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十二字教学法”初探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4677359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课“十二字教学法”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历史课“十二字教学法”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历史课“十二字教学法”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历史课“十二字教学法”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历史课“十二字教学法”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课“十二字教学法”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课“十二字教学法”初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初中历史课 “十二字教学法 ”初探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关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发展智能、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要求,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为深化历史教学改革,笔者从担任历史教学二年的实践中,逐渐探索出“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渗透德育”的十二字教学法。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就初中历史课“十二字教学法”作如下说明。 一、激发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教师要让学生以极高热情、极大兴趣投身于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们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1.锤炼教学语言。教学语言

2、富有趣味性、幽默性、艺术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讲祖国“四大发明”,如数家珍,满怀自豪之情;讲“南京大屠杀”,义愤填膺、声泪俱下。总之, “一个好的历史教师不仅绘声绘色地再现历史,使学生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而且语言神态带感情,使学生每每激愤、扼腕冲发,壮烈处可歌可泣,深沉处再思再叹,欢悦处抚掌称快”。 2.引用诗词典故。教师选取适当的与课文内容密切的故事传说、歌谣诗句、成语典故等辅助教学也会吸引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喜爱。如学习“淝水战役”时,可引用成语“八公山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学习第 2 页“一二九运动”时,可播放

3、毕业歌,学习“渡江战役”时,可朗诵毛泽东的诗七律钟山等,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3.充分利用插图、挂图、实物模型、幻灯、电影、电视、录像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其直接兴趣。 如讲秦汉时期的文化时,我们出示了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模型。当一只小铜球“叮当”一声落入一只蛤蟆嘴 里时,学生拍手称奇, “啧啧”之声赞不绝口。又如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首先挂出时局图 ,引导学生观察黑熊、老虎、太阳、青蛙、老鹰等各代表哪一个帝国主义强盗?这幅图说明了什么?当指出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就象这些毒蛇猛兽扑向祖国大地,吸吮着祖国的乳汁,可爱的祖国被帝国

4、主义列强瓜分殆尽。这时,同学们一双双眼睛喷射出仇恨的火焰,一个个拳头捏得“咯咯”直响,似乎要将这些殖民强盗砸得粉碎。 4 .组织学生开展收集古钱币、历史邮票、图片、办历史园地,办历史小报等课外活动,培养发展学生 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5. 要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由于历史本身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距离感。教师可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恐怖问题”是当今国际的热点,在讲抗日战争时可联系日军的“扫荡”、 “清乡运动”和“南京大屠杀”等恐怖行径, “三农问题”是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热门话题,据此可联

5、系到近代史民主革命的第 3 页“土地问题”等。二、启迪思维。古今中外的学者,莫不肯定思维在教学中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 ”在历史教学中,应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疏导、启迪,使之科学地进行思维,从而对纷繁的历史现象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形成正确的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推出合理的结论,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变“灌”为“ 导”,设置悬念,巧妙质疑,引导学生挖掘课本的潜台词,发展学生判断、分析、推理、综合、比较等逻辑思 维能力。 1.纵横联系,对比分析。我们采取后次复习前次概念的主要概念,

6、使新学的概念建立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 。讲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可联系前四次反“围剿”为什么取得胜利,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对第五次反“围剿 ”失利的认识。 2.抓住因果,找出规律。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方向,偶然性则居于次要地位。如“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但之所以在 1919 年 5 月爆发,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是导火线,这是历史的偶然性。这样做,能让学生认 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3.看图说史,想象描绘。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思维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信息是思维的原料。语言乃是人类所独有的取之不尽用

7、之不竭的信息源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插图、插画进行想象,第 4 页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四、渗透德育。历史课程和德育课程是两门:“近亲”学科,历史课教学的德育渗透比其他学科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实际,从情感入手,突出进行了以下德育渗透: 1.爱国主义教育。历史知识是爱国主义教育最具体、最生动的教材。在教学中,要讲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讲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讲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进行国耻教育,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讲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等民族英雄,教

8、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讲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戊戌维新的失败、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辛亥革命的失败,新中国的诞生等生动具体的史实,教育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定对社会主义前途的信念。 初中历史课“十二字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变“灌”为“导”,注意师生双边活动,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与学法、课内与课外、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它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为前提,寓学于乐,乐中求知 ;以启迪发展学生思维为关键,开拓学生的思路;以思想教育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素质。这种教学法,变单一的直线型教学为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交叉式教学,使教师从苦教、困教、强行教中走出来,使学生从苦学、第 5 页困学、厌学甚至拒学中走出来。我们的实践是初步的,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批评和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