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 第1章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4517271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3.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  第1章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  第1章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  第1章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  第1章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  第1章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 第1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 第1章(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 中国美术的源头 原始社会美术返回主目录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美术(约距今200万年前1万年前)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美术(距今1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返回主目录第一节 概述w整个史前时代是艺术的萌芽时代和审美意识发生的时代。由 于当时人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所以在历史学上史前 时代又叫石器时代。w历史学家把使用打制石器的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在使用打 制石器的漫长实践中,人类发明了磨制的石器,以此为标志 ,开始了新石器时代。返回主目录返回节目录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美术 (约距今200万年前1万年前)一、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w中国本土已经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迹山西芮城西侯度遗 址距今

2、也有180万年,与之同属早期遗存的还有陕西蓝田猿 人遗址(距今约8065万年)、北京猿人遗址(距今约57.8 万年)等;中期比较重要的遗址是山西襄汾的丁村人、山西 阳高的许家窑人及陕西大荔的大荔人,他们都距今约1020 万年;晚期智人的代表是北京的山顶洞人(距今约21万年 ),在美术史上常提到的还有山西朔县的峙峪人,距今约3 2.7万年。 返回目录返回节目录w旧石器时代石器的用途并不很明确,往往是一器多用,因此 ,今人根据用途不同而将工具命名为砍砸器、刮削器、雕刻 器等;也可以根据形状而命名,如尖状器、斧形器、刀形器 、球状器。二、打制石器的造型与发展w原始人在生产中对材料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爱好

3、。早期砾石的 使用较多,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加工能力的提高,人们很快 将目光投向其他更坚硬的材料。水晶石和玛瑙一类色彩美丽 但难于加工的石料被越来越多地加工成小石片石器。显然这 些坚韧工具的鲜艳色彩对原始人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特别的 意义。 w在中华民族的童年时期,确实曾经有一个以使用器物为载体 的精神产品与纯粹的实用器物相分离的过程。这种分化的趋 势应该始于许家窑人所存在的古人时期或者更早。这种分离 导致后来出现的人们对玉的特殊喜好。 三、打制石器的特点与原始饰品、刻画艺术品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美术 (距今1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w中国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达700

4、0余处。w其中黄河流域比较重要的新石器早期文化有裴李岗文化、磁 山文化及大地湾文化,中期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 窑文化,末期有龙山文化。长江流域较重要的文化有属于新 石器早期文化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中期的大溪文化 ,以及属于晚期的良渚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长城以北较重要 的是红山文化,大致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返回目录返回节目录二、磨制石器与玉器 w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后,一些石器开始蜕变为礼器,这些非实 用性的工具往往用玉质材料制成,完全没有使用过的痕迹,有的 还有精美的花纹。与实用的工具相比,它们更能反映当时的美术 发展状况。 w由于玉的材质比一般用于制作生产工具的石料美丽,所以

5、玉器在 这时又作为原始部落图腾的标志广泛用于礼仪祭祀,具有神秘的 巫术色彩与浓厚的原始宗教意味。我们可以在红山文化、良渚文 化出土的玉器中找到这种原始图腾崇拜的踪迹。 w玉龙 红山文化w玉铲 大汶口文化w玉琮 良渚文化三、彩陶与黑陶 w我国境内的陶器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从器物的装饰来划分 ,可以分为素陶、印纹陶、彩陶、黑陶等品种。w红陶绳纹碗 大地湾文化 w彩陶盆绘五鱼纹 仰韶文化w彩陶鱼纹盘 半坡文化w人面鱼纹彩陶盆 半坡文化w花瓣纹彩陶盆 庙底沟类型w彩陶缸外壁绘“鹳鱼石斧图” 庙底沟类型w彩陶漩涡纹尖底瓶 马家窑类型w舞蹈彩陶纹盆 马家窑类型w彩陶瓮 半山类型w彩陶蛙纹瓮 马厂类型w黑陶蛋壳杯 龙山文化四、拟形陶器与原始雕塑w鸮形陶鼎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w人头器口彩陶瓶 大地湾文化w陶象 龙山文化w彩塑女神头像 红山文化w陶裸体女像 红山文化w双凤朝阳牙雕 河姆渡文化五、岩画与建筑w岩画 内蒙古阴山w岩画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返回主目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