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城龙母传说探源_蒋明智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687745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00.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悦城龙母传说探源_蒋明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悦城龙母传说探源_蒋明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悦城龙母传说探源_蒋明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悦城龙母传说探源_蒋明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悦城龙母传说探源_蒋明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悦城龙母传说探源_蒋明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悦城龙母传说探源_蒋明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悦城龙母传说探源蒋明智悦城龙母传说源远流长,影响深广。但长期以来,学人们都把它看作是唐代的产物,但从历 史文献来看,其最早记载当在西晋,比唐代的记载要早五百余年。从历史记忆的视角考察,龙母传说与秦始皇发生联系并非故事情节的任意粘连,而是有着地域历史文化的积淀,它既保留了秦始皇时期帝国征服与土著抵抗的集体记忆,又形象、真实地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岭南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状况,起源古老,值得珍视。关键词:悦城 龙母传说 秦始皇 历史记忆作者:蒋明智, 年生,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教授, 文化遗产编辑部主任。一容肇祖 ( )在 德庆龙母传说的演变一文中认为,龙母传说

2、的成立期主要在唐代的一百年间。其见诸记载的,最早是唐刘恂 ( 生卒年不详) 岭表录异里的 悦城龙母 :温媪者,即康州悦城县霜妇也,绩布为业。尝于野岸拾菜,见沙草中有五卵,遂收归置绩筐中。不数日,忽见五小蛇壳,一斑四青,遂送于江次,固无意望报也。媪常濯浣于江边。忽一日,鱼出水跳跃,戏于媪前。自尔为常,渐有知者。乡里咸谓之龙母,敬而事之,或询以灾福,亦言多征应。自是媪亦渐丰足。朝廷知之,遣使征入京师。至全义岭,有疾,却返悦城而卒。乡里共葬之江东岸。忽一夕,天地冥晦,风雨随作。及明,已移其冢,并四面草木,悉移于西岸矣。后人在论及悦城龙母传说的最早记录版本时,多持此论。如叶春生就认为: “ 德庆龙母的

3、传说,始见于唐代广州司马刘恂的 岭表录异 ,后宋乐史 太平寰宇记加以补充,再后各朝碑记、诰敕又有发展。 ”但笔者检阅有关文献,发现这并非悦城龙母传说的最早记载。比 岭表录异记载要早的,在唐代就有卢肇 ( 约 )的 阅城君庙记 。卢肇,唐代袁州 ( 今江西省宜春市)人,唐武宗会昌三年 ( )中进士第一,为江西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其作 阅城君庙记得益于其叔卢萼 ( 生卒年不详)的经历。卢萼在唐元和年间 ( )曾游仕南越,代理康州 ( 今广东德庆县)录事参军一职,常到悦城龙母庙烧香祈祷,希望能升任县令。一天夜晚,他梦见龙子对他说:“ 你当了此官,会报答我吗? ”卢萼当即许诺。第二天,他占容肇祖: 德庆

4、龙母传说的演变 , 民俗周刊 年第期,第页。刘恂: 岭表录异卷上,中华书局, 年,第页。叶春生: 龙母信仰与西江民间文化 , 中国民间文化 年第期,第 页。得 “ 见龙之贞”的吉卦。太和五年 ( ) ,卢萼如愿以偿,出任宜春县令。次年大旱,他祈祠龙母,保佑县境风调雨顺,并在水陆交通枢纽的昌山渡创建龙姥庙,亦称阅城 ( 即悦城 笔者注)君庙。卢肇在 阅城君庙记一文中对这一传闻有记载:元和中,故宜春县令卢府君尝游宦南越,乞灵于龙,契乎其旨,尝梦龙伯谓之曰:“ 君将宰邑江西,其致我焉。 ”许之。及太和五年,岁在壬子,府君来宜春,遂立祠于邑东昌山津右。府君讳萼,举孝廉,三迁为宜春令。始至,遇邑大饥,令

5、豪族以陈积周赋贫民,故得不佻不病,不横不流,民从其化矣。夫神物莅乎阴,府君之美政,微龙之辅乎?予于府君为宗侄,予为儿而府君多之曰:“ 乃异日其闻乎! ”故予始终龙姥之事,及载府君置祠之旨焉。据 宝刻类编载:“ 卢肇,歙州刺史” ,“ 阅成君庙碑撰并篆书,刘驯之书,大中三年十二月一日建” 。此碑后载入 文标集卷中,题 阅成君庙碑记 ,未具年月,碑在袁州。由此可知, 阅成君庙碑记先有碑刻,然后才被收入文集。其碑刻时间是在大中三年,即 年,比 岭表录异要早半个多世纪。 阅城君庙记已记录了悦城龙母传说的大貌,摘录如下:昔者秦毒天下,神鬼乏主,英精怪质,潜跃失次。故龙遁乎涨海之涯,托乎嫠姥之室,圆苞不阵

6、,霞锦相光,鳞鬣未生,风雨如晦。姥既耽之在手,覆之以衣,一夕,威灵欲震,雷电皆至,龙遂育焉。厥后姥以母,龙以子,提护萦绕,如乳如嬉。或游于泉,或跃于浒,姥方朝膳,必荐鲜鳞。他年,姥斮鳞于溪,龙游于刃下,而尾触銛锋,姥骇视之,则堕数尺矣。因泳去,于是盘天乘风,出幽入冥,恍惚变化,潜乎乾,战乎坤,不知其往矣。姥恨其误伤,竟不复至,而姥亦逾乎鲐鲵,克慎厥化。姥无姻戚,阅城人葬之水涯,惟龙乃寓形于人,衰杖如瘵,洟苫涕块,哀乎浃日。谓人曰:“ 藏我母卑矣。他日潮水啮之,非葬之所也。其将假尔牛马为役,以迁于显爽。 ”一夕,风雷大至,明日视之,则姥之封若覆夏屋矣。在于山颠,里之中牛马皆殆不饮龁,齐衰者亦亡所

7、在。阅城人立姥及龙之象,以礼祠之。该传说由于是卢肇听其叔所讲,自己并未到过悦城,与原作有出入在所难免,但龙子化育、断龙尾、移墓葬母等龙母传说的主要情节都已具备。刘恂在唐昭宗 ( 在位)时任广州司马。任期届满,时值长安动乱,他返京述职不成,滞留广州,根据见闻,写成 岭表录异一书。因而其书之成应在 年以后,至少要比卢肇的 阅城君庙记晚二三十年。再往前追溯,唐代李景休 ( 生卒年不详)和赵令则 ( 生卒年不详)在碑刻中所记录的龙母传说,又比 阅城君庙记早。宋代张维 ( )在 永济行宫记中提到:“ 唐太和中,李景休、会昌赵令则刻文于碑,详矣。 ”唐太和中,即 年间,此时江西宜春的卢萼初任县令,尚没有

8、阅城君庙记一文的诞生。李景休和赵令则的碑刻早已不存,其文不可得见,但好在张维在 永济行宫记中有复述:永济夫人龙母温氏者,晋康郡之程溪人也。其先不可得考记。秦始皇时,夫人浣于江,岸旁得卵如斗,异焉。持归藏器中,后有物如守宫,破卵而出,长数尺,性喜水,投之江,嬉游自适。每夫人往观,辄以鱼置其侧而去。一日,夫人治鱼,误挥刀斩其尾,遂不复见。久之复来,遍身生鳞,文有五色,头有两角,夫人与邻里始以为龙。郡守以上闻,秦始皇遣使尽礼致聘,将纳夫人于宫。夫人不乐,使者敦迫上道。数旬,至始安郡。一夕,龙引所乘 世界宗教研究 年第期董浩等编: 全唐文卷 ,山西教育出版社, 年,第 页。 宝刻类编卷,中华书局, 年

9、,第 页。 参见李剑国: 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下 ,南开大学出版社, 年,第 页。董浩等编: 全唐文卷 ,第 页。船还程水,使者复还,龙复引归,凡数次。夫人果以疾殒。既葬西源上,后大风雨,其墓忽移于江北,即今悦城也。阖境畜乘皆汗而疲困,昼夜号哭有声如人。远近神之,共立龙母庙于墓旁,祈祷应答如响。唐太和中,李景休、会昌赵令则刻文于碑,详矣。该碑文在介绍龙母传说时,虽与李景休、赵令则碑文所记详略不一,但龙母传说的全貌已在其中:龙母拾蛋得龙、龙母误断龙尾、秦始皇征召龙母未果、龙子移墓葬母等情节单元都已具备。这应是唐代记载最早的龙母传说。二在唐以前是否还有龙母传说的记载?这是把握龙母传说的一个关键。因为

10、在容肇祖看来,唐代才开始出现龙母传说。在这一观念影响下,他把 太平寰宇记引述 南越志所记 端溪温媪 ,看作是宋代的产物: “ 乐史在太宗 ( 公历 )时上书言事,于淳熙中 ( )献所著书四百余卷,则 太平寰宇记所载,为南汉入宋后,至淳熙前所有之传说。那时龙母的传说有点增加改变了。 ”这一看法显然忽略了 南越志的史料价值。 南越志系南朝刘宋年间 ( )沈怀远 ( )所作,记载三代至晋岭南地域沿革、地方山川名由、民间传说、风俗习惯以及珍稀物产,尤以动、植物为最。惜原书已佚,我们只能从后世辑录它的著作中,了解其真实面目。 隋书经籍志考证 : 南越志卷,沈氏撰; 旧唐书经籍志 : 南越志卷,沈怀远撰;

11、南宋陈振孙 ( 约 ) 直斋书录解题 : 南越志卷,宋武康令吴兴沈怀远撰。明代董斯张 ( 生卒年不详)所辑录的 吴兴艺文补则曰:“ 怀远志南越见隋书,陈振孙亦载其目,盖宋世犹有存者。余从诸书录之。 ”可见, 南越志在宋时尚存。我们通过比较 吴兴艺文补和 太平寰宇记所辑录的龙母传说,来判断 南越志记载 端溪温媪的可信性。 吴兴艺文补里的记载是: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居常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大如斗,乃将归,置器中,经十日许,有一物如守宫,长尺余,穿卯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长尺五,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稍长二尺许,得鱼渐多。常游波中,萦回媪侧。媪后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而去,数年乃

12、还。媪见其辉色炳耀,谓曰:“ 龙子今复来也? ”因盘旋游戏,亲驯如初。秦始皇闻之,曰:“ 此龙子也,朕德之所致。 ”留使者以玄珪之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至始兴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使者惧而止,卒不能召媪。媪殒,瘗于江阴,龙子尝为大波至墓侧,策浪转沙以成坟,人谓之掘尾龙。今人为船为龙掘尾,即此也。 太平寰宇记所记内容是: 南越志云: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居常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大如斗,乃将归,置器中,经十许日,有一物如守宫,长尺余,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长五尺,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稍长二尺许,得鱼渐多。常游波中,潆洄媪侧。媪后治鱼,误断其

13、尾,遂逡巡而去,数年乃还。媪见其辉光炳耀,谓曰:“ 龙子复来耶? ”因蟠旋游戏,亲驯如初。秦始皇闻之,曰:“ 此龙子也,朕德之所致。 ”诏使者以元珪之礼聘媪。媪恋悦城龙母传说探源 悦城龙母庙志(卷) ,光绪十三年东裕堂藏板,第 页。容肇祖: 德庆龙母传说的演变 , 民俗周刊 年第期,第页。参见刘纬毅: 汉唐方志辑佚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年,第 页。董斯张辑: 吴兴艺文补卷,明崇祯六年刻本,第 页。同上。土,不以为乐,至始安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使者惧而止,卒不能召媪。媪殒,瘗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人谓之掘尾龙。今南人为船为龙掘尾,即

14、此也。两相对照,几无差别,说明它们来源于 南越志所记 端溪温媪同一版本。此外,明李贤 ( )撰 明一统志 、道光 广东通志和 肇庆府志所述龙母传说,皆与 太平寰宇记所引相仿。清代钦定 渊鉴类函也将其收录,全文如下: 南越志曰: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常居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大如斗。乃将归置器中。经十日许,有一物如守宫,长尺余,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长二尺,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稍长五尺许,得鱼渐多。尝游波水,萦回媪侧。媪后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而去,数年乃还。媪见其辉色炳耀,谓曰:“ 龙子今复来也。 ”因盘旋游戏,亲驯如初。秦始皇闻之,曰:“ 此龙子也,联德之所致。 ”乃使以玄珪之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至始安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使者惧而卒止,不能召媪。媪陨瘗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人谓之掘尾龙。今人谓船为龙掘尾,即此也。我们不厌其烦地列举上述材料,目的是想说明,自宋代 太平寰宇记到清代 渊鉴类函 ,其中所引 南越志之 端溪温媪 ,具有内容的一致性和历史的连续性,可以形成 “ 证据链” ,由此证明沈怀远 南越志记有 端溪温媪的可信性。再往前追溯,晋代顾微 ( 三国孙吴至西晋时人,生卒年不详)在 广州记中,就已提到了悦城龙母的传说,原文亦已佚。唐代白居易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