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98854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森林培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森林培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森林培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森林培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森林培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森林培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培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森林培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90702一、培养目标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森林培育领域高层次的专门 人才。具体要求是: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的重 要思想;树立辨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集体主义观念,培育艰 苦奋斗的作风;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协作的精神;献身林业事业,积极为社 会主义现化代建设服务。 3、掌握本学科领域内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 担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工作适应性;了解

2、本学科国内外发展 动态和最新科技成就,具有本学科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 4、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二、研究方向根据当前林业建设的需要和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研究方向如下: 1、林木种子科学与技术 主要包括:林木开花结实规律和种子产量预测预报,林木种子休眠特性和打破休眠的 方法,林木种子活力、林木种子贮藏新技术和林木种子质量 X 射线检验方法等。 2、苗木培育的理论和技术苗木是造林的物质基础,苗木质量是造林成败的关键。林木种苗质量检测是保证造林用林木种苗质量的有力手段。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不法分子销售假冒伪劣林木种子、苗木,特别是杨树和经济林苗木的现象

3、时有发生。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林木种苗质量检测工作的需要,规范林木种苗市场管理,在常规林木种苗质量检测的基础上,开展了林木种苗遗传品质测定和苗木质量生理指标的研究。目前本方向正处于林木遗传品质检测研究的攻坚阶段,有可能在针叶树种子的种和家系水平上、经济林苗木品种水平上,找出可用于鉴别的特征谱带,从而在林木种子和苗木在种、品种和家系的鉴别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3、人工造林的理论和技术本研究方向以各类工业用材林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定向、优质、稳定和高效的研究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深入地开展遗传控制(适地适无性系、树种抗逆性) 、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及经营措施对各类工业用材林产量和质量(材性)的影响

4、,人工林长期立地生产力维护技术等研究,为各类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体系。在研究树种选择上,锁定作为我国单板类和纸浆材定向培育的重要工业树种杨树为重点研究对象,兼顾青檀、水杉等其它树种人工林定向培育,研究结果可直接服务于江苏省杨树产业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 4、人工林复合经营的理论和技术 针对江苏省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特点,本方向主要开展湿地、沿海地区及丘陵山区林 农复合模式构建及可持续经营技术方面的系列研究。该研究方向可能取得的突破在于阐明林2农复合经营种群增益的机理,揭示林农复合经营的本质、内在规律和动态调控机制,为林农复合 经营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及在生产

5、上应用注入科技支撑的强大活力。 5、经济林培育的理论和技术以经济和观赏木本植物为重点研究对象,从国内外广泛收集珍稀经济木本植物资源,建立基因库,为各种定向应用的新品种选育提供更宽的遗传基础;体现经济植物资源培育与加工利用一体化,以银杏研究为突破口,同时开展厚朴、笋用竹、板栗等其它经济及观赏木本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加工利用,为江苏省银杏产业工程、绿色食品工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6、城市林业 城市林业的主要任务是依照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从树种选择、结构 配置与布局等方面入手,构建以林木为主体、森林与其他植被有机结合的绿色生态圈,形 成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重点

6、林业工程与城市森林建设相关理论;城市 森林公园建设与规划;城市森林植被恢复与建设等。 7、经济植物资源加工与综合利用 以经济林及森林植物为重点研究对象,紧密结合林学学科特点和林业生产实际,进行 经济林及森林植物资源的深加工利用研究。开展银杏、板栗、厚朴、笋用竹、森林菌类、 森林蔬菜等多种森林资源生物有效成分的分析、分离、提纯与加工利用,功能性食品的设 计与研制,绿色森林食品的开发研究,森林资源加工利用中的新工艺、新产品开发等技术 研究,体现经济植物资源培育与加工利用一体化,实现新型食品资源的开发和林副产品的 深加工的有机结合。为林业产业工程、绿色食品工程寻求新的发展点和契机。三、学习年限和时间

7、安排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按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的原则,调和 学习累计 11.5 学年,论文工作量不少于 1 学年。根据实际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 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一年,在职硕士生可延长二年。四、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课程说明1、 学分要求学分要求 总学分要求在 32 学分或以上(含 2 学分实践性环节) 。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 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 18 学分,非学位课程 12 学分(对于同等学历和跨学科考的硕士生需 补本科生课程,其成绩可减半登记学分,不应占应学 32 学分的总学分) ; 2、 课时要求课时要求 每个学分 20 学时。基础课、专业基础

8、课根据课程内容和需要一般原则上可设 2 或 3 学 分;专业课每门程课舞原则上设 2 学分。 3、 设置课程要求设置课程要求 32 学分中,学位课占 57%左右,非学位课(即选修课)约占 43%左右(包括实践环节) 。 学位课、非学位课中分成 A、B、C、D、E 五类课程,课程名称、选择范围和所占比 例见下表。森林培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森林培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课程类别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课程名称学分学分所占比例所占比例学A 类课程 公共基础课自然辨证法2合计 7 学分3第一外国语5多元统计分析3生物化学3B 类课程 基础理论课试验设计2合计 5 学分高级树木生理学3森林土壤学3C

9、 类课程 专业基础课高级食品化学2森林培育学专题2经济林栽培学专题2种苗学专题2位 课D 类课程 专业课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2根据专业方向 选择 6 学分种子生理2林业生物技术2分子生物学3林木种子质量检测2种子活力2容器育苗2苗木生理生态2现代苗木培育技术2文献综述1城市林业2植物解剖学2植物生理学实验2森林培育研究法2经济林研究法2森林生态及研究法2土壤理化分析(含植物分析)3林农复合经营2数学模型在林业中的应用2设施栽培学2森林立地学2果蔬贮藏与加工学进展2果蔬采后生理与保鲜技术进展2食品高新技术专题2现代食品科学技术进展2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分离与纯化2功能性食品研究进展2食品营养与安全专题

10、2D 类课程 专业课食品生物技术专题2计算机应用技术2高级程序设计语言(C、F 等)3非 学 位 课仪器分析3E 类课程 选修课文献检索与利用1根据专业方向 选择 12 学分44、 学位课程说明学位课程说明 (1)自然辩证法 见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 (2)第一外语 见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 (3)多元统计分析 主要讲授多元正态分布、回归分析、主分量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 (4)森林培育学专题 主要介绍森林培育学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造林学发展历史、当前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 展和热点,使研究生对造林学科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5)经济林栽培学专题 经济树木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生长

11、发育规律及其适应性、立地分类、栽培区别、 经济林林分结构及高产栽培技术、经济林资源开发利用。 (6)高级树木生理学 主要讲授生物膜、光合、呼吸、水分生理、植物营养和生长发育、逆境生理等内容以 及林业生产中有关的植物生理问题。 (7)森林土壤学专题 主要讲授森林土壤特性、森林土壤系统分类、苗圃土壤、森林土壤资源与森林土壤肥 力调查研究等内容,使硕士生掌握森林土壤调查、利用和改良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8)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主要介绍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历史与前景、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加工与保藏的关键理论和技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热点,使研究生对食品加工与保藏理论和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五、培养

12、方式和方法研究生培养方式应灵活多样,应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 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研究生 要参加学校、学科所统一规定的政治学习、形势教育,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注重个性发 展,发挥研究生在整个学习阶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课程教学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激发 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研 究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注意培养实事求是、严格、 细致和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作风,严谨治学的态度;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开阔视野、 活跃学术思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13、保持身体健康。六、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硕士生在校期间应参加教学实践或生产实践、技术服务、社会调查。时间不少于 40 学 时或 20 个工作日,以培养硕士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教学实践的方式可以是给本(专)科生 讲课(部分章节) 、辅导、指导实习、实验、课程设计,以及协助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等。 硕士生的实践环节由导师或学科组负责检查和指导,并进行考核,写出评语,计 2 学分。 导师和学科组应积极要求组织研究生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使其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5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与创造精神。鼓励硕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每正式发表 1 篇论 文记 1 学分(此学分占实践环节的学分) ,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 1

14、0 次及以上学术报告(讲 座) 。七、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是加强硕士生管理,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中期考核有利于人才分流, 因材施教,也是检查培养工作,交流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并改进工作的手段。 1、考核的时间 考核时间一般于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进行。 2、考核的内容 (1)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表现; (2)课程学习、外语水平、文献综述、实验操作能力、开题报告及写作表达能力; 3、考核的方式 考核由学科组织专家 57 人结合开题进行业务考核。政治思想考核由研究生院总支组 织进行。 4、考核结果与分流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分流,合格者进入论文阶段,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进入论文阶段, 视情况缴费延

15、长学习时间,专家认为不宜继续培养者,按学校规定进行处理。考核成绩优 秀者可作为提前报考博士和获得奖学金的候选人。八、论文工作与论文要求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 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主要环节。 学位论文工作包括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科学实验(或科研调查、工程设计) 、撰写论 文等部分。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论文工作:确定研究题目,阅读文献资料,参加专业生产实 践,拟定研究计划,开展实验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论文开题的准备工作应在入学后的 1 年内完成。论文题目应在入学后 1 年半内做开题报告后确定,经研究生所在教研室(或研 究室)讨论审定。 硕士生应事先制定科研实验方案,经导师审阅同意后开展工作。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是:论文的选题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的结果具有新的见解或能解决实际生产问 题,能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对研究工作必须保持严谨 的科学态度,以期获得准确的数据资料。研究工作结束后,仔细整理资料,深入分析数据, 认真撰写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