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传统文化建设校园文化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55091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合传统文化建设校园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结合传统文化建设校园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结合传统文化建设校园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结合传统文化建设校园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结合传统文化建设校园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结合传统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合传统文化建设校园文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结合传统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安定区东方红中学校长 马天正摘要:摘要:针对新时期学生特点,本人从传统文化入手,提出构建校园新文化的思路和做法,以开发校本课程,进而促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关键词关键词:校园文化 意义 现状 做法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在环境建设、教学管理及整个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其意义在于:1.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高品位、高层次且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2.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以积极进取、平等互助、服务奉献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2、,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高雅的生活趣味和审美情趣,以充实和完善其人生。3.启迪学生的智慧。校园文化中古今中外多种学科和知识的碰撞、交融,不仅能使学生茅塞顿开,而且能为学生创设增进智慧、获取新知的良好环境和条件。4.强健学生的身心。呼吸着校园文化清新纯净的空气,体验着校园文化青春热情的律动,徜徉在校园文化和谐文明的海洋,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栖息、营养和锻炼,从封闭的“自我”之中解放出来。校园文化的上述育人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说还只是一种“势能”,而要将其变为“动能”,则需要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们提高自觉性,增强主动性,保持优雅性,凸显创新性。应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打造高起点

3、、高品位、高水平的“人文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和“生态校园”。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目前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先进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形成了反差。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反映,因此许多学校校园建筑的设计与建造规格越来越高,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环境的美化净化也越来越靓丽。固然清新优美的物质文化能够净化、美化人的心灵。但是如果我们仅将其文化建设的重点定位在物化上,而没有对校园文化内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那么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停留在一个肤浅的层面。如果学校的决策者甚至校长缺乏清晰的学校文化

4、观,对如何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各个文化要素的随意组合,那么作为校园文化核心的精神文化的建设就不会落到实处。2.无视学生主体发展的应试教育制约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一些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离现代教育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高考的指挥棒无时不在客观地指挥着教育者的工作思路;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认可依然停留在升学率、优秀率和合格率的高低上。这些急功近利的诸多因素使一些学校的决策者在思想观念上轻视校园文化功能,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一种时髦,或者说是一种调剂。而民办学校主办者的功利色彩,商业化倾向等短视行为,也导致了校园文化设施落后,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常常缺

5、乏新意。3.社会庸俗的价值倾向与校园文化功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学生正处在心理的半成熟期,容易受社会文化的熏染。他们随心所欲地盲从应时文化和快餐文化,漠视校园纪律规范、道德规范,不愿意认同高雅文化,表现出对校园文化传统的蔑视和对文化创新的懒惰,文化迷失、精神迷失、道德迷失成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克服的一道障碍。三、为了建设与时代要求相匹配的校园文化,我们结合传统文化做了如下一些尝试:1.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儒学,理论深层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虽然它始终处在一个变化发展状态,但它们对人的地位和能力的尊重、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关注则是共同的。 “文明以止,人

6、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强调对人的塑造和培育,可以说人文关怀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如何确立自己的办学理念,如何适应现代教育日新月异的变革,学校决策者敢于应对挑战,不是将其定位在以高考质量求生存发展上,而是从传统教育思想中汲取精华,明确提出了“尊重人、爱护人、激励人、塑造人”为核心的人本宗旨,体现了教育本身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生存与发展的真切关怀,即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文精神。2.制度建设充满人文关怀的理性。学校制度是学生终身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把学生当成受教育的客体,不尊重学生的权利与人格时,即使良好的制度也不会得到贯彻和落实。我们

7、构建了以人文精神为基调的制度。根据“礼由心生”“孝悌为仁之本”的传统文化确定新生礼仪教育和感恩教育活动周,将人文关怀纳入课堂教学评价中,开辟学生参与校园民主管理的新途径,激发他们关心学校发展,参与学校建设的热情。另一方面,坚决抵制以惩罚为中心的学生行为管理制度,要求老师力戒“不准”“不得”“严禁”等带有浓厚命令和禁止意味的用语。 “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从制度上使向善之心得到弘扬,使从恶之心得到抑制。要求老师对言行失范的学生更应有宽容胸怀,耐心教育。3.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立足对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文化的民族性来源于文化的继承性。充分利用物质文化资源,宣传传统文化精华,应让每一面墙壁

8、说话,让每一个角落成为育人的基点。文化墙展示中华传统格言,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等传统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文化橱窗中分期进行人文主题宣传,开辟节日民俗、地方戏曲、古典书画、唐诗宋词、民间艺术、红色记忆等专栏,让青年一代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举办学校艺术节传递文化信息,介绍文化遗产,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平台;聘请画家、书法家、民俗作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中学生文化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4.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指出,引导学生

9、“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国粹艺术”为宗旨的开发方案,制定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措施保障等条文。内容包括“乡土怀宁”“节日民俗”“艺术瑰宝”三个部分。“乡土怀宁”将介绍中国马铃薯之乡、药材之乡等,培养中学生对乡土价值的理解与认同,拥有对本土及乡村社会的自豪感,推动家乡可持续性发展。 “节日民俗”将介绍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民俗,使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民族情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纽带。过好这些传统节日对推动社会文明,融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

10、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艺术瑰宝”将介绍陇中剪纸、皮影等民间文化及书法、诗词、国画等精粹艺术,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历史感。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和一些兄弟学校联合开发正式出版了由区教育教学专家李万龙老师编著的校本教材古典诗歌鉴赏规律,该教材已两次修订四次印刷,发行量达 25000 多册,并连续荣获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课题“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甘肃省第六届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校本教材优秀奖,定西市第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如同教育改革本身一样,校园文化建设也处在一个多元而变革的时期,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正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传统文化精华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校园文化主题的思路,无疑是对“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一精神的准确理解,我们学校也将坚持不懈地探索下去。作者系东方红中学校长,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市管拔尖人才,中学高级数学教师。该文原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中小学教育2009 年第 10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