的喜好来评判周围的一切,缺乏对别人的思考。让他关注成人们友好、平等、为他人着想的交往方式,并不断的提醒,能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深思。学校也可以带孩子们参与到大自然和大社会中体验生活,开阔视野,不仅增加了知识,而且使他们能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 ,获得人际交往经验。4帮助孩子化解危机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孩子的同伴小团体生活有所了解,并通过儿童自己和其周围的同伴及时了解和发现儿童交往过程中的矛盾、冲突现象。对于冲突要理性分析。同时叫教孩子化解冲突的方法:一要学会沟通,增进互相的了解,明白对方对自己不满的原因。二,要学会“换位思考” (移情) ,斯宾塞认为“人们是由于从实验中得到了关于自然后果的知识才能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