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文言实词及句式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4594137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3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文言实词及句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常用文言实词及句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常用文言实词及句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常用文言实词及句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常用文言实词及句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用文言实词及句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文言实词及句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常见文言实词与句式常见文言实词与句式 一、文言字词的翻译一、文言字词的翻译 (一)通假字(一)通假字 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不亦说乎。 “说”通“悦” 论语学而 路转溪头忽见。 “见”通“现” 西江月 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 伤仲永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

2、”通“智” 论语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 马说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通“座” 口技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 陈涉世家 (二)古今异义(二)古今异义 汉语中,一些最基本的词语,无论在文言文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其意思基本不变,如:马、牛、羊、山、水、日、月、人、手、足等。当文言文中出现这些词时,理解起来不会有难度。但与此同时,古汉语中也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 (1 1) 词义扩大词义扩大

3、 文言文中,某些词原有词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词义有所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这种现象叫做词义的扩大。 江河:古,专指长江黄河;今,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睡:古,专指坐着打瞌睡。今泛指睡觉,古代泛指睡觉的意思则用“寐”。 (2 2) 词义缩小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饿:古,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地步;今,一般指肚子饿(程度减轻了)。 2 臭:古,指气味;今,只指难闻的气味。 夫: 古, 既作名词 (指成年男子、 女子的配偶、 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或被奴役的人)又做指示 (3 3) 词义转移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词

4、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烈士:古,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今,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牺牲:古,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牲畜,属名词;今,指为了某种目的而社区自己的生命或权利。 涕:古,指眼泪;今,指鼻涕。 走:古,跑,逃跑;今,步行。 (4 4) 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称之为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卑鄙:古,“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今,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爪牙:古,原指勇士、武将;今,指帮、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乖:古,指偏执、不驯顺;今,指听话、安顺。 (三)一词多义(三)一

5、词多义 文言文中,同一词,在此句中一个意思,在彼句中又有另外一个意思。一般来讲,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举”的五个义项: 1 举起,抬头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2 发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3 全,举世无双。 4 提出,举出。举一反三。 5 推荐,举荐。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比”的三个义项: 1 靠近。“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2 比较,较量。“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3 及,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4 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四)词类活用(四)词类活用

6、3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指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来的用法和意义,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若果我们看见一个句子,发现这个句子里有主语,有宾语,但是全部都是名词形容词,没有动词,谓语没了,那么,这里就有词类活用,是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了,且多是使动,表示使怎么样。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友,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表示友好,乐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快乐。又比如:“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和“锐”本来都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作名词,指“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常见词类活用有: 1.1.名词的活用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为一般动词 古代汉语

7、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 军:原为名词,在这里为驻军,作动词用。如“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雨:下雨。如“云霏霏兮欲雨” 蹄:用蹄子踢。“驴不胜怒,蹄之。” (2)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 面:当面。群臣吏民能免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法:依照法律。“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 汗:使流汗。“汗马功劳”。 (4)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利: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2.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 (1 1)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

8、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里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如“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苦:在句中译为“对秦王朝的而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如“天下苦秦久矣” (2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 苦,劳,空乏,句中译为使辛苦,使劳累,使缺乏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 (3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美:认为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 4)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

9、坚,锐: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将军身被坚执锐” 3.3.动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 (1 1)动词活用作名词)动词活用作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但有时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这时活用作名词,充当与动作、行为相关的人或对象。 伏,动词,埋伏,伏击,活用作名词,伏兵。“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2 2)使动用法、为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动词中,活用作使动的,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当它带上宾语的时候,常活用作使动,或者为动。 饿,表示饥饿,使动,使饥饿。“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死,人死亡,为动,为而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二、

10、文言语句的句式结构二、文言语句的句式结构 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的句式,专指文言文中特殊存在的句式,它们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 比如要把宾语放在谓语的前面, “别人不知道我” ,文言文的书序是“不吾知也” , “不我知道” 。这叫倒装句,宾语前置。文言的特殊句式并不止这一种,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都有哪些句式。 (一)(一)判断句判断句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判断句的常见格式: 1.1.用“者也”表示判断用“者也”表示判断 (1)者,也 在判断句的主语后面加“者”字复指主语,在

11、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帮助进行判断。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最完整的形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5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2)者, 只在判断句主语后面加“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谓语后面不加语气词。 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张仪列传 (3),也 在判断句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 ,帮助进行判断。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十分常见。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 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 (4)者也 在句末加“者也” ,表示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2.用“为” , “乃” , “则”

12、, “即” , “是”表示判断用“为” , “乃” , “则” , “即” , “是”表示判断 吾乃常山赵子龙。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 项羽本纪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二)(二)省略句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山有小口, (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客从外来,与(之)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倒装句(三)倒装句 所谓倒装句, 就是句子的某些成分位置发生了变化, 如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等。 1.1.宾语前置宾

13、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6 沛公安在?鸿门宴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 以为莫己若者。 秋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宋何罪之有?公输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4)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 2.2.主谓倒装主谓倒装 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感情,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美哉,我少年中国。 少年中国说 3.3.定语后置定语后置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 4.4.状语结构后置状语结构后置 以, 于组成的介词结构, 本应放在谓语之前做状语, 有时放到谓语后面作补语。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出师表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四)被动句(四)被动句 1.1.“于”字句“于”字句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成语:受制于人 2.2.用“为”表被动用“为”表被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 3.3.用“见”表被动用“见”表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4.用“被”表被动。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