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发言实录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13048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发言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发言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发言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发言实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发言实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发言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发言实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发言实录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发言实录 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泉灵: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泉灵:汶川汶川 向世界报道向世界报道 发表日期:2008 年 6 月 12 日 出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录入:zzb】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泉灵。5 月 12 号,在珠峰呆了一个月之后我回到了拉萨,还沉浸在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报道成 功的喜悦中,大地震发生了。北京、台湾、日本都有震感!我的第一反应是:唐山大地震 影响到了 14 个省,这可能是比 32 年前更大的一次灾难,而前方灾情不明!情况不明的时 候是最需要记者的时候!我得去现场!我知道高原下撤以后的第

2、一原则是休息,我也很想 家,想不满两岁的儿子。但是这时候到一线去,不是我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职业的天性。 经批准,5 月 13 号,我挤上了震后拉萨飞往成都的第一班飞机。帮助外面的人搞清灾区的情况是这个时候记者的第一责任。太多太多灾区的情况,抢 险救灾的人要知道,受灾的群众要知道,党中央要知道。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从未有过 的沉重。到达四川的当天下午,我们报道组立即动身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北川。交通断了,通讯断了,余震不断。尽管做了心理准备,灾难还是击碎了我的想象。要 快,要让外面尽快了解灾区的情况。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雨中发回了我在灾区的第一条报 道。路,是生命线,也是抢险救灾的关键。奔向震中的途

3、中我不停地问自己:灾区的路到 底怎么了?通向震中汶川的路为什么还不能打通?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把镜头对准这条路, 去引导人们的视线。5 月 14 号,我沿着汶川方向,奔向 213 国道,踏进了打通道路的现场。观众看到了这 样的情景:几乎半座山塌下来,路不见了。而这条路原本只有 7、8 米宽,一边在塌方,一 边是临着岷江的悬崖。工作人员上得去,但是展不开。这条报道,也许不那么惊心动魄, 但是它把大家的疑问解开了,责难不见了,人们焦急的心情也冷静下来,开始积极地帮着 出主意,怎样才能使修路的进展快一些。在灾区的人民处在惊恐与悲伤中的时候,特别需要鼓起勇气,在废墟上没有比活着把 人救出来更让人振奋的了

4、。5 月 14 号,都江堰的幸福小区发现了幸存者,救援者开始与死 神搏斗。我想虽然压在废墟下的人我们连姓名都不知道,但电视机前有无数的人关心着她 注视着她。我想让他们看到:坚持,奋斗,我们就一定能获得重生!我向现场的领导建议 直播救援过程。那天晚上,我知道很多人都守在电视机前,他们的心通过我们的直播与灾 区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那一片废墟有三层楼高,里面充满了空洞和尖利的钢筋,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整个 直播过程中,我被指定站在一个巴掌大的位置,只能说不能动。四川台的摄像张业伟在黑 暗中拍摄一刻也不能停止,他要紧盯着寻像器里的画面,余光还要观察周围的情况,根本 顾不上脚底下。在起吊一块水泥板时,我们

5、脚下的断梁被拉动了,原本安全的地方变得很 危险。但消防官兵继续救人,我们也继续报道,没有人离开。战士们紧张有序又小心翼翼, 我们的镜头尽量地靠近跟随。几个小时后,受困者终于被抬出来了,她活着!现场一片欢 呼声,我的耳机里也传来北京演播室里的欢呼声。我知道,电视机前守候的人们也会欢呼。 我在现场用最大的力气喊着:“这欢呼是对生命的礼赞!”外面的人不抛弃,里面的人不 放弃!救人的是英雄,被救的同样是英雄!这,就是我们一线记者要传递的精神-以人为 本。5 月 15 号,我们跟着部队徒步奔向震中,因为两件事情要让观众搞明白:第一,震中 的乡亲们情况到底怎么样?他们最需要什么?第二,进去救援的战士们要面

6、临什么样的困 难?怎么解决这些困难?行进的路,有时候我觉得比在珠峰还难。那不是一条安静地等你踏上去的路,不断的 余震、松软的塌方层、滚落的石块,危险无处不在。一个滚石区,我们刚通过不久就再次 塌方,半个山体扑下来,覆盖了我们经过的道路。我们没停下脚步,边走边拍。经过不停顿的 9 个小时,我们紧随部队到达漩口镇,那已经是 5 月 16 号的凌晨一点。 紧张、饥饿、劳累,我真的想躺下什么也不做,但一想那么多人等着里面的消息,我们立 即投入采访工作。天蒙蒙亮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几根从废墟里捡来的木头蒙 上一块塑料布就是帐篷了,外面整整齐齐放着三块牌子:漩口镇党委、漩口镇人大、漩口 镇政府。

7、旁边,战士们已经展开了救援,当地的乡亲们给部队送来了他们仅有的蔬菜。那 场景,在我的头脑中定格了,那画面让我震撼:灾难降临了,但我们有党在、有政府在、 有人民军队在,老百姓就有信心在!于是,我们用了一个长长的镜头。我要用这个画面把 这样的信心传递给全世界。5 月 17 号,我们进入汶川亟待救援的“孤岛”耿达乡。面对满目疮痍,无论谁到现场 都会有一种揪心的痛。可当问到受灾群众缺什么,需要什么帮助的时候,有一位受灾的群 众对我说:“给我们送点玉米种子来吧,赶着现在种下去,秋天我们就有吃的了。”那不 是一句当时就会让人热泪盈眶的话,却让我心里反复回味。这就是我们最质朴的乡亲,遭 受了那么大的灾害,失

8、去了那么多亲人,但他们想要的却是种子!种子不就是希望吗?这 就是我们那么多人奔赴灾区的原因啊!我就是要把这希望的声音传递出去,让全世界都看 到中国人民的伟大与坚强!观众打电话给我,说:你真棒,在镜头里总是那么冷静。其实我也哭过,面对那样的 灾情,面对受灾的乡亲,面对满目的英雄,泪水有时是控制不了的。5 月 20 号我到都江堰 去拍摄寻找处理遗体的情况,虽然救援人员很早就知道遗体在哪里,但是为了死者的尊严, 战士们都是用手扒手挖。当听说遇难者是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母亲在灾难来临时跪着用 身体保护孩子,我完全失控了,转身躲进一个帐篷里放纵泪水喷涌而出,我要把我心里的 痛哭出去,我要把所有的积郁都哭

9、出去,擦干了眼泪,我才走出帐篷。在镜头面前我努力 保持着坚强和理性。不哭,在心里,我始终这样提醒自己,灾区不需要眼泪,灾区需要我 们的坚强去支撑,需要我们的关爱去抚慰,需要我们去尽记者的天职。在灾区可能有数千名记者,中央电视台先后有数百名记者前往一线,我只是其中普通 的一员。和我一起强行军 9 小时的摄像张春喜已经 51 岁了。为了多带设备,他必须少带水和食 物。战士走,他边走边拍,战士停下休息他还在拍。进入震中因为胸闷他一直不敢躺下, 他有心脏病,还是平足!我的同事冀惠彦大校,55 岁了,从战场到各种抢险救灾都冲在前面。他在灾区是靠着 临时从办公桌上抓来的一把降压药支撑着。在从水上冲击映秀时

10、,滚石的涌浪打翻了冲锋 舟,落水后他始终没有放掉手里的摄像机,死里逃生,一上岸就去发消息,为的是让观众 和受灾群众看到:又一条生命线打通了!我的 4 个进行航拍的同事曾经被困在海拔 2000 多米的山上两天多的时间,靠吃野果坚 持着。天气多变,地形复杂,山谷里各种切变风对他们简单的飞行器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为抢险救灾进行航空拍摄!一份帮助,乘以 13 亿就能帮灾区度过难关!一份关爱,乘以 13 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 一份信心,乘以 13 亿就是中国人的脊梁!而在灾区奋战的记者,就是要用手中的笔、手中的话筒、手中的镜头去做好这个乘法!大灾难中,我们用最快的速度,让全世界都看到了

11、,一个古老而又新生的民族,万众 一心,共赴国难!大灾难中,我们用最人性的方式,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坚韧与大爱!这就是最真实的中国,我的祖国!谢谢大家!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发言实录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发言实录 都江堰市向峨乡党委书都江堰市向峨乡党委书记罗鸿亮:震不垮的战斗堡垒记罗鸿亮:震不垮的战斗堡垒 发表日期:2008 年 6 月 12 日 出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录入:zzb】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是四川省都江堰市向峨乡党委书记罗鸿亮。5 月 12 号下午,我正在莲花湖畔的莲月村主持一个村道建设工作会。突然,地动山摇, 莲花湖像开水一样翻滚。有人大声喊:

12、“地震了!”我和大家赶紧跑出会议室,爬上湖边 的岩石,朝乡政府方向望去,那边已是满天黄烟,什么都看不清。不好,得马上赶回去!我和同事们急忙往乡政府跑。一路上,周围的农房几乎都垮了, 水泥路面到处坍塌开裂。乡政府和周边的情况比我想象的更严重:成片的房屋只剩下几栋 孤零零地立在废墟中,整个街道变成了一片砖瓦堆!“罗书记,乡政府大楼垮了,好多乡干部都埋在了底下!”“罗书记,爱莲社区的房子垮了!”几个村民跑过来对我说:“中学的教学楼垮了!”我心里一惊,中学垮了?!这可是上课时间,几百个学生啊!我火速把在场的乡干部 叫过来,主持召开了向峨历史上最短的一次党委会,大家作出了一个生死抉择:先救学生!乡长付岷

13、涛立即带着一群干部拼命向学校奔去,边跑边对惊恐的人群喊:“快去学校, 快去救娃娃!”地震把中学的教学楼全部震垮,废墟中不时传出孩子的哭声、呼救声。已经赶到学校 的家长哭喊着,扑在废墟上疯狂地刨找着自家的娃娃。慌乱中,有群众问:“乡干部都到哪儿去了?!”民政干部罗代强跳上乒乓球桌,大声说:“哪个说乡干部不在,我就是乡干部!男人 们都站过来!”慌乱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了许多。付岷涛嘶哑着嗓子对大家说:“现在只顾自己,谁家的娃娃都救不出来。都到那边去, 到呼救声最多的地方去,救一个算一个!”男人们过来了,女人们也过来了。身强力壮的男人站到了废墟的最上面,其余的人排 成两行,把砖头和水泥块不断往后传!10

14、 多分钟后,废墟里救出了一个活着的娃娃!但是 由于没有大型机械,救援进展十分缓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废墟中,孩子们的呼救声 越来越稀少,越来越微弱,我的心也越来越沉怎么办?必须找到救援机械!我们马上派人四处寻找。15 分钟后,东林村村主任袁凤 群带着自家的两台挖掘机赶了过来!挖掘机进场后,迅速清除了废墟旁的路障,并打通了 操场连接校外的通道。怕挖掘机伤到娃娃,木匠任隆富带着几个人,拆掉倒在操场上的篮 球架,土法上马,硬是把挖掘机改装成了简易吊车!这两台临时改装的吊车,在最危急的 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任木匠指挥吊车,吊开水泥板,干部群众立刻跟进抢救。自救中,我们用手刨、用肩扛、用自制的吊车救出

15、了 30 名学生;当天晚上,1000 多 名解放军、武警和消防官兵陆续赶到向峨救援。最后,从废墟中一共救出了 68 名学生!前面提到的罗代强,在组织救援前已经看到了埋在废墟里的儿子。当时儿子露出了一 只脚,老罗一眼就认出了儿子脚上穿的那再也熟悉不过的鞋和袜子。但为了不打乱救援安 排,老罗从来没有向救援队伍表露过自己的孩子还埋在废墟下。3 天后,孩子的遗体从废 墟中抬了出来。儿子留给老罗最后的记忆,就是废墟里露出的那只脚。他后来告诉我,晚 上睡觉就不敢闭眼,一闭眼,儿子的鞋和袜就在眼前晃16 号清晨,学校救援基本结束后,一部分机械和力量随即转到乡政府增援。但是,太 晚了!直到 5 月 17 号凌

16、晨,地震发生后的第 5 天,乡政府废墟中才清理出最后一名干部的 遗体,包括乡长助理易大东在内,8 人遇难32 岁的易大东,去年 9 月从都江堰市下派到乡里挂职。当时,几块水泥板死死地压在 他身上。救援的同事鼓励他要挺住,一有机械和人手马上就来救他,他却用微弱的声音说: “不要管我,你们先去救学生”大东结婚多年,忙于事业,把要孩子的时间一推再推。大东走了,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但从得救孩子的笑容里,我仿佛能看到大东生命的延续乡干部李明,在乡政府大楼完全垮塌的一瞬间,用力把一名来乡里锻炼的女大学生推 出了死亡地带,自己却被深深地埋在了废墟里。后来,解放军战士进村入户帮助群众清运 财产,来到李明家,问李明的妻子有什么贵重物品需要清理。她说:“其他的都不需要了, 我只希望能找到丈夫的优秀共产党员证书。我要让女儿知道,爸爸是一名铁骨铮铮的 共产党员!”地震后的这些日子,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脑海里总会闪过这几个朝夕相处的同事 的身影,浮现出他们的音容笑貌。如果早给他们几个小时,或许他们就能活下来。但生死 关头,我们别无选择,只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