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4696888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1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其他辨证方法概要(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其它辨证方法概要l六经辨证l卫气营血辨证l三焦辨证l经络辨证第一节 六经辨证l六经辨证源于伤寒论,是张仲景在素问 热论六经分证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把 外感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加以总结而创 立的一种外感病的辨证方法。l六经辨证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在我国 医学发展史上起了重大作用。l六经,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 阴经、少阴经、厥阴经。l六经辨证中六经的含义与经络学说中的 六经含义不尽相同,它是外感病过程中 所出现的六类证型的名称,是疾病部位 、性质、机体抗病能力等多种概念的高 度综合,故又称“六经病证”。l凡病位偏表在腑、正气强盛、病势亢奋 者,为三阳病证;病位偏里在脏、

2、正气 不足、病势虚弱者,为三阴病证。l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 的各种证候以阴阳为纲作为论治的依据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及阳经病变为基 础;三阴病证以五脏及阴经病变为基础 。l因此,六经病证实质上仍是十二经脉、 五脏六腑病理变化的反映,但由于六经 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风寒所引起的 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主 要用作外感病的辨证纲领 一、太阳病证l太阳病证是指外感伤寒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候。l太阳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侵袭,为人体的藩 篱。l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奋起抗邪,因此 首先表现出太阳病证。l【临床表现】 恶寒,头项强痛,脉浮l风寒侵袭,卫阳被郁,肌表失于温煦 见恶寒l

3、足太阳经脉从头走足,行于项背,寒滞 经脉,失其柔和头项强痛l风寒侵袭肌表,正气抗邪于外脉亦 应之为浮【证候分析】l上述见症为太阳病的主脉主症,不论其 感受何种病邪,病程长短,凡具有如此 脉症,即可辨为太阳病。l太阳病根据其受邪后的不同反应,又可 分为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 (一)太阳经证l太阳经证,是指风寒之邪侵袭肌表,邪正相争 ,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l由于病人感受病邪的不同和体质的差异,同是 太阳病经证,却有中风与伤寒的区别。1、太阳中风证:l为外感风邪,营卫失调所表现的证候。l临床又称外感表虚证。l【临床表现】 发热,恶风,头痛,自汗出, 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l本证以恶风,发热,汗出,脉

4、浮缓为辨证特点。l太阳主表,统摄营卫,风邪外袭,营卫失调,肌 表失于温煦 恶风l阳气外浮与邪相争 发热l风邪伤表,卫外不固,营阴不能内守则汗出。即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之意。l风邪袭表,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 脉浮 缓l鼻鸣干呕 风邪壅滞,肺胃失于宣降之象。【证候分析】2、太阳伤寒证:l寒邪侵袭,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l临床又称伤寒表实证。l【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体痛 ,无汗而喘,脉浮紧。l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辨证要点l外感寒邪,束于肌表,卫阳被郁,温煦失职 恶寒l卫阳被遏,势必郁滞化热 发热l表伤于寒者,多恶寒发热同时并见l卫阳既遏,寒凝收引,营阴郁

5、滞,筋骨失于濡煦 头项、肢体骨节疼痛l寒束于表,腠理闭塞 无汗l正气欲驱邪于外而寒邪紧束于表 脉浮紧l喘促 邪闭于外,肺气不利【证候分析】l太阳伤寒与中风二证,均具有太阳 病主要脉证,但两证的病机不同。l中风者是风邪袭表,营卫失调;伤 寒者是寒邪束表,卫阳被郁(二)太阳腑证l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邪不解,循经入腑,膀 胱小肠气化失司所表现的证候。l太阳经邪内传于腑,因其病机和临床表现的不 同,又有蓄水证和蓄血证的区别。1、太阳蓄水证:l太阳经邪内传,膀胱气化不行,水气停蓄l【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汗出,少腹满, 小便不利,消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l太阳经证与少腹满、小便不利并见为辨证要点l

6、太阳经邪未解而内传 恶寒、发热、脉浮 等表证仍在l邪热内传入腑,与水内结于膀胱,水气不化 少腹满,小便不利l邪水互结,气不化津,津不上承 口渴欲 饮(“消渴”在此指渴饮不止)l因其津液不升而非津液不足,水停不化,反蓄 于胃,故见水入即吐的“水逆”之候。【证候分析】2、太阳蓄血证:l太阳经邪化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l【临床表现】 少腹急结、硬满,小便自利, 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 沉结。l少腹急硬,小便自利,如狂便黑为辨证要点l太阳经热内传,血热搏结,阻于下焦少腹 少腹急结、硬满胀痛l邪在血分,膀胱气化如常 小便自利l瘀热互结,上扰心神,轻则如狂、善忘,重则 发狂l瘀热下

7、行,随便而出 便黑似漆l脉沉涩或沉结 瘀热内阻,脉道不畅【证候分析】l太阳蓄水与蓄血二证,均由太阳病经邪 不解内传于腑所致,但有传入气分和血 分之不同。l蓄水者为膀胱气化受阻,津液内停l蓄血者为经热入里,瘀血在肠l前者小便不利而渴,后者小便自利而便 黑,是两证的主要区别。 二、阳明病证l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 ,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常见于外感热病过 程中正邪剧争、邪从热化的极期阶段,其特点 是阳热炽盛,性质属里实热证。l【临床表现】 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 出,脉大。l阳明有“两阳合明”的含义,即阳热亢极之意。l多因太阳病、或少阳病失治内传入里;或因素 体阳盛,外邪入里

8、化热而致。l主要病机是“胃家实”。“胃家”泛指胃肠,“实”指 邪盛,即指胃肠的实证、热证。l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旺盛,邪入阳明最 易化燥化热。里热炽盛,热蒸于外,形成“蒸 蒸发热”之特有热势;热迫津液外泄,则汗自 出;表邪既以入里,阳明邪热亢盛,故不恶寒 反恶热;阳气盛满,热盛血涌,脉道充盈,故 脉大应指有力。【证候分析】l正盛邪实、正邪剧争为特点。l由于其证候及病机的不同,又分为经证 和腑证两大类。 (一)阳明经证:l为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而肠中糟粕 尚未结成燥屎所表现的证候。l【临床表现】 身大热,大汗出,大渴引饮, 面赤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l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四大症

9、为辨证要点。l邪在太阳、少阳不解,内传阳明,无形热邪亢盛 ,充斥内外l邪入阳明,正邪交争,燥热亢盛,充斥阳明经脉 周身大热l热势上腾,蒸灼心神 面赤心烦l热迫津液外泄 大汗出l热灼津伤,汗出津更耗 口大渴而喜饮l热盛津亏 舌苔黄燥l热壅阳明之经,气血充溢脉道 脉洪大【证候分析】(二)阳明腑证:l为邪热内传,与肠中糟粕相搏而成燥屎内结所 表现的证候。l【临床表现】 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 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甚则谵语、狂 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起剌,甚则 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l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便秘,腹胀满硬痛,苔黄燥, 脉沉实等为辨证要点l阳明经证,大热汗多

10、,或误用汗法,使津液外泄热邪 与肠中燥屎互结,腑气不通l阳明经气旺于日晡,实热弥漫于经 身热日晡尢甚l四肢为阳明所主,热蒸津泄 手足濈然汗出l邪热与糟粕互结肠中,腑气闭阻不通 脐腹胀满硬痛而 拒按,大便秘结l邪热蒸腾,上灼心神 谵语、狂乱、不得眠等症l邪热内结而津液被劫 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起剌, 甚则焦黑燥裂l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 脉沉迟而实l若邪热迫急 滑数【证候分析】l阳明病经证和腑证均为里实热证,但就其 先后而言,往往经证的邪热持续亢盛,消 烁津液,导致肠燥便结,最终形成腑证, 故腑证的病情较经证为重。l一般临床所见阳明病腑证多于经证,因为 经邪弥漫不能久留,腑邪内结则聚而不行 ,故张

11、仲景以“胃家实”为阳明正病。三、少阳病证l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正邪交争,枢 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从其病位上看,少阳病 证是已离太阳之表,而未入阳明之里,处于表 里之间,故又称为半表半里证。l【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 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l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弦,脉弦等为辨 证要点l太阳经证不解,邪传少阳,或厥阴病转出少阳,或外邪 直入少阳,少阳被郁,正邪交争l伤寒论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盖因少阳受病 ,邪热熏蒸,胆热上腾必致口苦,津为热灼则咽干,少 阳风火上逆,所以目为之眩。l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之间,邪出于表与阳争,正胜则发热 ;

12、邪入于里与阴争,邪胜则恶寒,故见寒热往来l少阳之脉布于胁肋,邪郁少阳,经气不利胸胁苦满l胆热木郁,横犯胃腑,胃气上逆 默默不欲食,甚 或时时欲呕l胆热上逆,内扰心神 心中烦扰l胆气被郁,脉气紧张 脉弦 【证候分析】四、太阴病证l太阴病证,是指脾阳虚衰,邪从寒化,寒湿内 生所表现的证候。脾属太阴,为三阴之屏障, 病邪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故太阴病为三 阴病证之初期阶段,以脾虚寒湿为病变特点。l【临床表现】 腹满欲吐,食不下,自利,口 不渴,时腹自痛。舌淡苔白滑,脉沉缓而弱。l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等虚寒之象为辨证要点l多由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脾阳,邪传太阴, 或脾阳素虚,风寒之邪直中太阴所致

13、。l太阴脾土主湿,中焦虚寒则脾失健运,寒湿内生 ,气机郁滞 腹部胀满l脾虚寒湿阻滞 腹痛阵发l寒湿中阻,升降失司 时欲吐,食不下l寒湿下注,水走肠间 泄泻l脾阳失于温煦运化,寒湿内停 口不渴,舌 淡苔白滑l中阳不振,寒湿内阻脉道 脉沉缓而弱【证候分析】l太阴与阳明同居中焦,互为表里,生理 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两经病 证在一定的条件下常易相互转化。l阳明病证时清、下太过,损伤脾阳,可 转为太阴病证;而太阴病证滥用温燥, 或寒湿郁久化热,亦可转为阳明病证。 故有“实则阳明(热),虚则太阴(寒) ”之说,辨证须时时注意病情虚实寒热的 变化。 五、少阴病证l少阴病证,是对外感病过程中的后期阶段

14、,全 身性阴阳衰惫所表现证候的概括。少阴经属心 肾,为水火之脏,人身之根本。病至少阴,已 属伤寒病的危重阶段。由于人体阴阳有偏盛偏 衰的不同,少阴病证,临床又有寒化证和热化 证的不同类型。(一)少阴寒化证l少阴寒化证,为心肾阳气虚衰,病邪入内从阴 ,阴寒独盛所表现的全身性虚寒证候。就伤寒 病而言,少阴寒化证是少阴病过程中较为多见 的一种类型。l【临床表现】 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 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 ,脉微欲绝,甚则身热反不恶寒,面赤。l无热恶寒,肢厥,下利,脉微为辨证要点l素体阳弱,病邪直中少阴,或他经病久渐入少阴,损 伤心肾之阳,阳虚阴盛l少阴阳气衰微,阴寒独盛

15、无热恶寒,此即病发 于阴之明证。l阳气虚衰不能鼓动血行 脉微细甚则欲绝;l“阳气者,精则养神”,阳气衰微,神失所养 但 欲寐之神情衰惫之态;l四肢为诸阳之本,阳衰失于温运 四肢厥冷l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脾胃纳运、升降失调 下 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l若阴寒盛极,格阳于外,虚阳外浮 身热反不恶 寒,或面红如妆的假热之象【证候分析】(二)少阴热化证l少阴热化证,为少阴阴虚阳亢,病邪入里从阳 化热所表现的证候。l【临床表现】 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 红少津,脉象细数。l本证与少阴寒化证阴寒内盛,甚则阴盛格阳迥然 不同l邪入少阴从阳化热,灼耗真阴,不能上承 口 燥咽干l心肾不交,水火失济,水亏则不能上济于心,心 火独亢,心神不宁 心烦不得眠l舌尖红少津,脉细数 阴虚阳亢之征象【证候分析】l少阴兼水火二气,寒热杂居,故邪入少 阴,既可从阴化寒,也可从阳化热,其 临床表现正好相反。l仲景以少阴寒化证为少阴病之正病,热 化证则为少阴病之变证,临证不可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