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述评小论文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5104522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述评小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翻译述评小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翻译述评小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翻译述评小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翻译述评小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翻译述评小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述评小论文(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美国佬军官翻译及述评 0 导言 文学翻译是翻译中历史悠久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的特点是,不仅忠实原文要表 达的内容,更注重译文的表现形式。早在 1934 年就明确使用过“艺术化的翻译 ”(translation as an art) 1:111来阐述文学翻译的本质。茅盾先生在论提高文学翻译质量问题时曾明确 指出“: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 忠实地传达原作 的内容。但对于文学翻译, 仅仅这样要求还是很不够的。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 我 们要求于文学作品的, 不单单是事物的概念和情节的记叙, 而是在这些以外, 更具有能够吸 引读者的艺术意境, 即通过艺

2、术的形象, 使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强烈的感情。 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 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 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原文本选自纽约客x 期中的深度报道(report at large)专栏。选择此文本作为翻译 实践项目,一是个人兴趣所在。很早就被古巴战争时期领导人的个人魅力所吸引,尤其是 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经典的大胡子、雪茄烟造型和他们的奇闻轶事,试图通过此次翻译更 深一层了解历史的真相。二是通过翻译深度报道这类特殊的新闻报道(类似于报告文学体 裁) ,把握介于新闻与文学间的文体风格,对此类文本翻译策略和技巧有所感悟,同时提高

3、 斟酌字句的能力,实现从翻译过渡到写作此类文本的目的。该翻译述评将首先对原文本及其作者进行必要的介绍,并分析选文的意义。接着 明确读者定位,并以此为据,结合文本本身的特点,选取相应策略进行对文本的翻译处 理。在具体翻译处理中,选取此次翻译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分别讨论。最后,总结以上 分析讨论,回顾整个翻译过程,增进对理论的理解,并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1 作者及文本 1.1 作者生平 文学成就 写作风格 大卫格雷恩(3 月 10,1967 年,出生于纽约市)是美国文学记者和畅销书作家 。现为纽约 客特约撰稿人。作为一位文学记者,他曾经为多家报社撰写文章,如纽约时报、大西洋月 刊、华盛顿邮报、华尔

4、街日报等等。作为一名畅销书作家,众所周知的Z 的失落之城: 亚马逊致命痴迷的故事 (“The Lost City of Z: A Tale of Deadly Obsession in the Amazon,”)是他的第一本书,由道布尔迪于 2009 年 2 月出版。 出版后一个星期,它首次亮相纽约时 报畅销书榜。此后的魔鬼和福尔摩斯:谋杀,疯狂和痴迷的故事也好评如潮。 谈及写作风格,一方面,拥有“卖力的记者” (“workhorse reporter” )之称的他,报道 通常关注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以及报道的深入性。新纽约客“编辑大卫雷姆尼克说:“这个故 事和其他一切大卫 Grann 的报道,他

5、确实是潜心在其关注的事实和基调。我们主张与大卫 Grann 和背后的故事,相信西服有没有好处。 (“David Granns reporting on this story and everything else he does is painstaking in both its attention to the facts and tone. We stand with David Grann and behind the story and believe the suit has no merit.“ ) 另一方面,在科幻悬疑等畅销书中,大卫格雷恩又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同时借助出神入化

6、的表现手法,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非凡的世界。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 “我喜欢故事的魔力和 力量。 ” (I love the magic of stories and the power of stories) 。1.2 原文本分析: 该文本是对古巴战争中一位美国佬军官的人物报道。主要讲了他充满神秘色彩的一生: 从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个性不羁”的孩子,到逃到古巴,寻找叛军队伍,投奔卡斯特 罗,中间经历了一系列的爱情、革命、甚至背叛,最终死在卡斯特罗的枪口下。专题人物报道,运用文学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的一种文体。它 兼有新闻和文学的双重特点,是处于新闻和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

7、。 1鲜明的新闻性:鲜明的新闻性:真实性是新闻性的内核。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所反映的事物必须 是现实生活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夸大,不缩小,更不能无中生有。另一方面,要反映 正确,即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两者结合才能构成完全真实。 2强烈的文学性:强烈的文学性:专题人物报道,它是报道,也是文学。它的新闻性(主要是真实性) 与文学性不是 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 “除了虚构与概括的手法不宜 引进报告文学,其 它一切属于表现形式的文学手法都可以在报告文学中充分调动。调 动得越好,就越逼真;越 真实,就越富于艺术的感染力。 ”(理由:和青年谈谈报告 文学 )虽然是一篇新闻报道,作者仍

8、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从文章的篇章结构上来讲,曲笔 入题,层层深入,伏笔铺垫,过渡照应,文章结构紧凑而错落有致,让人读来饶有趣味; 从表达方式上来讲,主要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开头部分通过一段场景描写,然后便采用 倒叙的手法,开始讲述故事。讲述过程中夹叙夹议,情景交融;作者的描写也是可圈可点 的: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粗笔勾勒等等。从修辞方法上来讲,文中有比喻、 引用、反问、设问、借代等。 该故事发生在古巴革命战争时期。19531959 年,古巴人民为推翻亲美独裁政权而进行 的革命战争。1952 年 3 月 10 日,F.巴蒂斯塔萨尔迪瓦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再次 上台,实行独裁统治。

9、古巴人民对此十分不满,各地不断发生示威、罢工和武装暴动。 1958 年 3 月 17 日,卡斯特罗发表宣言,号召各游击队对巴蒂斯塔政权发动全面战争。 58 月,各游击队英勇奋战,粉碎政府军 17 个营的夏季攻势,俘敌 433 人。起义队伍迅 速扩大,威震古巴岛,并在全国范围内发动总攻。在大势已去形势下,独裁者巴蒂斯塔于 1959 年 1 月 1 日逃亡国外。3 日,起义军占领首都哈瓦那。6 日,新的古巴共和国宣告成 立。至此,古巴革命战争胜利结束。原文为那些对历史(尤其是古巴革命战争)感兴趣的读者打开了一扇窗:让尘封的历史 真相浮出水面,让读者感受不为人知的美国指挥官如何卷入异国他乡的战争,如

10、何在这场 战争中经历体力、智力、情感等各方面的考验等等。 原文读者群设定参照登载该文的 The New Yorker 杂志。该杂志创刊于 1925 年, 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屡获美国国家杂志奖的各种奖项。该杂志风格轻松幽 默但又不失严肃,内容涵盖面很广,包括文艺及时政评论等,并且常常介入社会现实, 深入报道重要题材和新闻事件。它的读者定位是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地位、对社会 热点较敏感的美国中产阶级(殷晓蓉,2006:25) ,在其 80 多年的发展史中也始终以 他们的阅读需求为导向(欧亚,2007:30-31) 。因此按照设定,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在年 龄层次、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方面基

11、本一致,应等同于中国新闻周刊的市场定位, 它的读者应具有一定知识水平,中产阶级收入,同时关注社会发展的主流动向并乐于思考 (王惠娟,2009:104) 。翻译时在语体和风格的选择上可保持一致。关于古巴战争时期的领导人的作品有:乔恩李安德森的切格瓦拉传 ,他是美国 作家、传记作者、调查记者、也为纽约客杂志撰稿;巴西记者克劳迪娅福丽娅蒂花 费九年心血写成卡斯特罗传 ;卡斯特罗自己撰写的菲德尔卡斯特罗历史将宣判 我无罪等。关于这两位古巴战争的主要领导人的报道相对较多,作者一方面通过特别许 可,掌握了极其充分的现实材料,另一方面运用丰富的文学表现手法,使读者身临其境, 大大满足了普通大众的偶像崇拜和猎

12、奇心理,读罢大快朵颐,因此很快便成为畅销书。本 篇报道虽不及传记般详细具体,但在内容和效果上,实为异曲同工。1.3节译部分文本分析 : 节选文本内容概要:所选内容主要对早期摩根事迹的追溯。1957 年,摩根穿越福罗里达 州,来到古巴,他默默忍受各种考验,且屡立战功,赢得反叛军的信任,随着名气的上升, 摩根的身份也开始受到美国、古巴各安全部门的关注和质疑。在调查中发现,摩根出生于 一个典型美国中产阶级,从小就聪明但叛逆,个性“随性、自我、冲动” ,渴望了解外面的 世界并成为大人物。选文到摩根告别父母,踏上入伍之路止。文章开头主要通过倒叙的手法,描写摩根被执行死刑的情景,把读者的目光聚焦到他身 上

13、,然后抽丝剥茧,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时间顺序说开去。节选命名为“第一个诡计” ,主要 注意力集中在摩根加入革命之上,构成这个“爱、革命和背叛”中的“革命”的一部分。2 翻译分析: 一 :“He was standing, with his back against a bullet-pocked wall, in an empty moat surrounding La Cabaaan eighteenth-century stone fortress, on a cliff overlooking Havana Harbor, that had been converted into a pri

14、son.” “La Cabaa 这座 18 世纪的石砌堡垒矗立在悬崖之上,俯瞰哈瓦那湾,如今这里已成为 监狱。在一条空旷的护城河内,他站在那,背对着满是弹孔的墙。 ”这句话主句很简单,即“他站在那“,接下来则是一连串的从句,若按照原文本 的顺序翻译,则较为生硬,受到英语语言表层结构的束缚,思考再三后,决定译为: “La Cabaa 这座 18 世纪的石砌堡垒矗立在悬崖之上,俯瞰哈瓦那湾,如今这里已成为监 狱。在一条空旷的护城河内,他站在那,背对着满是弹孔的墙。 ”一方面,从文章可读性上 来看,这符合中国读者的表达习惯,描写铺垫在前,重点在后。另一方面,这与下文紧接 着讲到的“不远处”出发地点相

15、同,若把“他站在那”放在句首,连贯性则不强了。二:With a stark jaw, a pugnacious nose, and scruffy blond hair, he had the gallant look of an adventurer in a movie serial, of a throwback to an earlier age appeared i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round the world. 他外貌英勇棱角分明的下颌,好斗的鹰钩鼻,一头凌乱的金发,像极了系列电影里的 冒险家,穿着复古的队服,关于他的照片遍布世界各地的报纸与

16、杂志。这一句主要是讲外貌,于是就先把“the gallant look”提炼出来做主语,而 with 引导的从句 则用分号作为补充说明的部分,这样一来逻辑就很清楚。“pugnacious”是好斗的意思,可是说“好斗的鼻子”很奇怪,但又要译出“英勇”的味道,于是根据文章首页的照片和常识,译为“好斗的鹰钩鼻” 。这与下文中的“an untamed beard”属于一个类型,并不译为“不可驯服的胡子”,而是“络腮胡子”。三:It was March 11, 1961, two years after Morgan had helped to overthrow the dictator Fulgencio Batista, bringing Castro to power. 那是 1961 年 3 月 11 日,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摩根辅佐卡斯特罗推翻独裁者富尔亨西 奥巴蒂斯塔,建立政权。这里涉及一个时间的处理问题。“two years after”要译成“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此外,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