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实词部分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4627769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29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语法—实词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古汉语语法—实词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古汉语语法—实词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古汉语语法—实词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古汉语语法—实词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汉语语法—实词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语法—实词部分(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语法(一)实词部分 第五章 语法(一)实词部分 教学要求 (8 学时) 教学要求 (8 学时) 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实词活用这一语法现象,了解名词用作状语的语法作用,掌握使动、意动、为动三种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掌握古代汉语数词、量词、代词的主要特点和语法功能。 第一节 词类活用 第一节 词类活用 一、古代汉语的词分类 一、古代汉语的词分类 古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二、什么是词类活用 二、什么是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份也往

2、往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 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 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 例如:“手“是名词,通常作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这是古今一致的;但在“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这一特定的语言结构里

3、,“手”却带上了宾语充当了句子的谓语,具有了动词的一般特点,执行了动词的基本职能,即由名词活用为动词。 三、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三、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词类活用跟词的兼类不同。 词类活用跟词的兼类不同。 活用活用,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活用是临时的偶然的用法,活用后的词性不是词固有的语法属性。 兼类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词本身固有的,一个词的各种兼类用法都是固定的,经常的,不是临时的,偶然的。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如: “疾”作为一个兼类词, 在“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赤壁之战 )里是名词,当疾病

4、讲;在“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列传)里是动词,当妒忌讲;在“疾雷不及掩耳”(三国志魏书牙帝纪)中是形容词,作急速讲。“疾”同时兼有名、动、形三种词性,不是临时运用的结果,是“疾”本身固有的经常存在的现象,不是偶然发生的现象,所以不是活用而是兼类。另如:甘其食,美其服。”“食”为名词,食物。“公赐之食,食舍肉。” 前“食”为名词,食物。后“食”为动词,吃。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不1吃)。“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词,使动用法,给吃。“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类。 活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如:“从左右,皆

5、肘之。”这句的“肘”本是名词,而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活用作动词,表示“用手肘撞”的意思。但是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情况。动词的用法并没有成为“肘”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这只是活用。另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将军身披坚执锐。 (史记陈涉起义) “坚”与“锐”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是“盔甲”、“武器”的意思。“水”作动词、“坚”、“锐”作名词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偶然的用法,不是词固有的语法词性,所以是活用。 现代汉语中也有词类活用现象: 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 我的手被电电了一下。 发展经济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生活。 古代汉语里的词类活用现象远

6、比现代汉语多。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多见于实词,而且往往是其他类实词活用为动词。下面就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作用动词,分别加以介绍。为着讲课的方便,古代汉语里的名词用作状语不属于词类活用,古代汉语里的名词用作状语不属于词类活用,我们也一并放在这里讲解。 1.名词等活用为动词(不包括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1.名词等活用为动词(不包括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1)名词用如动词 (1)名词用如动词 定义:指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用作动词谓语,这时它并不起使动或意动的作用,但词义一般产生一些变化。定义:指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用作动词谓语,这时它并不起使动或意动的作用,但词义一般产生一些变化。分类

7、: 普通名词用如动词: 赵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赵氏的子孙做诸侯的人,他们的继承侯位的子孙还有存在的吗?) 触龙说赵太后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ch)之。 (秦王的近侍想用刀杀相如,相如瞪眼呵叱他们。 ) 史记廉蔺列传 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项王乃复引兵东,至东城,只有二十八名骑兵。 (项羽就带领败军往东,到了东城,只有二十八骑。 ) 史记项羽本纪 2.形容词用如动词 2.形容词用如动词 形容词表示人和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词,如贤、愚、善、恶、艰、险、老、少、大、小、方圆、远、近、窈窕、慷慨、从容、憔悴等等。 形容词在句中主要作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有的也能作主语和宾语,都能受程度副词

8、的修饰,这是古今汉语共同的特点。但在古代汉语里,按照一般的语言习惯形容词也可以灵活运用,如2用作动词。例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楚襄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形容词用如动词珠辩认方法可以参照后面讲到的名词用如动词的一些规律,一般情况下如形容词后连带了宾语,这个形容词就用如动词。如果形容词用如动词在译成现代汉语时,有的可以在后边加时态助词“了” 、 “着”或“起来” 、 “下去”等等。 3.数词用如动词(参照形容词活用的规律) 3.数词用如动词(参照形容词活用的规律) 数词用作动词有用作一般动词的也有用作使动的 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具有动词的一般意义,这一意义跟原数词的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带上宾

9、语,它跟宾语之间是一般的宾语关系。如“大都不过参国之一”的“参” (叁) ,意思是“三分” 。 数词用作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数词所表示的数目或某些特点。如, “四三皇与六五帝”的“四”和“六” ;意思是“成为四” , “成为六” 。 四、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词类活用的条件) 四、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词类活用的条件) 如何发现文言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除了通过句意的理解去发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个词所处的语法环境来辨别,即看一个词在句中处于什么地位,看看与这个词结合的前后都是些什么词等等,也就是依据语法功能进行辨识,这些就是“词类活用的条件”。 依据语法功能辨识词类活用,

10、可以从句法功能和搭配功能两个方面考虑: (1) 句法功能:句法功能:看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成分。 例如: 名词在叙述句中不能充当谓语。 如此, 则叙述句中出现在谓语位置上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因此,凡是形容词或名词后面出现宾语的,则该形容词或名词已经活用为动词了。 (2) 搭配功能: 搭配功能:根据语法功能,某些词类只能(或不能)与某些词类搭配使用。如连词“而”只连接谓词性成分,因此名词用“而”连接,则往往活用为动词;代词“所”后面的实词必定是动词,因此形容词或名词如果出现在“所”后面,则活用为动词;代词不受任何词修饰,因此代词前面如果出现其他词的话,那么该词很可能已活用为动词

11、,等等。 以下是具体识别的几种情况: 以下是具体识别的几种情况: (1) 两个名词连用在一定条件下有一个用如动词 (1) 两个名词连用在一定条件下有一个用如动词 连用的名词有联合(并列)、偏正、同位三种关系,如果不是这三种关系,构成支配关系(动宾)、陈述关系(主谓)、或补充关系(动补)。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用在名词前面,如果不是修饰关系,则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 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 王天下:统治天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王:陈胜当君王。 3(2) 名词、形容词在特指代词所、者的前后,名词用

12、如动词 (2) 名词、形容词在特指代词所、者的前后,名词用如动词 “所、者”作为特指代词常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合用,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 “者”前出现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赵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 (3) 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 (3) 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 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 可妻:可以娶妻。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不能穷:不能走到头。 (4)

13、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 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名词不受副词修饰,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前面的副词为其状语。如: 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史记西门豹治邺) 皆衣:都穿着。 但副词“非”后面的名词不用如动词,因“非”本来就是修饰名词谓语的。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因为古汉语中的代词不受名词或形容词饰)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因为古汉语中的代词不受名词或形容词饰) “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

14、、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晁错论贵粟疏) 衣之:穿它们(织的布)。 是欲臣妾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臣妾我:让我们当臣做妾。 (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 (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 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而名词又不是主语和宾语,名词用如动词 介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一般置于动词谓语之后,所以名词后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军于庐柳:驻扎在庐柳。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吕氏春秋上农) 蚕于郊:在郊外养蚕。 (7)名词用“而”连接 (7)名词用“而”连接 连词“而”经常用来连接

15、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但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所以用“而”连接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盐铁论相刺) 不织而衣:不织布却穿衣服 4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见他。 文言文中为什么经常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为什么经常词类活用? 1.早期没有为一些行为动作专造动词。如:衣(“穿”早期是穿透的意思)。 2.为了表达的丰富与新颖。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二)名词作状语 (二)名词作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而是常用副词充当,如果要充当状语,必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再作状语。 如:我们在教室上课。 只有时间名词和少数一般名词,才能直接充当状语。 如:我们明天看电影。 他感情用事。 在古汉语中,名词可以作状语,起副词的作用,名词可以不用介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 普通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不包括名词和介词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的现象。注意定义中的“直接”二字,以区别于现代汉语的“介+名 ”作状语的“非直接”现象。 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黔之驴 古代汉语名词直接作状语,译成现代汉语应加一介词构成介词短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