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内容实地调查报告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200332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节内容实地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春节内容实地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春节内容实地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春节内容实地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春节内容实地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春节内容实地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节内容实地调查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春节内容实地调查报告我家坐落在富有“领带之乡”,“越剧之乡” , “围棋之乡” , “茶叶之乡” , “竹 编之乡”的嵊州,嵊州人杰地灵,山清水秀,富有独特的越乡文化。嵊州的春 节习俗与全国许多地方大同小异,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年前主要是向长辈送年 货,年三十,主要有吃团圆饭,给压岁钱,守岁看春晚,燃放烟花爆竹,打麻 将等等活动。正月初一吃汤圆,其后几天,主要走访长辈拜年,亲友聚餐,外 出郊游等。以下我将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我们嵊州人过春节的过程以及情况。1 月 26 日 今天是小年,很多人估计都还不知道小年是什么意思,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 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 腊月二十三或二

2、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 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 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 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 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无 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 )(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 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在山东部分地区小年为腊月二十二。小年 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 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

3、赏罚。 过了小年。离春节只有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更加热烈啦。要彻底打扫 室内,俗称扫尘,我家在今天也进行了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 花窗,贴年画等等。 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 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 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 的节日景象。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 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

4、 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 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 数量最多,内容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 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 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一天, 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 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 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

5、期肴。汉代已有了扁食,是张仲景发明 的!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 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 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 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 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 12 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 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

6、祥如意”的意思。 在今天,我家进行了打扫,也祭祀了祖先,晚上么也吃了饺子。2 月 2 日 今天是除夕,也是我们通常说的三十夜晚,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 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 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 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 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 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 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这餐饭叫做年夜饭、又叫团圆饭,这一餐饭菜非

7、常丰盛,有鱼、肉、萝 卜、菠菜、粉条、长生果应有尽有,每一种菜都必须有剩余,留到明年再 吃,取意“年年有余”。饭后全家老老小小围坐在一起,说说一年来的成果,谈 谈来年大好前景。这一天终夜不眠地守岁,等待春节来临后燃放鞭炮,电话相 互拜年祝福。 在今天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 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 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 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 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 或整

8、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 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 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 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 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 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在今天,我们还会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 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 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

9、字。春联的另 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 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 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 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 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 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

10、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 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 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 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 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 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 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 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 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

11、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 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 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 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 的作用。 我们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 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 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 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年夜饭过后就是发压岁钱 ,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

12、里是吃完年 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 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 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 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 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 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 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 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 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2

13、月 3 日 今天正月初一,为春节之始,古称“元旦”,又称“新正”、“大年初一”,为嵊 州中最隆重的节日。 放开门爆竹 ,称“放开门炮仗”。旧时,此举寓有驱邪除疫和“高升三级”之 意。绍兴民间且有“早放(爆竹)早发(财)”之说,故从凌晨三四时开始,爆 竹声即此起彼落,比户不绝,以增添新春喜庆气氛。贴春联,家家户户贴春联,有“元旦书红,万事亨通”,“新正开笔,诸事大 吉”之说。旧时,春联多书“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套语。如今, 春联仍书吉语,但内容新颖,富有时代气息。接神 ,时,放开门炮仗后,即于厅堂置汤团、茶叶、水果等供品,家长率 家人整肃衣冠拜天地菩萨、灶司菩萨等,祈求神灵保佑,新

14、年万事大吉。如今, 此类寓美好祝愿于偶像的迷信习俗已经少见。吃福橘、汤团、如意糕和喝元宝茶 旧时,大年初一起床后循俗先吃“烟 火食”(即以柴火烧煮之食物)后方可开口说话。如今,通常以汤团、如意糕作 早餐,并吃福橘。新正,主家习以元宝茶待客,茶水中循俗置金橘、橄榄、蜜 枣等,寓有团圆、如意、幸福等祝愿。 拜年 ,称“拜岁”、“叩岁”、“贺新年”。旧时,男主人先率晚辈入本族宗祠祭 拜列祖列宗,随即返归自家厅堂叩拜除夕所悬先祖遗像。然后,晚辈按辈份、 排行,依次叩拜尊长。晚辈向尊长祝福,尊长回施教诲及祝愿。最后,晚辈间 交拜贺年。其时,子弟一边鸣锣击鼓(俗称“敲年锣年鼓”),一边绕圆圈行走, 以相娱

15、乐。如今,拜年遗风犹存,但礼仪大为简化。农历春节就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在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的, 传承最为久远的节日。它最大的文化内涵就是祈求欢乐,祈求平安。回顾新中国成立,自己所经历的各个时期的春节,都有着各自的文化特点, 它与当时的政治十分不开的(古代也是如此)。 说起中国建国以后的农历春节的悄然变化,得分这样的年份,那就是五六十 年代,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后这三个时期,他们各自有着各自的民俗文化 特点。先说五六十年代,那个时期,就是从战争,走向和平,努力创造未来的年代 。在那个时代,文化生活还是贫乏的,只有广播、电影、戏曲等文化形式伴随 着人民过年。所以逐年地春联也从旧式俗套

16、之中,渐渐地变成富有生机的春联 。在五六十年代初期,人们还是按照旧套延续着民俗节日,接财神,供祖宗, 拜新年等等传统习俗。到了后期,又变成节日与假期的合称。因为人们忙忙碌 碌地新湖了一年,只有在农历新年才有长假。人们都是在这一特殊的日子里, 好好地休息一下,便于来年再好好地工作与劳动。所以,春节在保留原有的元 素以外,又多了休息与调整自己的结合点。当红红火火的春联贴好以后,聆听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年钟声,吃完接年饭,就等着愉快地玩乐了。所以在那 个时候,各地的秧歌,一队赛过一队,鞭炮一家比一家放地响,人们都是浸进 在欢乐中,享乐中。因为春节过后,那就是三百六十天的忙忙碌碌,三百六十 天的辛苦,三百六十天的琐碎,三百六十天的期待。到了六十年代,正好是三年困难时期、社教运动、文化大革命时代。在这个 时期,提倡的就是破旧习,树新风的时代。好多的民俗习惯已经不提倡,甚至 杜绝的年代。春联全是革命的内容,传统的春联保留不多,也就是五福临门, 出门见喜等喜庆吉利的还是可以见到的,至于相配的“挂钱”、门神、灶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