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人教版必修二《赤壁赋》教案(七)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5055649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年人教版必修二《赤壁赋》教案(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6-2017年人教版必修二《赤壁赋》教案(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6-2017年人教版必修二《赤壁赋》教案(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2017年人教版必修二《赤壁赋》教案(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年人教版必修二《赤壁赋》教案(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赤壁赋赤壁赋【导学目标】1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艺术手法。温故知新温故知新课堂探讨课堂探讨要点一:概括文章内容。要点一:概括文章内容。【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概括文章的内容。【教师释疑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注意各段所写的内容,然后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结合背景分析情感。【讨论明确讨论明确】第 1 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第 2 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第 3 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第 4 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第 5 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

2、境界。【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教师释疑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概括分析情感的题目,然后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结合背景分析情感。【讨论明确讨论明确】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课堂提升课堂提升】试分析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第 3、4 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

3、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答案】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 ,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第 3 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第 4 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

4、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要要点二:概括文章艺术手法。点二:概括文章艺术手法。【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本文的体裁特色是什么?【教师释疑教师释疑】这是一道分析文体特征的题目,注意指出特征,然后结合文章进行分析。【讨论明确讨论明确】这是一篇散体文赋。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是铺张扬厉、繁缛富赡的,被称为大赋。到了六朝讲求对仗工稳、字句整饬,叫做律赋。宋代则突破了声律的种种限制,使之自由挥洒,富有灵活性,叫做文赋。这篇作品便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它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各因其

5、情理所宜而运用自如。如叙事,则简括清晰,历历在目;写景则景物清爽,令人神往;抒情则情思幽渺,淋漓尽致。议论则即景生论,寓说理于景物描写之中,赋予抽象道理以具体形象,生动感人。行文有偶有散,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极尽变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兼于偶句中用韵帖切,转换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声调铿锵和谐,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其中采用的主客问答的方式,虽然沿袭汉赋,但并不像汉赋那样板重,而是运用得十分灵活巧妙,恰足以表现作者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整个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诗情画意俱现。【

6、探究活动探究活动】在赋体文章中,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这种现象叫做“对文” 。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相互关系,请你从本文中再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并仔细品味句子的韵味。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7、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教师释疑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概括文章修辞的题目,注意指明修辞的特征,然后结合文本进行效果的分析。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从品味示例中的“对文”开始,引导学生在学习本文时留心语言技巧,并能仔细品味其妙处。【讨论明确讨论明确】“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结构相同, “横”和“接”都是动词,意义相近,都有宽阔、广远的意味。“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结构相似, “纵”和“凌”都有任意飘动的意味。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和“友”是近义词,都是名词用做动词。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加点词语的意义是相反的,蜉蝣渺小,沧海博大;须臾短暂,

8、无穷永恒。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声色相对,无禁和不竭意思相近。韵味相同、相对或相反的词语和句子,构成形式和意义上的对举,起到对比、突出、强调的作用,读起来也音韵铿锵,琅琅上口。【课堂提升课堂提升】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案】第 2 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客人一曲洞箫, “倚船而和之” ,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脉也因之曲折流转,曲流中跃起浪花。第 3 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

9、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连用了两个问句,这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通过主客的问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第 4 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着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对人生有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而更开阔,文章又一次再涌波澜。第 5 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里的景和情犹如长江在经历了蜿蜒曲折、波涌浪叠、惊涛拍岸之后,辽阔而祥和地汇入大海。总之,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