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理数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5177472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理数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6年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理数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6年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理数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6年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理数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6年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理数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理数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理数试题解析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8 8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5 5 分,共分,共 40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已知函数是偶函数,且,则( ) xxfy)(1)2(f )2(fA B C D 2345【答案】D考点:函数的奇偶性.2. 已知,且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的取:11,:(2)(6)0p mxmqxx qpm值范围是( )A B. C D. 35m35m53mm或53mm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因为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所以由能:11,:26;p mxmqx qpp得到,而由得

2、不到;所以的取值范围为故选 Bqqp53,6121 mmmm考点:1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2二次不等式【方法点睛】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的判断的一般方法: 充分不必要条件:如果,且,则说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pqpq 必要不充分条件:如果,且,则说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既不充分pq pq也不必要条件:如果,且,则说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pq pq 3. 已知为一条直线,为两个不同的平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m,A.若 B.若则/,/,/mm则,m、mC.若 D. 若mm则,/mm则,/,【答案】D考点: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4. 函数的图

3、象向左平移个单位得函数的图象, )cos3(sinsin21xxxxf3 xg则函数的解析式是 ( ) xgA B 22sin2xxg xxg2cos2C D 322cos2xxg 2sin 2g xx【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化简函数的图)62sin(2)26sin(22sin32cos2sin3sin21)(2xxxxxxxf象向左平移个单位得函数的图象,则3 xg)22sin(2)22(sin2)22sin(26)3(2sin2)3()(xxxxxfxg,故选 A考点:1三角恒等变形公式;2三角函数图象变换5. 若x,y满足 且zyx的最小值为4,则k的值为( )20 20 0xy k

4、xy y A2 B C D21 21 2【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当取得最小值时,直线与轴相交于点,所以zyx44yx x(4,0)C直线一定通点,所以即20kxy(4,0)C4020x 1 2k 864224681510551015y=0kx-y+2=0y-x=-4x+y-2=0CBA考点:线性规划6. 在所在平面上有三点,满足,ABCMNP、MAMBMCAB ,则的面积与的面积比为( NANBNCBC PAPBPCCA MNPABC)A. B. C. D. 1 21 31 41 5【答案】B考点:1向量加减混合运算及其几何意义;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7. 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离心率为

5、,过的)0, 0( 12222 baby ax21,FFe2F直线与双曲线的右支交于两点,若是以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则BA,ABF1A( )2eA. B. C. D.221224225223【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设,则, 1AFABm12BFm22222AFma BFma,22ABAFBFmmamamam24222mAF)221 (2为直角三角形,12AFF222 1212FFAFAF225(2)24mcma24 ,24c28)225(a,故选 C2e225考点:双曲线的简单性质【思路点睛】本题考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性质,考查双曲线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确定;设,计算出,再利用勾股

6、定理,即可建立2AF1AFABm221 2AFm的关系,从而求出的值.ac,2e8. 设若的图象经过两点( ),( ( )( )min( ), ( )( ),( ( )( )f xf xg xf x g xg xf xg x2( )f xxpxq,且存在整数 n,使得成立,则 ( )( ,0),( ,0)1nnA B1min( ),(1)4f nf n 1min( ),(1)4f nf n C D1min( ),(1)4f nf n 1min( ),(1)4f nf n 【答案】B考点:1.基本不等式;2.二次函数的性质【思路点睛】由的图象经过两点,可得2( )f xxpxq( ,0),( ,

7、0),进而由 2f xxpxqxx和基本不等式可得答案 min11f nf nf nf n,二、填空题:本大题共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7 7 小题,小题,9-129-12 题:每小题题:每小题 6 6 分,分,13-1513-15 题:每小题题:每小题 4 4 分,共分,共 3636 分分. .9. 已知全集为,集合,则 . R221 ,680xAxBx xxAB . .RAC B ()RCAB 【答案】;|24xx|42x xx或0(,0)考点:集合的交集、补集运算.10. 已知等差数列,是数列的前项和,且满足,则数nanSnan46310,39aSS列的首项_ ,通项_ _.na1a na

8、 【答案】1;32n【解析】试题分析: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 nad463456410,39393339aSSaaaad,所以,所以.3d1431aad11332naann 考点:等差数列的性质.11.某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单位:cm),则该几何体的体积= cm3,表面V积= cm2S【答案】;62 2332【解析】试题分析:此几何体是三棱锥,底面是俯视图所示的三角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点,A高是,所以体积是;四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所以表面积26221121 31V是2332123 22 21S考点:1三视图;2体积和表面积12. 已知函数;(1)当时, 的值域为 , 61477xaxx

9、f xax21a xf(2)若是上的减函数,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xf(,) a【答案】;0,1,12考点:1.分段函数的值域;2.分段函数的单调性.13. 已知平面向量 满足且与 则, 3 150的夹角为,的取值范围是 _ . 1mm 【答案】3,2考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14. 已知实数、满足,则的最大值为 .xyz0xyz2221xyzx【答案】6 3【解析】试题分析: ,0xyzzxy 2221xyz,222221xyxxyy22(22210)yxyx2241680xx ,所以的最大值为.66 33xx6 3考点:不等式的性质.【思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消元思想和不等式性质的合理运用,

10、首先利用得0xyz,再将其代入,可得,再利用根的判zxy 2221xyz22(22210)yxyx别式即可求出的取值范围,即可求出的最大值.xx15. 三棱柱的底是边长为 1 的正三角形,高,在上取一点,设111ABCABC11AA ABP与面所成的二面角为,与面所成的二面角为,则11PAC111ABC11PBC111ABC的最小值是 .tan()【答案】8313考点:1.二面角;2.两角和的正切公式.【思路点睛】作,过作,由三垂线定理得是与111PPAB1P111PHAC1PHP11PAC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得,设 ,求出,同理求出111ABC1PHPAPxtan,然后再利用两角和的正切

11、公式,即可求出结果.tan三、解答题三、解答题( (共共 5 5 小题,共小题,共 7474 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6. (本题满分 15 分)在中,内角的对边分别为,且ABCCBA,cba,1)cos(32cosCBA()求角的大小;A()若,且的面积为,求.81coscosCBABC32a【答案】 ();()3A4a()由()知,21)cos(cosCBA则;1coscossinsin2BCBC 由,得,9 分81coscosCB3sinsin8BC 由正弦定理,有,即,12Cc Bb Aa sinsinsi

12、n3sin2Bab 3sin2Cac 分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即,22833sinsinsin21aCBaAbcS32832a解得.15 分.4a考点:1.三角恒等变换;2.正弦定理.17 (本题满分 15 分)如图,已知AB平面ACD,DE平面ACD,三角形ACD是正三角形,且AD=DE=2AB,F是CD的中点CFDABE()求证:平面CBE平面CDE;()求二面角CBEF的余弦值【答案】 ()详见解析;()3 6 8法一:(2)过F作FNCE交CE于N,过N作NHBE,连接HF,则NHF就是二面角CBEF的平面角在 RtFNH中,NH=,FH=,3 6 2 54 5所以3 6cos8NH

13、NHFFH故二面角CBEF的余弦值为15 分3 6 8考点:1.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2.二面角.【方法点睛】利用三垂线定理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技巧:把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称为三垂线法,其作图模型为:如图,在二面角中,过平面内一点 A 作 AO平面,垂足为 O,过点 O 作于l OBlB(过 A 点作 AB 垂直于 B),连结 AB(或 OB),由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知 (或ABl),则ABO 为二面角。的平面角作图过程中,作出了两条垂线 AO 与OBll OB(或 AB),后连结 AB 两点(或 OB 两点),这一过程可简记为“两垂一连” ,其中 AO 为“第一垂线” “第一垂线”能否顺利找到或恰当作出是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