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企业家与学者之间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4618510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019.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走在企业家与学者之间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行走在企业家与学者之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走在企业家与学者之间(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物2 0 1 7年1 月2 5日星期三1 6社址: 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东街 2号读者服务窗: d z z s c e d . c o m. c n 010-58 393509 查号台: 58 39208 8 邮编: 100054 传真: 58 3928 40 零售每份: 1. 00元广告许可证: 京西工商广字第 8 166号广告部: 58 392178 出版管理部: 58 393115昨日 (北京) 开印时间: 4 15印完时间: 5 25本报印刷厂印刷周海江: 行走在企业家与学者之间行走在企业家与学者之间本报记者李佳霖人物小传:周海江,19 6 6年生,江苏无锡人,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

2、执行官(C EO) 。周海江自2 0 0 4年任职红豆集团总裁以来,集团营收由2 0 0 3年的6 0 亿元增长到2 0 15年的50 3亿元,集团也位列中国民企50 0 强第6 4位。2 0 16年红豆集团营收52 5. 2 亿元, 同比增长4. 3 9 %。2 0 16年12月份,周海江高票入选2 0 16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十大新闻人物”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思想政 治课老师张颖欣:从大学课堂到乡村讲堂本报记者管斌2 8 岁的创业博士徐清年仅2 8 岁的徐清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在读 博士。2 014年3月份, 徐清将父母为其准备在合肥买房 的40万元拿出, 与两位好朋友合资成立安徽科幂机

3、械科 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门从事实验室精密仪器设备设 计、 研发和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2 016年, 他领衔的创 业团队获得共青团中央组织的 “创青春” 中航工业全国大 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等多项大奖, 还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 专利和高层次人才创新项目资助。张大岗摄影报道在安徽科幂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徐清 (右) 和工程师 正在检查反应器新产品的样机。徐清正在磨制金属加工用的刀具。安徽科幂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年轻的创业团队铆足干 劲搞创新。本版编辑胡文鹏杨开新徐达 联系邮箱j j r b r w 16 3 . c o m以 “三自企业” 取胜未来周海江目前,不少民营企业都面临劳动力 红利削减、自然资源

4、紧缺、产业竞争力 差、产能过剩等问题,陷入“成长的烦 恼” ,如何在困境中突围?我认为要加 快转型升级,从三自,即自主创新、自 主品牌、自主资本中寻找发展新动力。 自主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 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创新不 一定赚钱,但创新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 领先就能盈利,这才是实体企业的核心 竞争力所在。自主品牌的建立对于企业 而言至关重要,关系到企业能否“走出 去” 。在世界经济环境中,品牌是各产 业链的链主,只有拥有了自主品牌,才能把握国际产业分工的主动权和主导 权,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快自主品牌的 培育和打造。对于自主资本,企业茁壮 成长,需要金融活水浇灌,在做强实体 经济的同时大

5、力发展金融产业。中国民 营企业要采用直接融资模式,通过资本 市场收购兼并,让企业更快发展。 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民 营企业转型升级,既是企业发展的内在 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要求。面临转型升级,企业会有阵痛, 但一定要坚定信心,我们要充分抓住国 家鼓励经济转型升级、加大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的新政策,加快打造“三自企业” ,取胜未来的全球化市场竞争。 新常态下,过去依靠廉价劳动力的 粗放发展模式已行不通,改变生产运营 模式,加快自主创新,才能从获取劳动 力红利向获取人才智力红利转变。智能 化是趋势,是优化供给的方向,要打造 积极探索传统工业与移动互联网相融合 的新型商业模式,

6、向智能化转型。在万 物互联的时代,企业和用户之间不是一 锤子买卖,把商品卖给消费者,企业与 消费者的连接才刚开始。在智慧化基础 上,制造业从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 变,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才能满 足当下消费者需求。自198 7年辞教从企,回到不起眼 的乡镇企业无锡太湖针织制衣总厂 ( 红豆集团前身) 至今,周海江从车间基 层做起,先后任厂车间工人、厂部秘书 等职,对企业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 使红豆集团成为拥有10多家子公司( 包 括两家主板上市公司和一家新三板上市 企业) 的集纺织服装、橡胶轮胎、房地 产、生物医药四大产业于一体的大型跨 国民营企业集团,并且面对复杂多变的 经济形势始终保持

7、稳定健康发展。一边做学霸一边做企业198 8 年,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在太 湖之滨的无锡港下镇迅速传开了:周家 长子辞去了大学教职的“铁饭碗” ,要 回来跟随父亲周耀庭在港下针织厂创 业。时年2 2岁的周海江,刚从深圳大 学经济管理系毕业后进入河海大学当教 师,这在当时看来就是当了国家干部, 任职不足一年,他要自摔“铁饭碗”回 家做“农民”了。 周海江回到父亲身边时,港下针织 厂仍然处于创业阶段,他本人则成为港 下针织厂引进的第一位大学生。进厂 后,酷爱学习的周海江,先后在职完成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课程、脱产参 加中共中央党校地厅级干部进修、去美 国马里兰大学学习经济管理、在上海同 济大学获经

8、济管理学博士、完成中欧工 商管理学院CEO 总裁班课程、华中科 技大学 EM BA 、参加美国金融管理师 (M FP)培训,直到2 014年读完中国社 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民经济学专业博士 课程。他不仅完成了不同学校的数门课 程,也把学到的知识直接用于红豆的经 营管理和发展中,正是学习和实战的交 叉,使红豆集团的发展理论得以不断升 华,并使红豆成长为走在中国民营企业 前列的大型企业集团。 比如,为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 为企业的发展优势,把党组织的活力转 化为企业的发展活力,周海江创立了 “一核心三优势”的党建经验, “一融合 双培养三服务”的红豆工作法及“五个 双向”的党建工作机制。 “多年来

9、,红 豆集团能够快速稳定发展,关键在于注 重企业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 的政治引领作用和在职工中的政治核心 作用,将党建与企业发展高度融合,以 党建强促发展强 。 ”周海江说。创新成为一种嗜好周海江的自信来自于不断创新及坚 持对企业实行多元化转型升级。 面对国内雾霾天气的日益增多和人 口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周海江带领集团把新的产业增长点转向了兼具环保 绿化和抗癌作用的红豆杉产业。集团于 1997年开始研究红豆杉种子发育和人工 培育、种植,并在红豆杉栽培技术领域 取得显著成果:采用先进的G A P 规范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大规模种 植南方红豆杉;采用酶联免疫法做紫杉 醇含量检测并

10、开展高含量紫杉醇基因型 红豆杉的选育;用高科技手段攻克了红 豆杉的快繁技术,使之在4年至5年内 即可被加工利用,从而解决了红豆杉种 苗严重短缺的问题,使大量提取紫杉醇 并制成抗癌药物成为可能。 用创新思维、创新方式发展企业是 周海江关注的焦点。2 014年 11月 2 0 日,红豆集团等8 家民营企业接到了工 业和信息化部发放的第四批移动通信转 售业务试点批文,标志着红豆集团加入 了虚拟运营商的行列,正式进入电信领 域。谈及来自服装行业的红豆集团为何 能入围移动通信领域并拿到“香饽 饽” ,周海江表示: “为迎接以互联 网+ 、大数据、云计算为标志的大变革 时代,红豆将以加入虚拟运营商为契 机

11、,积极探索传统工业与移动互联网相 融合的新型商业模式。作为工信部两化 融合的示范企业,红豆要做两化融合的 推动者,智慧企业的示范者。 ” 去年11月份,红豆集团正式成立 物联网事业部,拟利用信息技术,深化 服务及业务融合,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 用能力,同时计划进一步创新开发可穿 戴产品,推进“智慧红豆”建设。 如今,走进无锡市区的红豆股份旗 舰店,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面“魔 法”穿衣镜。站在镜子前,点击屏幕上 的按钮,就会跳出一件衬衫并“穿”在 你的身上。举手投足间衣随人动,虚拟 出了“穿”的效果。来自红豆股份“智能试衣间”的试穿体验,正是红 豆股份推出的受消费者欢迎的 “个性化订制” 。 迄今

12、,红豆集团已建有国家 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中心 以及院士和博士科研工作站,形 成了一股强大的科技创新合力。 数据显示,2 016年,红豆集团共 申请专利317件,其中发明专利 114件,较上年同期增长6 3%。打造“走出去”样板早在2 007年,国内生产要素 成本居高不下,红豆集团积极响应 国家“走出去”的号召,在商务 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及江苏省各 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来到柬 埔寨西哈努克省,联合几家无锡企业与 一家柬埔寨企业共同打造11. 13平方公 里的西港特区。 然而,想要在人生地不熟的境外投 资经济特区,从一片原始森林中建起一 座新城,谈何容易。如何克服水土不服 保证资金安全

13、,如何与当地政府合 作,一连串难题摆在周海江面前。 “一切都来之不易。西港特区开发 伊始,我们每天坐着皮卡,顶着烈日, 一手一脚丈量,反复与地主核对面积, 特区11. 13平方公里土地,需要一尺一 尺丈量,一家一家谈判。 ”周海江说。 除了要克服地块落差、缺水少电这样的 客观障碍外,一个重要的阻力来自于当 地人。 原来,特区在征地时就遭到当地村 民的反对,理由是征了地就没有免费牧 场放牛了。当时一头牛价值300美元, 几乎是一家人全年的收入。周海江带领西港特区公司的员工一家一家拜访说 服,终于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如 今,历时10年艰苦奋斗,西港特区已 形成 5平方公里园区规模,引入企业 10

14、3家,吸纳就业1. 6万人,成为中国 首批(六个)通过商务部、财政部考核 确认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是 首个签订双边政府协定,建立双边政府 协调机制的合作区。随着大批厂房建 起,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在特区的工厂 里打工,很多从事管理工作的员工一个 月工资就能买一头牛。作为该国最大的 工业园区,已带动附近村镇的人均年收 入翻了两倍多。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 “蓬勃发展 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中柬务实合作 的样板, ”已成为中柬两国的共识。 “只有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 数, 把一带一路打造成民心工程, 才 能受到沿线所在国、所在国百姓的真正 拥护。 ”周海江说。秦伯强: 太 湖 上 的 守 望

15、本报记者袁勇太湖是中国 第 三 大 淡 水 湖。在太湖边 上, 有这样一 群人, 他们常 年 忍 受 着 孤 独, 克服着种 种 困 难 , 从事太 湖湖 泊 研 究 和 水 质 监 测等工作, 为科学维护 太湖环境奉献自我, 太湖湖泊生态系统国 家野外站站长秦伯强就是他们的带头人。 196 3年, 秦伯强就出生在太湖的西 山岛上, 他喝着太湖水长大, 继而因求学 而离开, 直到1995年, 学有所成的他又回 到太湖, 通过从事湖泊研究将自己的一生 与养育了他的太湖维系在一起。 198 0年, 秦伯强考取河海大学工程水文及水资源专业, 先后获得学士、 硕士 学位, 198 9年, 他来到中科院

16、南京地理与 湖泊研究所攻读博士, 师从我国著名地理 学家施雅风。 攻读博士期间, 秦伯强开始了他的野 外考察研究工作, 当时他的主要工作地是 新疆、 青海等地的野外湖泊, 那时做野外 湖泊研究工作的寂寞是常人难以想象 的。“第一次去时, 开始感觉很兴奋, 等到 第三次, 我就不太想去了, 没一个熟人和 朋友。每年都要在新疆待半年时间, 就在 野外观测解冻后的天气、 水温和水质, 最 后还是坚持下来了。 ” 秦伯强回忆道。 上世纪90年代, 我国面临着日趋严 峻的湖泊富营养化和生态系统退化等问 题, 太湖流域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因此太 湖污染情况尤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 1995年, 秦伯强来到太湖站工作, 开始致 力于太湖湖泊研究。 由于太湖的水文特征与他过往的研 究并不相同, 因此新的工作对他来说挑战 不小。“过去我的研究以水量为主, 来到太湖以后就是以水质为主, 太湖是浅水湖, 平均水深只有两米多。相比深水湖, 当时 浅水湖的研究成果较少, 污染治理难度也 大, 风浪一来, 底泥全部都翻起来了, 因此 我们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 当时, 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