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688093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试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试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试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试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试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张雪 【摘要摘要】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焦点。父母缺位,监护人,学校教育不当等原因 造成了留守儿童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本文将分析留守 儿童的心理特点,深入探讨其问题形成原因,希望能够帮助找出解决方法,使其重拾信心,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健康快乐地发展。【关键词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原因 对策【引言引言】 所谓的“留守儿童” ,按照学术界的一般定义,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 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 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近年来,

2、我国经济大幅增长,城市发展迅速,农村涌 现大批向城市发展剩余劳动力。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 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 1.2 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 经商,产生了近 2000 万留守儿童,其中 14 岁以下占 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 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 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 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据前人的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 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留

3、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 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的研究,前人认为较为突出的是 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在对“留守儿童”其他问题方面的研究,前人也做了进一步的探 讨与分析。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 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 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因此,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找出适合的解决办法是非常有必要并且迫切的 任务。据此,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总结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希望能够有 助于留守儿

4、童克服心理问题,重拾生活的信心,健康成长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1、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1)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 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 性格内向;0-14 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 分离和缺乏沟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 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留守儿童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不少 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与其他儿童相

5、比,留守儿童的自我认识和评价明显偏低, 自我消极情绪体验较多。(2)焦虑,忧郁,无助缺乏安全感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 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 恨、忧郁。有研究者随机对山东省 160 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访问,根据数据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 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 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 态。 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饱尝了人间的艰辛与无奈。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 人头地

6、,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好好读书就对不起在外艰辛打工的父母。 孩子越想提高成绩但越不见进步,孩子为此总觉得对不起父母,觉得自己没用,思想负担 沉重,内心焦虑不堪。过度的焦虑,对惩罚的恐惧和地位丧失感,会使儿童产生强烈的不 适、无力等身体反应,不能把注意力集中于解决学业课题,而指向个人所担心的事情,出 现失眠、恶梦、食欲减退、腹泻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絮乱,导致思维混乱,记忆和动作准 确性降低,抑制了原有技能水平的正常发挥,对完成学业产生负向的力,也称为“妨碍焦 虑”。长期的过度焦虑会使儿童对学习失去信息,出现逃避和退缩行为,产生学校恐惧症, 甚至造成逃学、出走、自杀等严重后果。 (3

7、)缺乏安全感,敌对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 距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他们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 了他们的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有研究者根据对“留守儿童”与其他人发生矛盾时 所采取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调查统计,见表 1表 1:“留守儿童”与别人发生矛盾的处理方式及所占比例处理矛盾方式所占比例吵架43.3%闷不吭声16.2%向父母诉苦18.9%采取其他行为发泄21.6%从表 1 中可以看出:43.3%的“留守儿童”会采取吵架的行为,16.2%表示自己会闷不吭声,18.9%向父母诉苦,还有 21.6%会采取其他发泄方式,

8、寻找心理平衡。可见,“留守儿童”采取打架或其他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断,“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4)孤独,自闭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他们大多不愿与人交往,不愿意和别人分享;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 (5)道德判断能力差 留守儿童大多数出现行为偏差,如好吃懒做、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再加上

9、留守儿童缺乏正确判断能力,所以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越轨行为的影响。甚至抽烟喝酒、拉帮结派、沉迷网络,被不良青年利用参加一些盗窃、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行为。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原因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原因 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重点表现在社会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方面,人在社会中生长,在社会中死亡。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的人,同时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向过程。笔者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正是在其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产生的。 (1)儿童时期的依恋缺失 亲子依恋指的是儿童与第一照看人(一般是母亲)之间建

10、立的情感联结状态,它标志着亲子关系是否稳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起点。美国心理学家哈罗等人(Harlow Zimmerman,1959;Harow Harlow,1966)曾以幼猴做过许多这方面的研究。证据表明人类婴儿对母亲(或保姆)的依恋具有重要的功能它为儿童适应和探索环境提供了必需的安全感,并为日后良好人际关系打好基础。反之,得不到母爱的孩子则会产生不安全感,长大后可能出现种种反常行为。 亲子依恋主要形成在童年早期,相对具有稳定性,但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认为:依恋形成后如果遭遇较大的生活事件也会发生改变(比如说父母离异或去世)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造成的亲子长期分离,也属于

11、他们生活中比较大的事件,当他们感觉照顾被中断、依恋对象不可接近时,原有的依恋关系可能会发生破裂,遭遇亲子依恋关系破裂的留守儿童同样易发心理疾病。孩子最渴望的不离不弃的陪伴对象一般是妈妈,尤其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妈妈既可以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又能够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他们觉得妈妈太重要了,以至于每当照顾他们的母亲离开他们时,他们就会感到恐惧并因此哭泣,甚至觉得自己的世界仿佛坍塌了。母亲的长期离开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和自信,也使孩子不容易信任他人,由此产生心理障碍。 (2)父母缺位影响了儿童的道德内化 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我国留守儿童父母的长期缺位严重影响到我国

12、留守儿童的道德内化,也是促进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危机产生的一个因素。道德内化是指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之下,个体将社会的道德规则、要求转化成个体自身的动机系统的一部分,从而使个体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举止行为也符合道德要求。相关研究表明,对于道德内化而言,诱导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有研究者系统的比较了诱导、爱的取消以及暴力手段这三种训育方式在儿童道德内化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诱导所起的作用最为显著,爱的取消以及暴力手段所起的作用则不理想,还会导致儿童出现焦虑与抵触的情绪。总之,对于孩子的道德内化而言,最好的训导方式就是诱导。诱导孩子首先需要充分地与孩子进行接触,然而,尤其对于我国双亲留守儿童的父母而言,

13、长期与孩子远离根本不具备这一条件。至于我国大多数双亲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要么在认知水平方面不具备良好的诱导孩子的条件,要么根本就没有精力或耐心给予留守儿童充分的诱导,因此也就无法有效地帮助留守儿童实现道德内化。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由 “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过渡。儿童期的道德判断大部分停留在他律阶受,离不开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内化,离不开成人的监督和管唆,在我们广大农村社区里,社区文化设施相对匮乏,同辈群体的孩子没有来自父母关心指导, 隔代的长辈往往对其过分溺爱放纵,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从而使得留守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较差。 (3)父母缺位对于青少年关键时期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始于

14、11、2 岁止于 21 岁左右。在青少年时期不仅性发育成熟、身体的发育成熟,而且抽象思维能力也有明显的发展。他们逐渐能够客观地观察自己,并要求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而走向独立。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如果没有家长正确的指导,很有可能会出现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同一性性分散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个体很少“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想做什么,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经历着同一性分散的青少年无法成功地做出选择,或者他们会逃避思考问题。缺乏兴趣,孤独,对未来不抱希望,或者可能很叛逆。他们宁可塞着耳塞听音乐或睡觉,也不愿意接触同学和老师。 青少年时期的朋友关系也尤为重要,交友不慎很容易使得留守儿童树立反社会的价值观,思想出现严重的问题,从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4)教育方式家庭气氛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