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北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的渗透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153096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陕北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的渗透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陕北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的渗透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陕北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的渗透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陕北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的渗透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陕北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的渗透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陕北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的渗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陕北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的渗透(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陕北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的渗透陕西省靖边县海则滩九年制学校 胡耀荣联系电话:13359124539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陕北,一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华夏文明,经历过几度繁荣。然而,与富庶的江南相比,土地的贫瘠直接导致了文化底蕴的不足。在新的课程资源要求下,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是陕北语文教育教学的必要措施和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首先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口语交际中的指导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乡土文化资源;其次是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追溯历史、走进自然、体验民间艺术,以不同方式去挖掘不同的乡土文化资源,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三是通过搜集信息、作文训练等课后作业布置来强化对乡

2、土文化的积累与理解。关关键词键词 陕北 语文教学 乡土文化 渗透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学生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语文教育应当挖掘课本教材之外的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乡土文化资源。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无疑是寻找新课改的语文教学的新举措。可是,在陕北这片土地上,征战期远远长于建设期,虽有多民族文化交融,虽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些繁荣时期,可是受土地贫瘠的影响,这里的文化始终形同蛮荒,在传统的文化人眼里,好似“圣人遍布道,此处偏遗漏”了。人们似乎只能用粗犷、豪放来

3、形容陕北汉子,用勤劳、善良来形容陕北婆姨。除此之外,再难以找到文化的痕迹,人们习惯用“农村人”、“农村娃”这些特定的称谓来表示这些人不具备多少学识涵养文化似乎成了陕北人心头沉重的殇。那么,在文化“贫瘠”的陕北语文教学中,我们该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挖掘新的“课程资源”呢?笔者认为,换个角度看,我们陕北农村乡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形式多样,如果挖掘适度,渗透恰当,将非常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家乡成就的认同感,培养健康积极的思想情操。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资源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资源教材只是例子,好的教材能使人一下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拉近读者与生活的距离,通过教材来解读生活,也

4、能通过生活来理解教材,更能让学生在教材内外跳进跳出,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课堂渗透,比较中加深理解课堂渗透,比较中加深理解。语文课上教学的环境、氛围是最具有人文气息的,将语文教材内容和乡土文化进行整合学习,适时、适度地把乡土文化资源引入语文教学,这样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实现了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自然延伸,还给学生打开了一扇 “生活化语文”的窗口。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一课时,我在引课与拓展时分别把我们陕北的道情与信天游加了进去,通过比较,通过说唱,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更加深了对我们陕北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当知道东方红 、 黄河船夫曲居然是我们陕北的民

5、间艺术家创作的时候,学生骄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情境渗透,交流中激发情感情境渗透,交流中激发情感。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学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中特别重视这一能力,因此各个版本、各个年级的教材都有不同主题、不同层次的口语交际训练。但是,口语交际首要解决的就是要言之有物,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积累有限、经历有限,如何才能让他们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言之有物,继而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技呢,笔者认为最实际的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乡土文化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如结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课“我来当导游” ,我设计了“我是家乡小导游”的口语交际课,推荐家乡的旅游资源,领略家乡独特的自然风光。学

6、生可选择家乡的一处风景名胜,如神树涧,万亩长青园,金鸡沙游乐园等。如果还感觉有难度,那就直接设定学生最喜欢的农家风情,比如红豆豆开花藤缠藤、金黄的沙梁上沙柳绿筝筝指导学生先写出导游词,再利用口语交际的形式表达出来。既锻炼了口才,又能相互交流赏物之情,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真是一举多得啊。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要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必须要把“知”与“

7、行”有效结合起来。为了加深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每次综合实践课,我们都引导学生分专题设计,围绕家乡文化的一个侧面进行专题性研究学习。追溯历史,增加历史厚重感。追溯历史,增加历史厚重感。陕北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地区,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在这里积淀深厚,孕育出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历史景观。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黄帝陵、万里长城、黄土地,在这里神奇地融为一体。在周秦汉唐等朝代,陕北是周京沣镐、秦都咸阳、汉唐长安的屏障;就是在唐宋金元明等时期,陕北也是军事要冲、边防重地。历代王朝为了经略陕北这块土地,曾付出了很多代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入 20 世纪,陕北的小米饭南瓜汤又滋养了中国革命。

8、以我们靖边县为例,境内有秦长城穿境而过,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历经风雨雄居塞上,范仲淹经略陕西驻守于此,小河村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使中国共产党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候,我有意识的设计有关历史的主题,能实地考察的就带领实地考察,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就与学生一起搜集相关资料,了解陕北历史,了解靖边历史,增加学生的历史厚重感,激发学生对这片古老的土地的热爱之情。走进自然,欣赏家乡风景美。走进自然,欣赏家乡风景美。且不说唱响全中国的红个艳艳的山丹丹花,也不说粉个嘟嘟的荞麦花招蜂惹蝶。就整体而言,陕北沟源梁峁结合,地貌特殊,在榆林地区又和毛乌素沙漠边缘接壤,属于沙漠性气候与内陆性气候的交集

9、地,因而孕育了特殊的自然风景。著名的有闻名于天下的壶口瀑布,在我们靖边县,有千年古柳神树涧,有万亩长青园等三北防护林体系,杜甫的芦子关芳草萋萋,王维的大漠孤烟直苍凉悲壮。在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不同的季节感受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情感,此种体验,是课本教材很难企及的目标。亲身体验,感受民间艺术美。亲身体验,感受民间艺术美。陕北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陕北民歌、大秧歌、搬水船、耍狮子、踢二人场子、皮影、碗碗腔、打腰鼓、戏剧、垒火塔塔、转九曲,打花(放焰火) 、剪纸、刺绣、面花、贴对子、挂红灯。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每逢过年村村都有秧歌队,庆丰收、保吉祥,一直要闹到正月十五。游走周围

10、的村子,去政府机关拜年,都是必不可少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尽一切努力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活动中来,在悠扬的原生态信天游中,在一把剪刀剪出乾坤万象中,让学习漫步在艺术的花园里,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领略陕北非物质文化的魅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乡土文化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在活动中亲近乡土文化,领略乡土文化特有的质朴和芬芳,感受到生活化语文的乐趣。三、在语文课后作业中渗透乡土文化三、在语文课后作业中渗透乡土文化搜集信息,丰富乡土文化积淀。搜集信息,丰富乡土文化积淀。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大语文教育观要求

11、我们要注意语文教学的课内,也要注意语文教学的课外。因此,在布置语文作业时,我们应当放眼课外,把信息搜集作为学生的语文作业,一方面,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搜集,学生能积累大量的知识。在布置作业时,我们应鼓励学生走进田间地头,深入生活一线,搜集历史的、现代的,春季的、冬季的,物质的、精神的等等不同形态的乡土文化,在跳出生活之后,再以别样的角度跳进生活之中,这样搜集到的信息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单一的搜集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因而搜集时应当适当运用多种途径,以消除学生的审美疲劳。写实作文,展示乡土文化风采。写实作文,展示乡土文化风采。表达能力是学生

12、的重要能力,而写作就是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谈到作文,首要解决的就是写什么的问题。几乎每一位老师都告诉学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学会观察生活,而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浓浓的乡土文化氛围,观察生活可直接丰富知识,提高语文水平。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让稍纵即逝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头脑中过滤,在笔记本上占一席之地,它就成为学生的财富。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作训练中涉及的内容大多从我们的乡土文化中找到对象,写人的文章可以表现我们陕北经济大开发中涌现的名人,写景的可以写低炭环保生活下人们苦战沙尘暴而筑起的绿色长城乡土、乡人、乡情,有效的作文布置,触动了学生的情怀,展示了乡土文化的风采。随着西部大

13、开发战略的推进,陕北经济正在迅速腾飞,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能抓住陕北乡土文化之根,结语文教育之果,应当是语文教育极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试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黄厚江, 中学语文教学,2007 年第 8期;2、 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胡明、杨国金,2003 年 6 月第二版;3、 新课程教师读本,张迎春,2006 年 5 月第 1 版;4、 陕北文化的分期及其基本物质,刘蓉, 延安大学学报,2008 年第 4 期;5、 辉煌灿烂的陕北文化,王万斌,武国强, 学理论,2010 年第 8 期;6、 杜威教育文集,杜威著,吕达,刘立德,邹海燕编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年

14、 1 月。附件附件 2: :申报序号 陕西省教育学会第十一次优秀教科研论文与成果交流评选作品申报表作者姓名胡耀荣职务职称中一电话手机13359124539所 属市县区靖边工作单位靖边县海则滩九年制学校单位类型九年制学校邮政编码718500作品标题浅谈陕北语文教学中 乡土文化的渗透学科类别中学语文稿件文体教育教学论 文作者简介胡耀荣,男,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参加工作以来,刻苦努力、锐意创新,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2011 年被评为“榆林市教坛新秀” ,2010、2011 连续两年被评为“靖边县教研工作先进个人” ,所撰写论文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励。作品内容概述(300

15、 字以内)陕北,一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华夏文明,经历过几度繁荣。然而,与富庶的江南相比,土地的贫瘠直接导致了文化底蕴的不足。在新的课程资源要求下,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是陕北语文教育教学的必要措施和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首先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口语交际中的指导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乡土文化资源;其次是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追溯历史、走进自然、体验民间艺术,以不同方式去挖掘不同的乡土文化资源,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三是通过搜集信息、作文训练等课后作业布置来强化对乡土文化的积累与理解。备注1、申报序号由省教育学会统一填写,其它栏目均由作者准确填写,与稿件匹配 1 式 3 份。 2、单位类别指幼教、小学、初中、高中、职中、师范、教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 3、作品文体指课题研究成果、教育调研报告、工作经验总结、教育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 育叙事、教育故事、教育随笔、教育教学札记等。 4、学科类别指小学语文、初中数学、高中物理等学科。教育行政干部论文划归教育管理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