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杠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051228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抬杠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抬杠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抬杠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抬杠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抬杠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抬杠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抬杠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抬杠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抬杠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摘要:抬杠多见于日常对话或相声小品等文艺作品中。本文对抬杠进行了界定和分类,结合语用学相关理论,分析抬杠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解释抬杠其会话功能及语用价值。并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对抬杠言语行为的推理过程进行阐释。关键词:抬杠言语行为语用策略关联理论一、抬杠的界定抬杠行为具有明显的施为性,抬杠是一种言语行为。但要界定抬杠是怎样一种言语行为,我们应首先考虑抬杠行为的起源、包含要素以及与抬杠相关的几个概念。1.1 抬杠的起源从抬杠的来源看,中国大陆的北方,很早就有一种习俗,那就是抬杠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这一天,由身强力壮的人抬着竹杠,上面有轿子,一个

2、伶牙俐齿的小丑坐在里面。他们抬着竹杠和轿子在人群里穿梭,围观的人则和那个小丑随机式地比赛斗嘴,甚至用自认花巧的话来对骂,以博众人一笑。这种抬杠会,在满族进入中原后,成了中国人通常所说的“抬杠”的起源。据此来源看, “抬杠”从源起时就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言语行为。1.2 抬杠言语行为包含的要素科特(1983)从分析言语环境入手,认为要确定一种言语行为,必须考虑到七个要素:说话者、听话者、他们之间的接触、所用的是否为同一套语言代码、背景、话题和信息形式。根据言语活动目标的指向性可以确定言语的中心功能。对抬杠的要素进行分析能够揭示抬杠言语行为的实质。抬杠言语行为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存在引发抬杠言语行为发

3、生的背景:事件/话题等;实施抬杠行为的人具有否定性或对抗性态度:对事件/话题等持否定、不满、揶揄等态度;抬杠的实现手段:非常规理性的争辩话语;抬杠者实施这一行为的目的:试图对特定的言行或对象进行讽刺、反驳等。1.3 本文对抬杠的定义“抬杠”字典义为争辩或用杠抬运灵柩,本文我们所讨论的抬杠应该是争辩意。考虑抬杠包含的要素,笔者将抬杠界定为:“说话者为表达否定、不满、揶揄等态度,对特定对象或言行进行非理性的争辩。 ”二、抬杠的语用策略言内行为与言外行为之间的偏离产生语用意义,产生了间接话语意义。这是实施间接语言策略的理论出发点。抬杠言语行为的实施,需要一定的间接语言策略。本文通过分析受限语料,发现

4、并总结了抬杠言语行为的间接语用策略。2.1 语用策略与相关准则2.1.1 岔开策略岔开就是故意违背相关准则,扯开去说些与本题无关的话,因某种原因不愿说的话便可暗中换为别的话题,偷换概念最终蒙混过关。对话中,抬杠者经常用岔开的方法与说话人争辩,达到抬扛的效果。(1)乙:相声是论段儿。甲:论段儿?乙:哎。甲:那好你给我来个中段。乙:啊?甲:不要头尾。乙:噢,你这买鱼来啦?这个例子中,甲作为抬扛的一方,偷换了“段儿”这个概念,故意用形容鱼部位的“段儿”去替换相声的计量单位“段儿” ,从而混淆视听,达到了与乙抬扛的目的。2.2 语用策略与质量准则2.2.1 反问策略反问就是故意违背质量准则,没有疑问而

5、提问,以表示一种言外之意,对所述内容有强烈的感情和主观评价。抬杠的人,往往利用反问,达到反驳对方、肯定自己的目的。(2)有一个小孩到药铺里去买药,一进门,撇开嗓子说:“老板,买药。 ”老板说:“人小,嗓子不小。 ” “知了小,声大哩!”“知了有舌头呗!” “簸箕有舌头,它咋不响?”这里买药的小孩,并不是提出疑问,他是利用先肯定后发问,来否定老板的判断,反驳老板从而肯定自己的不同观点。比如,老板说知了有舌头,所以声音大,小孩马上提出簸箕也有“舌头” ,但簸箕不响,这说明老板设定的声音大所应具备的条件是不可靠的,这时发问让老板所说的话自相矛盾,从而否定了老板的观点,表明并非有舌头就能发声。2.2.

6、2 同语策略同语就是故意违背数量准则,话题和述题的重复,提供多余的信息,甚至是废话,以表示言外之意,突出强调某种情感。抬杠者往往也利用这种方式,故意通过赘述和提供多余信息,来表达否定性情感,与说话人抬杠。(3)乙:这么说吧,你心里啊,有点儿不痛快。甲:我怎么不痛快啊?乙:有点儿啊,不高兴。甲:我为什么不高兴呢?乙:就有点儿别扭。甲:我跟谁别扭呢?乙:你跟我别扭!例(3)中甲将乙所说的话进行重复,不断发问不做直接回答。作为抬杠者甲意在言外,甲装作没有生气,但是却只是重复乙所说的话,实际上是让乙理解自己的言外之意,就是故意与乙抬杠,表达不满情绪。2.2.3 夸张策略夸张就是故意违背质量准则,夸大或

7、缩小事物的本来面目,以显示言外之意。抬杠者经常利用夸张的手段,针对特定的对象和事件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述,从而达到抬杠的目的。(4)有锔锅匠说自己技艺很高,所带的砧子大小什么东西都能打。于是有人说打个绣花针吧,锔锅匠说太小打不了;又说打个犁辕吧,锔锅匠又说太大打不了。这个例子中,锔锅匠说什么东西都能打是自夸的话,抬扛者针对他能打造器物这件事进行抬杠,提出打造绣花针和梨辕两个器物,显然是缩小和夸大了锔锅匠能力范围,所以锔锅匠自然打不了。夸大与缩小锔锅匠的能力范围,使得锔锅匠说自己什么东西都能打造的“言”与打不了具体两个器物的“行”相悖,抬扛的目的就达到了。2.2.4 降用策略降用就是故意违背质量准

8、则,用语义所指对象比较庄重,正式的词用于琐细一般的事物上,大词小用,以显示一种言外之意。(5)交警:“您好,这里禁止停车,您违反了交通法规。 ”车主:“街道是人民的,我是人民吧?我在自己的街上随便停车你管得着?”例(5)中车主作为抬杠者,将“人民”一词大词小用,强加因果。因为街道是人民的,车主也是“人民” ,所以人民的街道人民做主,言外之意是交警的处罚并不生效。2.2.5 反语策略反语就是说反话,故意违背质量准则,把好的说成坏的,把坏的说成好的,来显示一种言外之意。抬杠者说反语,表达否定性的态度,实现抬杠的目的。(6)甲:“你看我,这件外套穿着多好看,人看上去苗条不少。”乙:“可不是,好看极了

9、,大水桶的腰都变成小水桶了。 ”例(6)中乙作为抬杠者,表面上是赞成甲的说法,即衣服好看显瘦,但实际上说的是反语,大水桶腰与小水桶腰本质上都是形容衣服并没有神奇的修饰效果,甲的实际情况就是肥胖。乙一方面否定了对衣服的极好评价,另一方面讽刺甲并不瘦。2.2.6 易色策略易色就是故意违背质量准则,褒词贬用,贬词褒用,以显示一种言外信息,即幽默和讽刺的意味。(7)甲:“六级考得怎么样啊?”乙:“题很难啊,考得不太好。 ”甲:“那是,你就不如我吧,脑袋灵活着点,这次题难,可是咱能过啊!”乙:“那是,我可比不上你抄袭作弊的丰功伟绩啊。 ”例(7)中乙是抬杠者,甲认为考试作弊取得优异成绩是头脑灵活的表现,

10、乙用抬杠的方式进行了反驳。丰功伟绩本是褒义词,用在这里来形容作弊行为,是褒词贬用,目的在于讽刺甲。乙没有直接指出甲作弊是不正确的行为,有违道德和考试要求,而是选择用抬杠的方式,讽刺甲的言行,表达批判态度。2.3 对比策略对比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时,得出二者相近或相异的特点。抬扛者往往举出与说话人话题中相异的事物,按照说话人的方式,进行逻辑对比,得出相异的特点,从而进行反驳。(8)某人肤色很白,在谈论此人为何肤色白时,甲说:“他整天坐屋里,风不吹、雨不淋、日不晒,能不白吗?”乙马上反驳说:“我不信,那煤炭不知在地底下埋了多少朝、多少代了,挖出来看看还是乌黑的。 ”例(8)中甲以坐在

11、屋里不受风吹雨淋为理由,说明某人皮肤白的原因。抬扛者乙马上以煤炭对比,指出同样是没有风吹雨淋,但是煤炭就不白,从而对甲的观点进行了反驳。2.4 超论域词语的所指总是从属于特定范围的,这个范围就是它的论域。论域同参照体和视点等相关。同一论域的词语就构成了一个语义场。某些抬杠者,针对说话人所涉及的问题,有意为难反驳,回答内容超出问题涉及的论域。(9)甲问乙:“中午吃什么?”乙回答说:“随便。 ”甲说:“那好吧,那就吃板凳吧。 ”这个例子中,乙说吃什么随便,甲便抬杠说吃板凳吧。很明显,话题“午饭”涉及的论域应该是吃的食物,板凳显然不是“食物”这个论域的,但是“板凳”符合“随便”所指任何东西这个论域。

12、甲不满意乙的回答,明知道板凳不是食物,故意说吃板凳,这就达到了抬杠的目的。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抬杠实际交际过程颇为复杂,由于语境、认知差异以及会话参与者的目的等因素,有时听话人不一定或不一定愿意生成最佳关联性的话语,这就造成听话人和说话人之间潜在的冲突。我们所谈的抬杠,其本质在于一个“辩”字,由此可见交际冲突理应普遍存在于抬杠言语行为之中,不过我们发现抬杠的冲突程度不强,它体现为听话者故意回避最佳关联,目的是为表达否定态度或幽默效果,与说话人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不歪,笑不来” 。(10)警察开导小偷说:“你偷东西时就没有为你年老的母亲想想吗?”小偷说:“我想过了,就是找不到适合她

13、的东西。 ”例(10)中,警察开导教育小偷,目的是使其意识到偷盗行为的错误性,让小偷改正错误。警察让小偷想想自己的母亲,是让小偷想到母亲的养育之恩和教导,认识到自己偷盗犯罪即辜负母亲的期望,又不能陪伴母亲而行孝道。最佳关联应该是“想到母亲惭愧后悔认识错误” 。但是小偷故意回避警察的明示,抬杠说自己偷盗时想到母亲了,想到给母亲也偷些什么,不过没有适合母亲用的东西。小偷有意造成交际矛盾,达到否定警察教育的目的。(11)一位女士去水库洗澡,当她脱掉衣服要下水时,水库管理员跑来说:“小姐。这里不准洗澡和游泳。 ”女士生气的问:“为什么不在我脱衣服前说?”管理员说:“这里并不禁止人脱衣服啊!”例(11)

14、中,水库管理员阻止女士野浴,女士很生气地质问她为什么不在自己脱衣服前阻止自己,她的意思是管理员阻止得不及时,造成了她的尴尬处境。最佳关联和合理理解是“脱衣服前阻止野浴及时” ,但是管理员不满女士的气愤,抬杠说水库不禁止人脱衣服,没有将脱衣服和洗澡理解成两个相关的事件,说明自己的职责只是阻止别人野浴,而不是阻止别人脱衣服。对女士的气愤进行反驳,表示女士的尴尬不是自己的过错。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抬杠者总是回避最佳关联,没有与说话者获得共同认知,达到互明。抬杠者的认知与说话者意图相差越远,则表达否定、不满和幽默的效果就越好。四、结语抬杠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策略,这些策略往往是对语用常规的积极突破。听话人

15、也就是抬杠者根据相关联系进行推理,他的言语往往不是最佳关联的话语,而是有意为之的曲解。抬杠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一个“辩”字,但是,与争吵或吵架相比,抬杠的激烈程度已大为减弱,不会带有尖刻的攻击性言语,通常是较真不是激烈冲突。人们抬杠就是表达情绪,抬杠是一种言语行为,是兼具争辩技巧和幽默艺术的一种语言形式,生动活泼颇富生命力。参考文献:1王加华,赵春阳.村落语境、民众情感与地域认同山东省莱芜市南下冶村抬杠习俗探讨j.民俗研究,2010, (2).2袁毓林.简论语用常规的修辞偏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 (2.3) (合刊).3武瑗华.透过反驳话语看言语交际的对抗性j.外语学刊,2008, (4).4熊立胜.以毒攻毒以谬制谬对谬反驳及其语言表达j.现代交际,1996, (3).5江结宝.詈骂的构成与分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1).6刘森林.语用策略与言语行为j.外语教学,2003, (5).7刘曲洋.相声包袱的语用解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6).8廖巧云.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发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 (11).9王玉晓.喜剧小品中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 (5).10何自然,张淑玲.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