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完整版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199379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心理学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心理学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心理学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心理学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完整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心理学心理学 第一章第一章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定义定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等。 心理形式心理形式指的是某种印象存在的方式及其组织、结构。心理学的内容与基本结构心理学的内容与基本结构: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共同心理过程) 个体心理主要从两个侧面研究人的心理:共同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共同心理过程:个体心理活动形成及其行为表现的一般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等) 、情感过程(如 愉快、满意、厌恶等)和意志过程(克服困难的毅力) 个体心理:人与人之间在心里活动倾向性和稳定的心理活动特性上的状况。如:性格(谦

2、虚、勤奋、勇敢等) 、气质 (胆汁质、多血质等) 、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 。三分法三分法: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1、描述行为(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 ; 2、解释行为(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 ; 3、预测行为; 4、控制行为。第二节第二节 心理学科的分支分支 心理学大致分为两大领域: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领域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领域:普通心理学,实验心 理学,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主要的有教育心理学(包括教学心理学、德育心理学和教师心理学等)

3、 、社会心理学(如社会刻 板印象、破窗效应的研究等。 ) 、劳动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运 动心理学等。心理学的研究主体心理学的研究主体 从不同的唯独研究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现象与规律。 按照年龄划分来研究独特群体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形成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 按照不同的人群来研究独特群体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可分为教师心理学、罪犯心理学等。 1、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探讨人类个体从受精到死亡整个生命历程 中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如:老年人退休后的适应问题研究等。 2、教师心理学。主要

4、是研究教师的能力、个性等心理特征,教师的风格、期待等对学生的影响作用。第三节第三节 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伦理性原则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两大类: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和心理学的描述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相关研究(相关研究主要是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两者间是否存在差异) ) 、因果研究 (因果研究主要是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两者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 心理学的描述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标准量表标准量表 应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指测验的可靠性、稳定性或一致性;效度指测验的准确

5、性、有效性) 实验法实验法 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2各方法的优缺点各方法的优缺点: 观察法 通过对人的外部表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而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叫观察法。 优点:资料真实 缺点:观察结果难以验证;难以进行精确分析;不能控制要研究现象的出现;观察结果易受无关因素影响;在质量上 较多依赖于观察者的能力。调查法 调查法是以书面或口头提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方法。 调查方式:问卷法(书面调查) 、访谈法(口头调查) 优点:能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且收集资料简单,效率高; 缺点: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包括被试的合作态

6、度、对问题的理解不一等个案法 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收集其相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 理现象的原因 如:对孤独症儿童的研究 优点: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 缺点:收集资料取法可靠性第四节第四节 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1879 年,威廉冯特(W.Wundt)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里科学的 诞生和独立。 (该年出现了第一个心理实验)科学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派别主要派别 一)构造主义学派 奠基人:冯特(W.Wundt,1832-1920) 著名代表人物:铁钦纳(E.B.Titchener)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

7、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 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状态三种。 强调内省法。(二 )行为主义(behaviorism) 代表人物:华生(John Watson,1878-1958)斯金纳(Skinner,1904-1990)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环境决定论” (华生) 刺激 反应(S R 后修订为 S O R ) (三)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 代表人物: 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柯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 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

8、 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整体性。 学习是“顿悟”了自身的动作与行为目标之间的关系。(四)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著有:梦的解析(五)人本主义心理学派(humanistic psychology) 代表人物: 马斯洛(Abraham H.Maslow, 1908-1970) 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第二章第二章 P37 1,2,3,5,6 题 大脑结构大脑结构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大脑皮层及其覆盖着的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组成。3功能区:运动中枢在额叶;躯体感觉中枢在顶叶;听

9、觉中枢在颞叶;视觉中枢在枕叶。 大脑的功能大脑的功能 左半球: (控制我们的右半身)主管言语和抽象思维的功能系统:负责语言运用,数字运算,思考分析,抽象与逻辑能 力的发展 右半球: (控制我们的左半身) 主管形象知觉、形象思维和调节感情:负责空间关系知觉,情绪,音乐和艺术能 力的发展第三章第三章 书 p122 1,2,4,7 题 感觉及其意义感觉及其意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 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意义:感觉是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开端;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知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知觉是在感觉的

10、基础上,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对输入的客观事物的感觉信 息的命名、解释过程。 联觉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即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 (视听联觉,色 听联觉,味色联觉)感觉的分类感觉的分类根据获取信息来源的不同,感觉分为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内部感觉。 远距离感觉:视觉 、听觉。提供位于身体以外具有一定距离的事物的信息。 近距离感觉:嗅觉、味觉、肤觉。提供位于身体表面或接近身体的有关信息。 内部感觉: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觉(如饥饿、口渴、胃疼等) 、肌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感觉的规律感觉的规律(或者看看书) (1)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受性(se

11、nsitivity)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人的感觉能力可以 通过训练加以提高。每个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感受性)是不同的。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 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之间呈何关系?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在中等强度刺激的范围内,差别感觉阈限(I)与原刺激量(I)的比值是一个常数(K) 。韦伯定律

12、韦伯定律:K I/I韦伯定律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察觉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 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2)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光的暗适应:感受性提高 光的明适应:感受性降低 触觉的适应也很明显。如我们安静坐着时,几乎感觉不到衣服的接触和压力。实验证明,只要经过 3 秒钟左4右,触压觉的感受性就下降到约为原始值的 25。 嗅觉的适应速度,因刺激的性质而定。一般的气味经过 12 分钟即可适应,强烈的气味则要经过 10 多分钟, 特别强烈的气味则难以适应。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感觉

13、与知觉的区别: 感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 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 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 从严格意义上讲,感觉是天生的反应,而知觉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从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感觉和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合。 感觉和知觉两者同时发生,合称感知。知觉的特性知觉的特性:知觉选择性,知觉整体性

14、,知觉理解性,知觉恒常性 区分上述四个特征 1、知觉选择性 人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并不都发生反应,而只对其中少数刺激加以反应,这种对外来信息进行选 择而做进一步加工的特性叫做 2、知觉整体性 的整体性: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 3、知觉理解性人在知觉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切的含义,从 而标示出来的特性 4、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知觉的这种特性 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构成视知觉恒常性的主要成分有四种:亮度恒常性(白墙、煤块) ;颜色恒常性(室内的家具)

15、 ;形状恒常性 (不同角度看公共汽车) ;大小恒常性 (距离的远近、但大小不变)社会知觉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也叫社会认知,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当中,对别人、对自己以及对群体的知觉 几个效应:几个效应: 1、第一印象(初次印象) 定义: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 特征:表面性:第一印象主要由个人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相结合而产生。初次对他人的认识注意的是他人的 面部表情、身段姿态、语言、语调、服饰、仪表、举止等表面性的东西。片面性:由于接触时间短暂,只能认识某些方面,容易出现以貌取人、以偏概全的现象。类化:在第一次接触时,个体总是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表面的、片面的认识给对方加以分类。归因:根据

16、外部表现推测其内心的思想与情感 第一影响的作用第一影响产生的作用叫做“首因效应” ,即“先入为主” 。例如:学校里对新来的班主任、新来的插班生,单 位里对新来的领导、新来的同事等,第一影响都会发生作用,双方都对对方留下一定的影响,同时双方也都力 图使对方对自己获得好的影响,作为今后交往的起点。 2、近因效应5个体对最近获得的信息会留下清晰的影响,其作用往往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印象。 如何解释社会知觉中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矛盾现象? (1) 、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首因效应其 作用;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断续被感知时,近因效应其作用; (2) 、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其较大作用,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起较大作用; 3、晕轮效应(光圈效应)以一个人的一种品质、特征掩盖了其余的品质、特征。其特点是“以偏概全” ,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认知偏见。 如果一个个体将另一个个体标上“好”的标签,则另一个个体就会被“好”的“光圈”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