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217791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我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四次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和一次非典型性通货膨胀。下面仅对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几次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采取的对策及其效果进行介绍。 (一一)1993-1996 年年“八五”期间,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过快,通货膨胀问题又接踵而至。这一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很复杂,有过度追求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而引致的财政赤字、信用膨胀问题,即“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有国家调整物价结构、提高农产品物价而引致物价总水平上升,即“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有我国长期未得到解决的经济结构问题,瓶颈产业的短线产品物价上涨而

2、引致的物价总水平上升,即“结构型通货膨胀”;还有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而引致的中央银行货币供给增加,即“输入型通货膨胀” 。国家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于 1996 年基本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二二)2007-2008 年年2007-2008 年的物价持续上涨被称为非典型性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因为此次持续近一年的物价上涨结构性明显,持续时间不长,且成因也是多方面的。2007-2008 年物价上涨原因有多方面:供需失衡,比如食品的行业,这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胀;成本拉动比如原油铁矿等国际价格上升,国内某些行业的价格上涨;国内投资过热,大量流动性资本流向楼市股市,流动性

3、过剩导致通胀压力加大;国内突发事故灾难,如雪灾、地震等造成短期物价反弹压力;对外贸易失衡,巨额顺差的长期存在,外汇占款过多,人民币投放多;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国内。治理措施表现在:2007-2008 年初,中央银行采取连续 14 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多次加息、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从紧货币政策,同时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税收手段的运用,还有对房地产和股市的调控等。(三三)20092010 年年2010 年 GDP 增长 10.3%,CPI 涨 3.3%。伴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回升向好,中国的 CPI 在 2009 年年末也开始由负转正,而且在 2010年呈现出逐月逐季加快的趋势。

4、2010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03%;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 3.3%。从具体指标来看,2010 年第四季度 GDP同比增长 98%,一改之前逐季下滑态势。但是 2010 年 12 月份 CPI 上涨 4.6%,虽较 11月份的 5.l%有所回落,但是仍高于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的 4.2%一 4.3%的水平,预示未来物价上涨压力仍较大。2010 年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0 年 12月 4.6%的 CPI 相比于 11 月已经有了明显下降,显示出政策措施在调控物价方面的努力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全年 CPI 数字却超过政府之

5、前确定的 3%的水平,显示出通胀压力依旧居高不下。 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的原因是复杂的:货币超发是推动物价上涨的最根本因素。2010 年物价上涨,反映了“适度宽松”货币供应量造成的流动性过剩滞后影响的显现。过去两年,我国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超过 17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达到 7l 万亿元,为当年度现价 GDP 规模的 182%,为同期美国M 规模 88 535 亿美元的 124%,成为全球货币供应量第一大国。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重要农产品和关键生产或生活用品的价格上涨。在食品中,生鲜食品的价格上涨成为推动食品价格总涨幅达到 7.2%的主因,居住类价格如水、电、气、油等快速上升是我国当前

6、结构性通胀另一个重要表现。2010 年我国居住类价格上涨达到 4.5%,为 CPI 达到 3.2%提供了 22%的支撑。成本推进性物价上涨是引发全面通胀风险的主要因素。2010 年第四季度,我国重要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价格持续快速上涨。涨幅达到 10%以上,我国目前的成本推进性通胀的主要诱发原因来自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也即输人性通胀的延伸影响。共同理性预期的形成放大通货膨胀效应。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不同,社会公众对物价上涨的感知在 2010 年第一季度成为社会共同的对通货膨胀的理性预期。至第四季度,有 73.9%的受访者表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 ,而且持物价持续上涨预期的比例达到 61.

7、4%。随着 CPI 的快速走高,我国对通货膨胀的共同理性预期开始形成。 通货膨胀预期管理是 2010 年第三季度以来的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中央银行在2010 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提出,未来“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仍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政策措施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自 201 O 年第三季度起,我国货币政策开始转向,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等政策工具,逐步把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到合理水平,同时要控制新增贷款规模。二是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引导并提升社会各界对通胀形势的“正常变化” 、 “可承受水平之内的变化” 、或者“恶化”的判断能力,推动社

8、会形成正确的“通胀心理预期” 。 我国的通胀预期及其管理我国的通胀预期及其管理2011 年 10 月 10 日 来源: 中国金融2009 年 10 月 21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管理通货膨胀预期” 。那么,通货膨胀预期(下称“通胀预期” )在本轮通货膨胀中起了多大作用,如何管理? 通货膨胀和通胀预期的关系通货膨胀和通胀预期的关系 通胀预期是公众对未来通货膨胀变动方向和幅度的事前估计和预测。通胀预期有适应性、理性和不完全理性预期之分。适应性预期是公众根据实际通货膨胀水平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期误差形成的通胀预期。这种预期强调以往实际通胀对未来通胀预期的影响,因此,能管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就能管理通

9、胀预期,同时,由于未被预期的通货膨胀经常存在,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对通货膨胀和通胀预期管理有一定效果。理性预期是指公众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对未来通货膨胀作出的合理预期。公众会注意政策的任何变化,并据此改变其决策,管理理性预期需要通过确定明确通货膨胀目标。不完全理性预期是基于有限信息下形成的预期。在现实中,公众并不能得到完全的信息并作出完全理性的判断,多数情况下是获得有限信息,预期也是有限理性。总之,通胀预期既不是完全理性预期,也不是简单的适应性预期,而是一种中间程度的理性预期,管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和规则也可以管理通胀预期。 预期通胀率上升会通过影响总需求与总供给,产生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混合

10、型通货膨胀。首先,通胀预期影响企业投资需求。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和预期通胀率之差,当名义利率保持稳定时,通胀预期的上升将导致实际利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需求。其次,通胀预期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当名义利率保持稳定时,通胀预期的上升将导致实际利率下降,居民储蓄会减少,消费会增加。再次,通胀预期上升,厂商会提高产品定价,工人也会要求提高工资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成本。 通胀预期对货币流通速度、资产价格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物价水平。通胀预期上升时,人们不愿意持有货币,而会增加购买实物或金融资产如股票或房地产,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即使货币数量保持稳定,物价水平也会上升。此外,资产价格膨胀会产生财富效应,

11、进一步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拉动物价上涨。 我国通胀预期的度量我国通胀预期的度量 测度通胀预期主要有调查数据法和证券名义收益利差法。通胀预期问卷调查的基本做法是选定一定的样本,并对样本进行调查,得出它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测,然后将样本预测数据平均从而得出未来通胀的预测值。证券名义收益利差法是将期限较长的债券名义收益率与期限较短的债券名义收益率之差作为预期通胀率,并考察该指标对实际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理论上认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由短期债券收益率和对未来的通胀预期共同决定。由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低,债券流动性差,我国的不同期限的债券收益率尚不具有预测通胀预期的信息。我们选择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数据测

12、度我国的通胀预期。 中国人民银行自 1993 年起建立了居民储蓄问卷调查制度,并于 1999 年进行了较大调整。关于未来物价预期的部分,问卷设置了如下问题, “您预计未来三个月的物价水平将比现在:上升、基本不变、下降、看不准” 。1998 年第一季度到 2003 年第三季度,月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未超过 2%,其中,19981999 年和 2002 年大部分时间居民消费价格都是负增长。从这段时间对应的预期来看,公众的预期非常稳定,认为未来物价基本不变的比例高达 60%70%,认为上升和下降的比例都不高。2003 年第四季度以后,上升的比例明显提高,基本不变的比例有所下降。2007 年第二季度

13、到 2008 年第二季度,中国进入新一轮高通胀时期。2007 年第二季度起,通胀同比增长开始超过 3%,而通胀预期早在 2006 年第四季度就开始上升,当季认为未来三个月物价上升的比例显著上升到 50.7%,超过了基本不变的比例 46.7%。2007 年第四季度调查中,认为未来三个月物价上升的比例达到 64.4%,而 2008 年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达到 8%,为 1999 年调查以来的季度峰值。可见,调查信息可以作为实际通胀的先行指标,包含了未来通胀变化的大量信息。2010 年以来,公众预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第四季度曾经达到 61.4%。公众很少认为通胀走势会下降。比如,2002 年全年

14、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基本处于负增长,而四个季度问卷中认为未来物价下降的比例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一路下降,即使面临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公众认为下降的比例仅为 22.2%,低于上升的比例 28.8%。整体来看,认为下降的比例稳定在 10%左右。 在度量通胀预期之前,先将定性的判断转化为定量的数据,也就是根据公众选择上升或下降的比例,并根据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计算出通胀预期。通过计算可以发现,我国公众的通胀预期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高通胀时期公众的通胀预期一般比实际通胀水平低,公众往往低估通胀水平。在低通胀时期,公众的通胀预期一般比实际通胀水平更高,公众往往高估通胀水平。第二,2006 年以前,我国公众

15、的通胀预期波动比较平缓,此后,通胀预期波动性逐步增大,公众对于通胀的敏感性增强,如 2003 年第四季度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 2.5%,引发的居民对于下季度的通胀预期为 1.1%,而 2010 年第四季度,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 2.3%,对下季度的通胀预期则达到 10 年来的最高值 2.5%,超过了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涨幅。第三,我国的通胀预期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预期和粘性预期特征,波动幅度较实际通胀水平平稳,公众通胀预期不是理性预期。 2010 年以来,我国物价持续高位运行,除了通胀预期增大外,进口价格、食品价格、工资上升、流动性过剩等因素都影响通过通货膨胀,并进一步提高通胀预期,引起通胀压力不断

16、加大。尽管国家将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但物价上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加大了调控物价的难度。 首先,食品价格充当了涨价的首要推手。食品类支出占居民消费价格的比重最高,而食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都较小,其供求关系与流动性的多少关系并不密切,而主要受国家粮食的收购价格政策影响,此外也与生产成本、气候因素、自然灾害和生产周期有关。2010 年以来,我国旱灾、涝灾、农业病虫害较为严重,蔬菜、猪肉等价格居高不下,猪肉等农产品价格变化的周期性、季节性波动也较大,共同推动了食品的价格上涨。 其次,输入型通胀特征明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助推产品价格上行。国际上,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生产被垄断,我国对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没有定价权,只能被动接受国际市场价格。2010 年初以来,石油、煤炭、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宽幅震荡并不断创下历史新高,导致国内基础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带动相关产品价格齐涨。 再次,工资成本提高助推出厂价格上升。随着目前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