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2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45029281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课标相关要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估的灵魂,也是整个基本教育的灵魂。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内容标准”设计编写。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设计实验加以验证;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作简单的观察、模拟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通过观察、实验、制作后的表达与交流,使学生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价,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用最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具体内容标准: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体验到科学探究应尊重证据。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标准: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因此,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二、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第 7 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遵循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依据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内容标准”设计编写。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人类才不断探索声音的奥秘。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 “制造声音”、“设计实验”、“调查研究”等逐步递进的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二)教学目标1.能应用已有的知

3、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3. 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有利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2.教学难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四)教材课型、课时科学实验课,一课时。三、教学方法设计(一)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铃鼓、豆子、音叉、一杯水、钢尺、纸筒、橡皮筋等。学生准备:空纸盒、橡皮筋、一杯水、钢尺,豆子、拨浪鼓以及身边能发声的物体等。(二)

4、教法与学法设计1. 教法设计:根据科学课程标准,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体现在课前探究和质疑导入这两个环节中)、探究发现法(在探究过程中的学生动手制造声音和猜一猜这两个环节中体现)、实验探索法和小组讨论法(在探究过程中的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这个环节中体现)以及归纳总结法。2.学法设计:在教学中,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精心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提供较充足的探究时间,运用质疑法、发现法、假设验证法、合作学习法、动手操作法、间接观察法、分析归纳法和反证对比实验法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四、教学过程(

5、一) 课前探究1.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因此,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起来。说一说你从大自然中都听到了哪些声音?(问题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2 (学生回答)哪一组将是本节课的优胜组呢?看你们的!(在黑板的一角呈现分组评比栏,每一环节都进行评比)学生互评。(评比栏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二) 质疑导入1.从同学们刚才回忆声音的交流中,你最想知道什么?(预设: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声音的大小有什么决定的?我们怎样才能消除噪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2. 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

6、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其余问题后面几节课我们继续探讨。(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产生无穷的探究动力。)(三 )探究过程1.学生动手制造声音(1) 同学们看看自己桌子上的空纸盒、橡皮筋、铃鼓、音叉、一杯水、钢尺,豆子以及身边的物体,试一试怎样做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动手操作并观察思考你用到了哪些材料?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现象发生?(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3)学生汇报交流。(为了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亲历中有目标的去观察思考,体会

7、声音产生的过程,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后面的探究作好铺垫。)2.猜一猜,在刚才的活动中那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进行猜测(2) 同学们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让我们在实验中找到答案。(在相互启发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究的欲望。)3.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1) 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 学生汇报小组方案。(3) 小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实验 1、将空纸盒去掉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实验 2 、在鼓面上放

8、几粒豆子,敲响鼓后,观察现象。实验 3、 将音叉敲响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实验 4、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观察现象。(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 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对学困生更多的去引导。)(5) 小组汇报,交流信息。a.指名小组汇报。(两人演示,一人讲解)b.小组互相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c.展示仪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表,教师以一个实验例子反馈学生的实验方案。(6)师生总结。(适时引导学生

9、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参与实践活动,在认真观察和相互启发中得出科学的结论,放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能力、掌握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认真观察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四)拓展延伸1. 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利用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这个原理制造的?(手机、电话、喇叭、音响等)。2. 既然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如果不让物体振动,那会怎样?比如:锣鼓发出的声音很长,怎样做才能使他们的声音立即停止呢?3. 学生回答,师生评价。(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牢固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去改变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五) 教师总结: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节课的优胜组是哪个组?学生评议。2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明白了声音产生的一些规律和原理。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探讨有关声音的秘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