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暑期政治同步讲义yx102gszz11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5050903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53.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暑期政治同步讲义yx102gszz1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暑期政治同步讲义yx102gszz1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暑期政治同步讲义yx102gszz1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暑期政治同步讲义yx102gszz1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暑期政治同步讲义yx102gszz1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暑期政治同步讲义yx102gszz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暑期政治同步讲义yx102gszz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政治 第二学期 新课预习 第十一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 / 6 新课预习:根据教学大纲,以周为单位在网上以文本的形式发布“新课预习”或“阶段 小结”的内容,一中网校特聘教师根据每周教学所涉及的各知识点、重点与难点进行剖 析,并通过典型例题分析进行深入探究。学生利用此份文稿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找出 自己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听课及时解决,从而切实提高听课效率。 第二学期 第十一周 课程内容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高三政治 第二学期 新课预习 第十一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 / 6 (一)灿烂

2、的中华文化 考点 2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这表现在许多方面-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A.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 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的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 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们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 要标识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留存 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这也表现在许多方面。 A.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3、中国文学艺术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 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长期处在世界的前列,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 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B.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 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C.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作出重要

4、的贡献。 判断: 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考点 2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 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 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文化包容性的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 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考点 25: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 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民族文

5、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 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高三政治 第二学期 新课预习 第十一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 / 6 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 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的力量】 (1)为什么?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 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 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怎么办? 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我们要全面

6、认识祖国传统文 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 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 秦的统一,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隋唐时期,古代中华高度发展,进入全盛时代。 明清时期,由于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经历了衰微过 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华文化创造新的辉煌。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考点 26: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 民族精神深

7、深植根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 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 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考点 27: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 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 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

8、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考点 28:民则精神的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 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 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高三政治 第二学期 新课预习 第十一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4 / 6 A.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 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

9、和先进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B.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 个新水平。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震 救灾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考点 29: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

10、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意义: 【必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 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 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 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重要性】 A.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C.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11、; 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例题 1:(09 江苏卷 19)2008 年 10 月,第 31 届世界戏剧节在南京举行,来自五大洲 16 个国家和地区的近 40 个剧目登台亮相,赢得了广泛好评。这表明 A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C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同一 D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及文化传播,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A 项 说法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故 B 项错误;C 项 中“走向同一”的说法是错误的;D 项

12、正确的反映了题意。 例题 2: (09 江苏卷 20)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向世界高三政治 第二学期 新课预习 第十一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5 / 6 奉献了一部奥运史上最华美的乐章。这充分说明 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 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 A B C D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及中华文化的特点,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社 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故的说法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说法错误; 的说法正确的反映了题意。 例题 3: (09 江苏卷 21)2008 年 2

13、月,江苏省教育厅积极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安排南 京、苏州等 8 个市作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首批试点市。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 据是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 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A B C D.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及教育对文化的传承的意义,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 知识的能力。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故的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和发展 的源泉,故的说法错误;排除含的选项。 例题 4:(09 天津卷 11)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 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

14、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 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 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上述材料说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 B. C. D. 【答案】D 【解析】本题承接上两题题。考查的对中华文化特征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提取有 效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较易题。从题干的主题看,因为藏族人民的作品 格萨尔王传流传千年,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而各民族文化又属 于中华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党和政府需要抢救并整理,保护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材料中并未得到体现。而由于各族文化的差异性很大,所以是不准确的。 例题 5:(09 山东卷 20)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 整理工作。这是基于 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高三政治 第二学期 新课预习 第十一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6 / 6 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 B C D 【答案】B 【解析】本题采用排除法即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是“直接”转化,故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