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及发展朱云莉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029341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88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及发展朱云莉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及发展朱云莉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及发展朱云莉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及发展朱云莉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及发展朱云莉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及发展朱云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及发展朱云莉(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积极心理学研究领 域及发展姓名:朱云莉 学号:132383积极的力量让幸福可以永恒。 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催化心理学从只 关注于修复生命中的问题到同时致力于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质。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塞利格曼Contents一、积极心理学概论二、积极心理学三个研究领域三、主观幸福感体验四、积极心理学的局限及发展趋势目 录一、积极心理学概论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谢尔顿(Kennon M. 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 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概念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 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 科学。” 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

2、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 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 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 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 能力等。2、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学术背景: 对消极心理学的反思和批判消极心理学感兴趣的不是人或人类社会,而是人或 人类社会存在的问题。它假定每个人都是有问题的人。 它把人看作是一种被动的只会对外界强化刺激做出反应 的物,也即只有当你指出出并纠正了他的缺点或问题时 ,他才做出相应的反应改正并取得发展。另外消极心理 学过分强调自己的矫正功能,习惯从问题

3、入手来开展工作,这一研究范式使许多心理学家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帮 助其社会成员得到改变并生活幸福,但却不知道如何对 待良好条件下的社会成员。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侧重于单 一的修补功能,其工作重心常常只在少部分问题社会成 员身上,而把心理学促使全体社会成员主动发展并生活 幸福的功能放在了一边。 社会背景:(1)对当前人类社会愈演愈烈的种族和宗教冲突反思的结 果。(2)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困惑。3、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1)实现心理学的价值平衡积极心理学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消极心理学的 反动,强调心理学应实现其本体价值的回归的再次平衡 。因为积极心理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

4、极人 性论,她消解了消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心理的片面性 ,真正恢复心理学本来应用的功能和使命。(2)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这主要是因为先前的心理学过分关注人和社会存在的问 题,这就缩小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并且限制了人自身正常的积极功能的发挥。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 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 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这种积极力量就是指正 向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潜力。(3)提倡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类增添力量 和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出现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展现自 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所以,积极心理学从两 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

5、极意义,一是多方面探寻产生问 题的根本原因,二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体验。二、积极心理学的三个研究领域积 极 心 理 学 的 三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研究大 研 究 内 容1、积极主观体验研究: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1)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 ;对待过去的积极体验生活满意,要满意地面对 过去就要正确理解过去。从本质上说,人过去的经历对 现在或将来产生的影响其实是通过人回忆过去产生的情 绪体验起作用的,并不是过去了的事情仍在真实地起作 用。每个人都有过去,

6、对于回忆过去的这些事有的会让我们感 到愉快,有些则让我们伤心,但不管是伤心还是愉快, 这些事本身已经过去,即使我们总对过去的不幸耿耿于 怀,这些事件本身也不会改变,但由此产生的消极体验 可能使我们现在的生活更不幸。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地面 对过去。 (2)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 对待现在的积极体验福乐,福乐是指对某一活动或事 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推动个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或 事物的一种情绪体验,这是一种包括愉快、兴趣等多种成分的综合情绪,而且这种体验是有活动本身而不是任 何外在其他目的起的。 福乐状态几个方面的特征:个体强烈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从事的活动上;意识与正在从事的

7、活动合二为一;自我意识暂时失去,如一个人暂时忘记自己的身份;能认识到自己有能力掌控自己当前所做的行为活动,也 就是说,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大致能应对即将出现的后 续行为并能对他做出适当的反应;出现暂时的体验失真,典型的比如觉得时间比通常情况 下要快;活动体验本身成为活动的内在动机,通常完成活动就是 进行活动的最好理由。 福乐的测量与评估:面谈 问卷调查 心理体验抽样方法(3)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对待将来的积极体验乐观:积极心理学对乐观持 有一种综合论,首先,一个人天生的遗传基因为其提供了一个乐观基准线,不同的人在这方面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其次,一个人的后天经验和学习则进

8、一步加深了其 乐观或悲观的程度。赛里格曼提到“解释风格”,这源于其习得性无助理论。对 于“乐观解释风格”。赛里格曼认为,乐观其实就是一种由 学习而来的解释风格。按照这种观点,一个人之所以乐 观,主要是因为学会了把消极事件或消极体验归因于外 在的、暂时的、特定的因素,这些因素不具有普遍的价 值意义。2、 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积极心 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 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 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 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 效的应对策略,这方面具体研究

9、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 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和乐观。积极心理学 家认为培养这些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 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1)提倡研究积极人格特质。主张人格研究不仅要研究问 题人格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良 好人格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2)强调人格形成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认为个体 现有的生理机制即是生物体属性本身进化的结果,也是 个体行为和社会环境起作用的结果,强调人格是由人的 内部生理机制、人的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交互作用 的产物。(3)强调人的能力和潜力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认为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人主动建

10、构的过程,人格心理 学在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时也应研究人的积极力量, 也就是研究人的积极人格的成长因素。3、积极社会环境(组织系统)的研究:关于积极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积极的国家制度、积 极的工作制度、积极教育、积极的家庭系统等。积极心理学认为,不同文化对人的生活满意度的判断 的感觉有很大的差别。在个人主义文化为主的国家中, 当判断自己有多快乐时,会理所当然的参照他们的情感, 经常感受到快乐是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预测因子。相反, 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们则倾向于参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 他们是否快乐,并且在评估生活时,会考虑到家庭和朋 友的社会取向。因此,在不同文化中,人们认为与生活 满意度相关的因素也是

11、有差别的。三、主观幸福感体验1、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主观幸福感就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生活状态正是 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的肯定的态度和感受 (Diener,2000)。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 SWB)主要指个 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 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 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 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方面。美国心理学家狄纳概括了主观幸福感的特点:第一,它存在与个体的体验之中,具有主观性。第二,主观幸福感不仅指主体没有消

12、极的情绪体验,更是 指主体要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第三,主观幸福感不是指个体对其某一个单独的生活领域 评估后的体验,而是指个体对其整个生活评价后的总体 验。2、主观幸福感生成的主要理论实现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认为幸福是个体各种紧张压力解除的 结果,当人的各种心理需要、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就 会体验到幸福感。实现论的理论基础是精神分析之父佛 洛依德的快乐原则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马斯洛的需要 层次理论。一些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需要和目标的 实现固然重要,但这种实现后的结果必须与个人或他人 的一些潜在标准相比较,相比较后的差异决定了一个人 的主观幸福感。信息加工判断理论这一理论强调认知在主观幸福感形

13、成中的作用,认为幸 福感的产生并不完全由外在刺激引起,它是个体的愿望 或已有的经验与外在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或人格特质论该理论强调一个人先天的人格特质和基因因素在主观幸福 感生成中的作用,他们认为个体的长期主观幸福感很可 能就是一个人先天就具有的主观幸福感基准点。也就是 说,一个总体上郁郁寡欢的人在有些特定的时刻或地点也会 有强烈的主观幸福感,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抑郁 的状况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反之,一个总体上快乐的 人也会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或场合体验较大的不快乐感, 但这也不会影响他是一个快乐的人。3、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具体因素分析(1)经济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迈尔斯在分析人均国民收入

14、和幸福感的统计时发现:在贫 穷国家里,财富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国 家越富裕,人民越能感受到主观幸福感。狄纳有关不同国家的平均生活满意度与其收入的研究发 现:一个国家的经济条件对本国民众的生活满意度有一 定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直线式的,也不是很大。(2)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存在文化差异。多数个体主义文 化模式中,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体验主要是以自我的内部 情绪体验为基准,幸福与否全凭自己的感觉。而集体主 义文化模式中,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则以“美好生活”的外在 社会标准为基础,强调与他的一致性。幸福不幸福由社 会标准决定。(3)身体健康状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有众多研究表明

15、,人的主观幸福感体验能通过影响人的免 疫系统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与那些缺乏主观幸福感的 人相比,一个主观幸福感体验更强的人,其免疫系统的 工作也更有效,更能确保人的身体健康。(4)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这里主要讨论的是良好的朋友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当代许多心理学家证实了:良好的朋友关系有利于主观 幸福感的生成。5、主观幸福感的评估与测量单题测量法 多题测量法(如牛津幸福量表修订版、生活满意度量表 )行为记录法他人评价法 生理指标检测法 认知测量法 相关指标确定法四、积极心理学的局限及发展趋势1、积极心理学存在的局限及不足(1)研究对象上存在的不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

16、, 表现出典型 的成人化价值取向;另外,积极心理学在其研究过程中也 存在着“白人价值观至上”的取向。这就是说,积极心理学 的研究结果主要是以白人(特别是美国中产阶级社会的 白人)心理为主。 (2)缺乏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积极心理学的一些结论常常只能在一种假设或在有限的 横向比较基础上得出,这就影响了这些结论的生命力, 而且还有落入哲学思辨的危险。(3)积极心理学表现出一定的话语霸权积极心理学运动是由少数身居要职的心理学权威倡导和 发起的,其发展的进程也主要是由他们推动, 所以,积极心理学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当积极 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和这些知名学者本身所具有的某些外 在社会特性权威性相结合在一起时,积极心理学的这 些观点也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一定意义上的“积极话语 霸权”。(4)与早期一些相关研究存在一定的脱节积极心理学和早期的初级预防、增进幸福的心理学运动 存在着脱节; 积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着脱节。2、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第一,研究方向是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 。第二,研究方向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