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5217228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教学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教学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教学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教学目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教学目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教学目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教学目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教学目标:1、 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 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2、突出艺术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 修养。3、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爱好与爱好,把 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聪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 发展。二 教学要求音乐欣赏教学应以聆听音乐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作 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实践活动中熟悉、理解、鉴赏 音乐。1、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2、 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直观性的音乐教具与学具,最大限度地强

2、化学生 的听觉审美感受。3、课堂欣赏教学与课外欣赏活动(音乐会、音乐欣赏讲座、教师推荐的音 乐作品录音等)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欣赏教学对课外欣赏活动的指导作用。三 教学措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1、 强化治理,突出重点,抓住高考生命线2、 树立坚定的事业心,虚心好学,努力提高专业水平3、 加强教研教改,注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4、 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四 教学内容1、欣赏民歌、艺术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剧、舞剧音乐、器乐曲、 室内乐、交响音乐等音乐作品。介绍有关音乐常识。2、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了解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织 体、

3、曲式等及其表现作用。3、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外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的风格流派、艺 术成就及其发展变化。 4、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功能及音乐 与人、音乐与社会的关系。教学内容要求5、 欣赏内容是中外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作曲家及其作品的 思想性、艺术性、经典性原则。6、 欣赏曲目的选择重视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以弘扬祖国的 优秀音乐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7、注重学习世界各国、各地区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 野。五 教学反思:本方案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 堂教学的研究,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4、。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作品结构的深入分析,会出现一定的难度而略感乏 味,但作为一节音乐鉴赏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进行必要的讲解,如此,才能 不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鉴赏能力。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掌握传统的乐理,属于所有学习音乐的学生基本能力,一向得到大家的充分重视。我们自始至终地追求,力求达到两个方面的进一步完善:一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安排与教学手段使知识传授获得最大的效果;二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基本能力与音乐实践相结合。经过几年教学,在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发现,传统乐理课重概念轻实用,大多数学习者在其脱离实际应用的理论中学习,这一问题不仅不能使学生

5、提高学习兴趣,更直接地影响到其日后全面音乐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所需能力的培养。理论学习必须缩短与实际作品之间的距离。本课程一改以往乐理教学中以概念为主导的作法,以大量的作品为实例,通过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详细讲述了其实用型乐理的技术化应用,使学生一目了然,在实际作品中轻松地找到所学的理论答案,且牢记不忘。二、教学原则与方法(一) 教学原则本课程以实用为原则,实例化了乐理的概念化内容,与实践相结合,简单易学。(二) 教学方式与考核1、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讲授为主;2、 考试方式为笔试。3、 本课程为 1 学年,每周 1 课时,共 32 周。每学期讲授 14 周,复习 1 周,考试 1 周。三、教学

6、内容与进度第 12 周 第一讲 第一章 记谱法的基础知识第一讲掌握要点: 识别五线谱了解各种谱号及相关的音名、唱名第 34 周 第二讲第四节 谱表1、高低音谱表2、大谱表的另一种形式3、总谱第五节 音符及休止符第二讲掌握要点:识别不同时值的音符、休止符第 56 周 第三讲 第二章 节奏节拍第一节 拍子第二节 拍子的种类第三讲掌握要点:拍子的种类与实际作品第 78 周 第四讲第三节 节奏记谱法1、各种拍子的节奏组合2、休止符的组合方法3、符杠的连接4、连音符5、变音记号第四讲掌握要点:各种节奏的组合形式第 910 周 第五讲 第三章 音阶第一节 大调音阶第二节 小调音阶第五讲掌握要点:音阶的形成

7、及运用第 1112 周 第六讲第三节 半音阶第四节 特殊音阶第六讲掌握要点:其它类型音阶的结构第 1314 周 第七讲 第四章调第一节 调号第二节 近关系调第三节 等音调第七讲掌握要点:调的构成及关系第 15 周 期末复习考试第 16 周 期末考试第二学期第 12 周 第八讲 第五章 音程第一节 度数第二节 种类第三节 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第四节 音程在音乐中的表现第八讲掌握要点:音程的构成第 34 周 第九讲第五节 单音程与复音程第六节 音程的转位第七节 稳定音程与不稳定音程第八节 等音程第九讲掌握要点:音程的运用第 56 周 第十讲第一节 五声调式的产生第二节 六声调式第三节 七声调式第四

8、节 同宫系统各调第五节 同主音系统各调第十讲掌握要点:调式的结构及实际作品第 78 周 第十一讲第一节 三和弦1、 种类2、 音阶各音上构成的三和弦第二节 七和弦1、 种类2、 音阶各音上构成的七和弦第十一讲掌握要点:和弦的构成及性质第 910 周 第十二讲第三节 七和弦的解决第四节 等和弦第五节 其它和弦及标记第六节 字母和弦标记第十二讲掌握要点:和弦的其它表现形式第 1112 周 第十三讲 第八章移调与转调第一节 移调的方式第二节 移调乐器第三节 调式分析第四节 转调第五节 调式变音及其它 第十三讲掌握要点:移调及调式分析第 1314 周 第十四讲第一节 与速度有关的术语、记号第二节 与强

9、弱有关的术语、记号第三节 术语、记号中的修饰词第四节 速度、强弱变化的术语、记号第五节 表达情绪的术语第十四讲掌握要点:音乐记号、术语与作品第十五讲第六节 有关演奏法的术语、记号第七节 装饰音第八节 反复记号第九节 省略记号第十五讲掌握要点:音乐记号、术语的运用第 15 周 期末复习考试第 16 周 期末考试一、基本情况1)课程名称: 音乐鉴赏 教材使用情况:3)任课班级: 高一段 5)计划教学时数: 18 课时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1) 课程教学主要目的要求:本学期的音乐欣赏主要包括了中国民间音乐中国创作音乐亚非拉民间音乐三个 方面.让学生学习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和了解学习世界音乐文化同时也了

10、解了音 乐文化与其他艺术形式其他人文文化的同构关系有益于学生开阔文化视野. 2)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聆听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达到素质提高的目的。三、教学内容及计划安排:教材体系及教学进度计划教学内容调整说明第一单元 学会聆听 ( 2 课时)第二单元 明天更辉煌(校歌) (1 课时)第三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 4 课时)第四单元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 2 课时)第五单元 国之瑰宝-京剧 (传统 现代) (2 课时)第六单元 亚洲音乐神韵-大自然 和谐 和平 ( 2 课时)第七单元 欧洲民间音乐-(欧洲 拉丁美州) (2 课时)第八单元 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 (

11、 2 课时)第九单元 复习考评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一项具有 重要意义的战略决策,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以崭新的姿态和全新的 理念投身于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力争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推动 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稳定向前发展。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比较高,业务素质比 较过硬,科研兴教之风正在形成。然而,教学工作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教 学方法单一陈旧,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有的备课组工作乏力,没有教研教改成 果,教育科研氛围还不浓。有的教师工作方法简单,不善于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为此,根据情况制定

12、了新年度的工作计划: 1、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质量的前提。要通过学 习和宣传,使教职员工认识到,基础教育应以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为目标,以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培养和造就一代高素质的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2、严格执行课程计划,适当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音、体、美和科技等特长训 练或兴趣小组活动,根据课程内容适当进行社会考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 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加强常规教学工作的管理,建全或完善教学工作(计划、备课、授课、 作业批改、辅导、考试、考查、总结等)的质量评价标准,制定教育科研和竞赛 辅导工作的质量评价标准,通过科学考核评价,奖优罚劣,促进整体水平不断 提高。 4、健全教学基本功达标常规,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基本功的达 标要求,继续执行达标验收制度,每年教学基本功达标情况进行验收,要求 100%的任课教师,能上好校内公开课。 5、积极参与全市的中学生科技节、艺术节和中学生运动会,制定好科技节 和艺术活动实施方案,要以讲座、出刊、游戏、竞赛等形式动员学生广泛参与。 要加强音、体、美和特长竞技。使少数学生确有特长,由此带动全体学生积极 参与各项有益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技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