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5109471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1安徽省皖南八校2013 届高三 9 月第一次联考语 文 试 题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第卷(阅读题 共 66 分)一、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 互相教育。梭罗说,一

2、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 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 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 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 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

3、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 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 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 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l946 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 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 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 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l945 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 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

4、地和海洋。 ”这 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 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要 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 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 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 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

5、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 所以学做人也。 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 ”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 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 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而何时大 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 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 养成。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河南教考资源信

6、息网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2无愧的“轴心组织”。 (选自 2012 年 6 月看历史)1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大学的独立自由相当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权力、巧言令色的功利和匍匐在 地的庸俗。 B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要是在 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 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 培育和自省。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 推动社会进步。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

7、,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一至三自然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大学的要义是让青年掌握一定的思 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三种精神。 B文章四至八自然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个方面,通过引证具体论述了它们 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九自然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甚远,并呼吁早日建立和养成 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国家社会的“轴心组织”。 D全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再旁征博引论证了大学的三种精神,最后针对现实呼吁 建成真正的大学。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

8、训练自己的思维。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大学里的师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杨尚希,弘农人也。尚希龆龀而孤。年十一,辞母请受业长安。范阳卢辩见而异之,令入太学,专 精不倦,同辈皆共推服。宣帝时,令尚希抚慰山东、河北,至相州而宣帝崩,与相州总管尉迟迥发丧于 馆。尚希出谓左右曰:“蜀公哭不哀而视不安,将有他计。吾不去,将及于难。 ”遂夜遁。及明,迥方觉, 令数十骑追不及,遂归京师。高

9、祖以尚希宗室之望,又背迥而至,待之甚厚。及迥屯兵武陟,遣尚希领 宗室兵三千人镇潼关。寻授司会中大夫。 文帝受禅,拜度支尚书,进爵为公。岁余,出为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加银青光禄大夫。尚希时见 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 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所谓人 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用则易得贤才。 ”帝览而嘉之,遂罢天 下诸郡。后历位瀛州刺史,兵部、礼部二尚书。 尚希性惇厚,兼以学业自通,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上时每旦临朝,日侧不倦,尚希谏曰:“

10、周文 王以忧勤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辅。繁碎之务,非人主所宜亲。 ”上欢然曰:“公 爱我者。 ”尚希素有足疾,上谓之曰:“蒲州出美酒,足堪养病,屈公卧临之。 ”于是出拜蒲州刺史,仍领本 州宗团骠骑。尚希在州,甚有惠政,复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人赖其利。卒官,谥曰平。 子旻嗣,后封丹水县公,位安定郡丞。 (选自隋书列传第十一,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范阳卢辩见而异之 异:奇异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3B蜀公哭不哀而视不安 视:眼神 C帝览而嘉之 嘉:赞美 D尚希素有足疾 素:向来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

11、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国家则不亏粟帛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 旦日享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周文王以忧勤损寿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杨尚希童年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十一岁时,他辞别母亲到长安求学,后来范阳卢辩送他 进太学学习。 B杨尚希机警过人,行事谨慎。在为皇帝发丧时,发现尉迟迥表现反常,断定他会谋反,于 是连夜逃离相州。 C杨尚希认为当时天下州郡过多,给朝廷和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于是上表建议合并州郡, 宣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D杨尚希有脚病,皇帝很

12、关心他,让他担任蒲州刺史,因为蒲州出美酒,利于养病。到蒲州 后,他做了许多惠民的政事。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 减。(6 分) 译文: (2)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辅。繁碎之务,非人主所宜亲。(4 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戏为塞外绝句(之六) 清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林则徐因领导禁烟运动而被革职,谪戍伊犁。这首七绝作于赴戍新疆伊犁途中。笏:封 建时代大臣朝见天子所执的狭长的手板。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

13、人的形象。(4 分) 答: 9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作具体分析。(4 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 分)(6 分) 甲: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1) ,(2) 。 (3) ,(4) 。(5) ,(6)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乙:(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2)仰观宇宙之大, 。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周敦颐爱莲说)

14、 (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 (李清照声声慢)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4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l14 题。 故乡的炊烟 郭宗忠 清晨,走到颐和园南门的船营村时,突然被从树林里飘出的炊烟惊住了脚步:多么亲切的炊烟 啊!我似乎很多年不见了,它缥缈似梦,此刻让我不知道身在何处何时,恍惚让我回到了故乡。 故乡的炊烟是最早生起的一缕温暖。每当冬夜里鸡叫过三遍,母亲起身点亮煤油灯,为去集市 卖菜的父亲做一点面汤。擀面杖响起时,炕炉子也点燃了,那一道蹿出烟囱的炊烟,慢慢氤氲地覆盖 在故乡的池塘、树林上空,升腾起乡村的第一缕炊烟。 父亲要早早地起床,把自留地里秋天种的菠菜、芫荽等蔬菜送到八里之外的天宝集,或者六里 地之外的宫里集,或者十六里之外的楼德集,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卖掉赶回家来,还耽误不了去生产队 参加劳动。赶集卖掉蔬菜,是为了补给一个个长大的孩子上学的费用。 麦苗上的霜,沟沟坎坎中的雪,河沟里厚厚的冰,增加着冬天的寒冷。喝下一碗葱花和白菜炝 锅的面汤,星光砭人的寒夜也会温暖一些。远处村庄里的狗叫声,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