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77333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摘要:近年来,我国涉及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消费者的生存权和 健康消费权受到极大危害,食品安全已成为民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是 食品安全工作的新起点,但仅有食品安全的立法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隐患及危害 的问题。 关键词:食品安全 现状 建议 监管工作食品质量安全, 即食品安全, 是指一个单位范畴(国家、地区或家庭)从生产或提供的 食品中获得营养充足、卫生安全的食品消费以满足其正常生理需要。食品质量安全状态是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品中各种危害物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程度。它是以确保食品卫生、营 养结构合理为特

2、征。食品安全监 管,即国家职能部门对食品生产、流通企业的食品安全 行使监督管理的职能。具体是负责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实施 生产许可、强制检验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查处生产、制造不合格食品及 其它质量违法行为。一、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一、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 1、食品原料方面 (1)、农产品违规使用农药。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大部分农作物都要使用一定种 类和数量的农药。虽然我国已对农作物施用何种农药做了明文规定, 允许使用的农药大都 是高效低毒农药, 降解快, 对人畜危害性小。但一部分人为了降低成本, 为了获得更好的 杀虫效果, 他们仍在违反规定使用高毒、高残留农

3、药, 如甲胺磷、氧化乐果等。我国居民 在日常膳食中的各类农药摄入量, 往往数十倍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仅农药六 六六的摄入量标准, 中国就是美国的 84 倍、日本的 15 倍。据统计, 有 38%的农产品有害 物残留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部分地区蔬菜农药超标比例高达 80%。 (2)、农产品过量使用化肥。许多人对农作物的种植缺乏科学知识, 盲目施用过量的 化肥, 既造成土壤板结、土质变坏, 还造成农作物中硝酸盐过多。过量的硝酸盐在人体内 易转化成亚硝酸盐, 进而合成强致癌物质亚硝酸胺。 (3)、滥用植物激素一些农户为了提高作物产量, 改进其外观品质, 滥用植物激素, 如胀大剂、催红剂

4、、增甜剂等, 使作物中激素和稀土元素残留量大, 食用后可造成儿童早 熟, 成人内分泌紊乱等。 (4) 、兽药、复合饲料的滥用,造成抗生素、激素及其他有害物质在禽、畜的体内及 乳制品、水产品中残留。 (5) 、重金属在农禽产品中超标、超量残留。化学性中毒已占我国重大中毒性事件的 40%以上,如有机磷农药中毒、毒鼠强中毒、瘦肉精中毒等。 2、加工制造方面 (1) 、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了可供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剂品种及其 用量和在产品中的残留限量, 超量使用即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 曾有在面粉中超限量 5 倍的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酞”; 在腌菜中超标准 20 多倍的

5、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等。 (2) 、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 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 食品法规允许使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有害)。如: 熏蒸馒头、包子增白 使用二氧化硫; 使大米、饼干增亮用矿物油; 用甲醛浸泡海产品使之增韧、增亮, 延长保质期; 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等。 (3) 、食品制造使用差、劣的原料。食品加工用原料质量差、劣, 给食品安全造成极 大隐患。如: 用已霉变(含黄曲霉毒素)的大米加工米制品:使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 早餐摊点使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等。更有甚者是生产假冒伪劣的食品造成众多消费 者身亡

6、。 (4) 、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一定的微生物生长 的条件, 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食品中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生长。 我国发生的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业中的食物中毒, 大多由微生物引起。在我国, 易造成食 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 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病原微生 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每年都有发生, 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更易发生此类中毒事件。 3、市场和流通方面 许多个体食品加工、制作点不经许可, 不受监督,随意布设, 给居民日常生活的饮食安 全带来隐患。如:遍布城市的饮食摊点、农贸市场内的现场制作豆制品和熟食制品摊点等。

7、这些摊点的经营者缺乏食品生产经营必须的职业素质, 缺少食品卫生知识, 不具备完善的 生产手段和卫生保障, 生产的产品很难达到食品卫生要求。这些摊点的流动性强, 难于监 管和控制, 是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和食物危害的主要根源之一。此外, 还有腐败变质的食品 上市流通, 食用这些食品必然导致对人体的危害。比如, 变质的鲜奶、酸奶、鲜肉, 超过 保质期的糕点、果汁饮料等。 4、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状况方面 在我国,转基因食品早已摆上了人们的餐桌,但从国内外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来看,转基 因食品可能损害人类的免疫系统、产生过敏综合症或产生毒性,对人类和人体存在着未知 的危害。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现状我国食品

8、安全监管工作现状 1 监管体制尚有待完善 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一直为公众所诟病。多头执法,职责不清,管理出现真空地带, 尤其是“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发生,引起整个社会的深刻反思。食品安全法确立了分 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但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监管体制改革尚未到位。省级机构改革正在进行,监管职能调整没有完成,大多 数市、县级体制改革还未启动,给法律执行造成一定困难。餐饮服务环节划归食品药品监 管部门管理后,各地的监管队伍整合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地方采取了“委托执法”等临 时性措施,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综合协调机制不健全。目前,国

9、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的 工作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省、市、县尚未建立起强有力的工作机制。 (3)各监管部门的职责有待细化。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业态复杂,形式多样,食品安 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难以对各监管环节的具体事务作出详细规定,实际上依然存在监管 边界不够清晰问题。例如,有的地方反映,在豆芽生产、生猪收购运输、超市现做现卖、 餐具集中消毒、食品仓储和运输等问题上,存在管理部门不明确或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 (4)监管技术能力不足和检验资源重复配置、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同时存在。 2、法律体系的不健全性 我国虽然相继颁发了食品卫生法、质量法等法律、法规,但很不健全,主要表现 为执法依

10、据不充足、执法主体不明确,甚至出现法律监管的空白点。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 时间不长,目前配套法规滞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能满足监管工作的迫切需求。3、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尚未统一 (1)、我国的食品标准,横向可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个 等级,但是各标准之间存在着许多交叉、矛盾之处,常常令人困惑不解,令企业无所适从, 给不良企业可乘之机,增加了政府部门的管理成本。比如,食品中重金属的含量,农业部 门制定的标准与质监部门制定的标准就不同。同是黄花菜,根据不同标准却有着不同的命 运,卫生部门说它不属于“干菜”,不得有二氧化硫残留,而根据质检、农业部门的规定, 黄花菜又属于“干菜”,

11、且明确了其二氧化硫残留标准。 (2)、一些标准过于陈旧,与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需求相脱节。以奶粉标准为例,奶 粉品质是按氮的含量高低来评价的,目前奶牛每天的产奶量从过去的几十斤提高到 100 多 斤,牛吃的还是草,产奶量提高这么多,奶的营养成分怎能达到原来的标准?难怪可以提 高奶粉中氮含量的“三聚氰胺”能够大行其道了。 (3)、标准的缺失也使食品安全隐藏着风险。曾引起消费者恐慌的奶粉“苯甲酸”风 波即是标准缺失之祸,由于没有“苯甲酸”在乳制品中的含量标准规定,相关部门对奶粉 检测中一直没有“苯甲酸”这一项。当发现这一物质会对人体,特别是婴幼儿产生危害时, 随即引发消费者恐慌。 4、食品安全风险监

12、测、风险评估与预警基础有待加强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与预警工作基础薄弱,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和食品 中有害因素的风险监测与评估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工作开展不平衡,与食品安全法确定 的实施风险监测与评估制度还有较大差距。 5、企业“第一责任人”食品安全意识不强,政府的“站位”问题需要明确 一些食品生产经营及相关企业还没有按照法律的要求落实食品安全责任,严格执行食 品安全生产规范,健全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产品召回、索证索票方面的制度,企业“第一 责任人”的食品安全意识还不强。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实现所谓政绩,对有些企业产品质量问题睁一只眼闭一 只眼,出了问题,能捂住就捂住,甚至动用权

13、力对媒体进行干预,事情败露,象征性地处 罚,草草收场。这不仅是对不良企业的纵容,也是对法律的践踏,对这股隐形的力量必须 通过严格追究领导责任等方式加以遏制,否则,实现食品安全只是一句空话。三、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建议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建议 1、建立科学完整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 包括食品质量安全体系、检验监测体系、质量认证体系、科学技术体系、市场信息体 系、配套服务体系、流通销售体系和法律法规监督体系。根据食品安全供应链原理,应建 立起“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体系,即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存储、运输、 销售和销费每个环节的监控。特别要加大对食品源头的监管和控制,加大对食品小作坊的 监管

14、力度。 2、制定和严格执行科学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 尽快建立由政府部门、行业机构、研究机构等组成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其 预警和指导作用。针对我国农业、食品业特点,建立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一方面有计划 进行数据收集,收集我国食品卫生国家标准和相关数据,收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 际动物卫生组织(OTE)、国际乳业联合会(IDF)等国际性组织的食品卫生标准和相关数 据,以及收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卫生标准和相关数据。另一方面,建立农药、兽药、 化肥和有关化工原料等使用登记备案制,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有关食品卫生数据 的网络记录制,同时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和食

15、源性疾病报告体系 以及动植物检疫防疫体系等,实现数据共享。执法部门才能够依法加大检验、检测的力度和市场监管的力度,确实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对有条件的企业,应加大 HACCP(危险分 析及关键控制点)认证的推广应用,提高食品企业的加工质量。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 制度,对一些“三无”(无卫生许可证、无生产许可证、无营业执照)企业,要坚决给予关 停和取缔。 3、建立食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 食品安全信息不畅、缺乏共享是食品安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与 有关单位如卫生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等建立食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和联动机制,建 立警情体系,加强监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16、,加强信息分析,提高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 处理能力。及时向公众布食品质量安全的有关情况和信息,通过预报“安全指数”,让消 费者了解食品的安全状况,通过提供建议,指导消费者选择和食用健康安全的食品。 4、充分发挥食品质量安全的社会监督作用。 社会监督,包括消费者监督、社会团体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形式是目前我国加强食 品质量安全监督的重要措施。应充分发挥全社会参与,提高食品全过程中每个环节成员的 负责意识,加强对危险因素的信息交流和安全知识的宣传。特别是要提高广大消费者的安 全意识,增长公共卫生和营养知识水平,提高鉴别能力,更好地发挥参与食品安全的监督 的作用。 5、从市场经济入手,探索食品安全的新途径 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组织行业协会制定行规行约,引导企业加强自律和履行 社会责任。应当在全社会广泛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让大家认识到食品安全问 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而且关系到生产企业的命运和老百姓的就业, 也关系到我国食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意识和监督意识,媒体应在这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