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106230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言文——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言文——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言文——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言文——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自学学案 文言文学习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初一(4)唐玥瑜基本原则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一、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一、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一)实词(一)实词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

2、,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1.常用实词常用实词习、愠、罔、殆、故、善、间、居、应、及、索、疾、缀、窘、敌、顾、薪、弛、瞑、意、暇、隧、悟、寐、黠、扑朔、迷离、缤纷、阡陌、黄发、垂髫、津、善、会、闻、舒、股、阳、面、惩、许、荷、易、彻、匮、已、加、馨、鸿儒、白丁、丝竹、案牍、蕃、染、濯、妖、亵、君子、径、罔不、象、峨冠、比、类、矫、历历、端、寂、了了、简、缀、安、鸿鹄、素、等、盟、型、辱、骈死、通、执、环、兵革、委、域、发、举、若、恒、过

3、、入、出、巍然、临、名、瞑、芳、秀、时、伛偻、提携、肴、弈、颓然、谪、制、观、备、樯、楫、国、竟、求、庙堂、微、伐、谋、专、加、狱、鼓、驰、辙、轼、克、作、竭、盈、靡、崩、殂、秋、懈、菲薄、臧否、科、简拔、咨、淑、均、远、所以、躬耕、驱驰、零、说、好、旦、属、引、或、得、如、还、极、归、语、出、志、光、苟、益、理、教授、学者。2.如何掌握文言实词如何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

4、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语文自学学案 文言文学习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初一(4)唐玥瑜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熟熟记记一一些些古古今今异异意意现现象象。 如:再、或、狱、虽、稍稍、科、爷、妻子、绝境、无论、交通、往往、何苦、可以、开张、牺牲、卑鄙、走、郭、池、去、鄙、捐、汤、烈士等。(3)通假字)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5、,这种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 (1 1) )音音同同的的通通假假。即即 借借字字为为本本字字的的声声符符 ( (也也有有本本字字为为借借字字声声符符的的 ) ),或或借借字字与与本本字字有有共共同同声声符符的的。 ( (2 2) )音音近近的的通通假假。即即声声符符虽虽不不同同,但但两两个个字字的的读读音音是是相相近近的的,表表现现为为同同声声母母或或同同韵韵母母的的形形式式。 ( (3 3) )同同偏偏旁旁的的通通假假字字

6、。通假字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考查: (1)在文中找出通假字。 _通_,释义:_。(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通假字读音有变(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熟熟记记一一些些通通假假字字的的意意义义和和用用法法 。 如:说、还、汤、齐、止、帖、火、尔、要、坐、反、惠、亡、厝、诎、衡、食、见、邪、材、祗、畔、曾、拂、具、属、徧、阙、曷、以、唱、被、有、强、趣、竦、见、陇、章等。(4)词类的活用)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二)虚词(二)虚词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

7、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语文自学学案 文言文学习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初一(4)唐玥瑜1.常用虚词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二、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二、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局势的相异点。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

8、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常用句式如下:(一)判断句(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者,也也”“,也也”“,者者也也”“者者,”“者者,者者也也”等等形形式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采采用用副副词词“乃乃”“即即”“则则”“皆皆”“是是”“诚诚”“为为”等等表表示示判判断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3.

9、采采用用否否定定副副词词 “非非”表表示示否否定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二)省略句(二)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 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省略主语(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语文自学学案 文言文学习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初一(4)唐玥瑜(4)对话省。 如:“(孟子)曰: 独乐(yu)乐(l) ,与人乐( yu)乐(l

10、) ,孰乐(l)?(王)曰: 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省略介词“于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三)倒装句(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 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

11、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 “微斯人,吾谁与归? ”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 “不然,籍何以至此? ” 2.定语后置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 “四海

12、之大,有几人欤? ” 语文自学学案 文言文学习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初一(4)唐玥瑜(2)用“者”的后置。如: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 ”“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四)被动句(四)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 1. .“见见”“见见于于”“于于”表表被被动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

13、“为为所所”表表被被动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五)固定结构(五)固定结构1.疑问的固定结构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 何、若何、如何、孰与。视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之战) 与不 同好,如何?( 左传齐桓公伐楚 )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孟子梁惠王上)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句中的“孰与”是

14、“与比较,哪一个 ”的意思。一般地说, “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具体语境而定。语文自学学案 文言文学习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初一(4)唐玥瑜2. 表反问的固定结构表反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何 之有、何以 为、何为、不亦乎。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论语颜渊)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

15、处 ”,是反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 “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 “呢”。“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 ”,“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 ”。“不亦乎”译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3. 表表测测度度的的固固定定结结构构常见的有:得无 乎(耶) 、无乃乎。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11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1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之战) 13“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 “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