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在东亚及有关问题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4658851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40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在东亚及有关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大学》在东亚及有关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大学》在东亚及有关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大学》在东亚及有关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大学》在东亚及有关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在东亚及有关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在东亚及有关问题(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學在東亞及有關問題187饒 宗 頤 國 學院院刊 第三期 2 0 1 6 年 5 月 頁 1 8 7206大學在東亞及有關問題李慶金澤大學外國語教育研究中心本文研究了四書之一大學的形成、作者、文字變遷,論說了大學在中國以及東亞(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的流布概況,並在此基礎上,對若干有關儒學的問題進行了探討。關鍵詞: 大學 東亞 儒學* 本文曾在上海市社會科學聯合會、華東政法大學、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共同舉辦的古代中國和東亞國際研討會 (上海,2013 年 7 月 9 日)上宣讀。188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大學是禮記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後成為四書之一,作為儒學的代表性經典, 大學在中國乃至

2、東亞的思想和社會歷史上,都有巨大的影響。關於大學的論著,古往今來可謂汗牛充棟。本文就有關大學的爭論,結合該書在東亞的傳播及有關問題,談一點粗淺的看法。一、有關大學的論爭要探討大學在東亞社會的影響和作用,首先就涉及大學文本的各種意見和爭論。宋代以前, 大學作為經書禮記中的一篇,基本上未見大的論爭。南宋朱熹將其和中庸一起從禮記中抽出,列為四書之一,提出學問須以大學為首之說,1對大學加以注釋闡發。到了明代永樂以後, 大學章句大全作為欽定的四書大全之一,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典籍,2多被社會關注,也就由此產生了各種與大學有關的問題。主要有這樣幾個:(一) 大學產生的年代主要有如下不同的意見:1. 形成於春

3、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說。也就是所謂早出論。此說乃是宋代以前學者的基本看法。認為大學成書較早,可上溯到孔子、曾子。自明末清初以來, 大學出自孔子、曾子的觀點受到懷疑,不少學者認為大學成書是在秦漢以後。近年有學者根據楚簡老子乙本中有修於身 、 修於家 、 修於鄉等說法,認為將大學分為經傳之說應重新考慮,主張大學是獨立的1 朱熹將大學編入四書 ,認為: 學問須以大學為先,次論語 、次孟子、次中庸。 中庸工夫密,規模大。見朱熹: 朱子語類 (臺北:正中書局,1970 年) ,卷一四,頁 397。2 四書大全等刊於永樂十三年(1415),是永樂十二年十一月,永樂帝命翰林院儒臣胡廣、楊榮等按照朱子的解釋編纂的

4、。見明通鑒 (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第 2 冊,卷十六,頁 715。大學在東亞及有關問題189一篇,當恢復早出之說。32. 戰國到秦漢之際說。清朝汪中的大學平議曰: 大學其文平正無疵,與坊記 、 表記 、 緇衣伯仲,為七十子後學者所記。於孔氏為支流餘裔。師師相傳,不言出自曾子。4就是認為大學是在曾子、 七十子以後,即戰國時代的產物。3. 秦以後形成說。明末清初的學者陳確認為, 决非秦以前儒者所作可知。此說開後來姚際恒等的辨偽之說。5近人徐復觀根據大學引述尚書秦誓等證據,推論大學乃是秦統一天下以後,西漢政權成立以前的作品6,大致也是這個看法。4. 是漢代漢武帝前後的作品。清代的陳澧認為

5、: 大學與禮記學記均論說大學之道 ,有相近之處,當為相互發明之作;推論大學或指當時的學府大學 。7此說在後來為日本學者武內義雄進一步展開,認為該書的出現,和漢武帝時設立大學有關因而是當時前後的作品。8(二)關於大學的作者與大學產生時代相關聯的問題,是其作者孰是的論爭。對此也有不少說法:1. 孔子、曾子之作。二程認為: 孔氏之遺書 。9朱熹更認為:第一節為經, 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3 梁濤: 大學早出新證, 中國哲學史2000 年第 3 期,頁 8895。又見姜廣輝主編: 中國經學思想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第一卷,第二十章 大學新釋 ,此章也是梁濤

6、所著。4 汪中: 述學補遺 (千頃堂書局石印本述學所收,民國年間印本),頁 14。5 陳確: 大學辯 , 陳確集 (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 ,別集,卷一四,頁 552;又參見林慶彰: 明代經學研究論集 (臺北: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94 年) ,頁 350。6 徐復觀: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徐復觀文集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年) ,第 3 卷,頁 244。7 見陳澧: 東塾讀書志 (上海:中華書局,據四部備要原刻校刊本,具體年代不詳) ,頁 82。8 武內義雄: 學記大學序 , 武內義雄全集 (東京:角川書店,1980 年) ,第三卷。轉引自金谷治: 大學解說 , 大學中庸

7、 (東京:岩波文庫,2006 年) ,頁 23。9 朱熹: 大學章句集註題解, 四書章句集注 (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下引章句集注 ,俱出此本,不另注。190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意而門人記之也。10也就是主張,該書是曾子一系之作。這一看法近千年來,被大多學者引用。但近年也有學者反駁其他意見,主張大學出於曾子或其弟子之手完全是可能的。112. 子思之作。明代學者豐坊12認為: 大學 、 中庸 ,子思一人作, 大學乃中庸第四十七篇之第三篇也。這一看法,早在宋代王柏就曾提出,近年也不乏響應者。133. 荀子一系學者所作。馮友蘭認為乃是戰國後期的荀子後學所作。14這一看法,近年又得到臺灣

8、大學的劉又銘的支持。154. 漢代的儒者所作。日本武內義雄認為是漢武帝以後博士的作品。16(三)關於大學的意義和大學的性質對於大學這一書名的理解,以及對於該書性質的區判,亦有不同看法:1. 大學究竟何意?是指教學的機构,還是所說的內容?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說: 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在大學或問中說: 學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為道則一而已。小學,是指灑掃、應對、進退之間,持守堅定等,而大學則是以格物致知為始。17對這一段話的解說,出現了歧義。一般認為大學是指古代大學培養君子、大人的教材。而另外有10 大學章句第一章後解說,頁 4。11 梁濤: 大學早出新證 ,頁 9294。12 豐坊:

9、明史 (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 ,卷一九一豐熙傳 ,頁 5071 云子坊,字存禮。舉鄉試第一。嘉靖二年成進士。出為南京吏部考功主事,尋謫通州同知。免歸。豐坊是個官場不得志之人,後多上書,參與大禮儀之爭。所獻之書和各種著作,後多有非議者。13 豐坊語見郭沂: 子思書再探討兼論大學作於子思載,中國哲學史學會編中國哲學史2003 年第 4 期,頁 2935。王柏之說見魯齋要語,參見前注3。今人則有梁漱溟等,見下文。14 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 (北京:中華書局,1961 年),第 14 章,頁 437。15 劉又銘: 大學思想的歷史變遷 ,收入黃俊傑主編: 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 (上海:華東師範

10、大學出版社,2008 年),頁 6。16 見前注 8。17 朱熹: 答胡廣仲 , 朱熹集 ,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年) ,卷四二,頁 6。大學在東亞及有關問題191學者則強調, 大學當是和中國古代的大學有相當的關係。18所以, 大學在 17 世紀被翻譯到歐洲後,就有不同的翻譯法:英譯本作The Great Learning,而有的學者則提出可譯作The University 、 The Universitas 。192. 大學是否是儒學的基本經典?有人認為, 大學乃是儒學的基本綱領著作,涉及國家政治之書。鄭玄說: 名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此於別錄屬通論。20有人認為是反

11、映了儒家思孟學派的思想。也有學者認為, 大學根本不是儒家的經書,也不是聖人之教。21汪中認為大學 首末相應,實處一口,殆非所以解經也。22日本的伊藤仁齋,也認為大學和孔孟的教義,多有不同。23(四)關於大學的文本大學的文本主要有三種:1. 朱熹將大學和中庸一起從禮記中抽出加以解釋時,提出大學的文字當有經傳之區別,又存在錯簡。於是朱熹根據自己的意見加以改正,並做了最重要的增補,新增了格物致知的一段傳 ,此為大學章句集注本。2. 明代王守仁提出了大學古本說。在王守仁的弟子徐愛等編的傳習錄開頭,開宗明義地指出: 先生於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 (按:這裡的先儒,當是指朱熹等人

12、。)認為: 人之為學,但當求之於內。而程朱格物之說,18 見前引清代陳澧之說,又見日本學者赤塚忠譯注: 大學 (東京:明治書院,1998年,日本明治書院新譯漢文大系本)的解題,頁 2728。19 西文譯本最早的有 1730 年巴耶爾(Bayer)譯成拉丁文的:Confucii Ta Hio。歐美世界比較經典的理雅各(James Legge)的譯本,作 The Great Learning。見王爾敏編: 中國文獻西譯書目 (臺北:商務印書館,1976 年),頁 2627。20 禮記大學篇題注, 十三經注疏 (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頁 1673。21 陳確: 大學辯 , 陳確集 ,頁 5

13、52。22 汪中: 大學平議 , 述學補遺 ,頁 14。23 見伊藤仁齋: 大學非孔氏之遺書辨,引自日本源了圓編: 江戶儒學大學受容歴史 (東京:思文閣出版,1988 年),頁 91。192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不免求之於外,遂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所補之傳 。24就是認為朱熹的說法沒有根據。 大學就應該如禮記中所收的那樣,即大學古本。他又先後寫了大學古本序進一步闡明自己致良知的理念。25這在明朝中後期的中國思想舞臺掀起了一場大波,其影響甚至可以說延續至今。3. 石經大學。由於官方的提倡,又由於王守仁對朱熹說的批判, 大學成了社會和學者關注的焦點之一,於是就有了 1560年豐坊發現的大學石經之事

14、,出現了大學石經的文字。簡要而言,是豐坊提出有此文字,後王文祿將所見本刊行,即所謂的古代石經 。26此事遭到明代學者陳耀文的批判,在其所著經典稽疑中指其為偽作。27明代還有一些其他人的改本,如季本、崔銑等,見清代毛奇齡的大學證文 ,在此不贅。上文可見,關於大學一書,兩千多年來,尤其宋以後的近八百年來,存在諸多問題尚未解决。對於這些問題,雖說歷代不乏論者,而歸納起來,主要焦點有如下兩個:1、 大學是否和古代作為教育機構的大學的出現有必然聯繫?2、 大學的文本中包含著各種文獻資料,學者們根據自己理解,對這些資料的時代判斷是否正確?然後在此基礎上,再推斷出自己的結論是否能取得共識。筆者認為,這些不同

15、角度出發的探討,多少存在一些古代文獻研究的通病,即把一種可能性當成必然性,由之加以推斷,甚至强下斷語。這是中國考證研究長期以來的一種病症。對於史料的推斷當然是必要的,但如果沒有决定性的資料,推斷永遠是處於特定時空的推斷者的推斷,不可能作為確定的結論。對於大學諸24 王守仁: 答羅整庵書,陳榮捷: 傳習錄詳注集評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年) ,頁 248。25 王守仁大學古本序其實存在兩種文字,有所不同,可以看出他思想發展的情况。尤其為判斷致良知之說確立的時期,提供了資料。見束景南: 陽明佚文輯考編年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頁 524527。26 王文祿本今有百陵學山本留存。關於石經大學的提出過程以及有關論爭,可見李紀祥: 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 年),第四章;又林慶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