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事业的机会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4556012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290.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创事业的机会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创事业的机会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创事业的机会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创事业的机会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创事业的机会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创事业的机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创事业的机会(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新创事业的机会新创事业的机会 前言 前言 虽然创业机会的辨识和信息的搜寻,通常是创业过程中,第一个被考虑的重 要关键步骤(Christensen, Madsen, Shane 因而以种种法律规章来取代信任机制的结果,必然导致交易成本的上升。 如果一个社会内部普遍存在不信任威,就如同对所有型态的经济活动课征赋税。 如此一来,该社会所有的个人及组织成员,均将自食苦果。 以上分析显示, 社会资本 迄无严格精确的定义-Nahapiet Sapienza, Manigart, Hills, Lumpkin, Floyd Westhead & Batstone, 1999), 能够提供创业家和厂商获得

2、知识和经验的系络 (Thrift, 1996)。 创业家之间交往的维系,主要以实力为原则,而非靠交际来安排,此外,创 业初期时创业家对外的往来是以人际间的互动为主, 然后随着事业的发展才过渡 到组织间的互动。而在整个人际网络变化的过程中,旧有的网络关系若无持续的 交换行为会产生停滞的现象。 最后, 研究发现网络虽然能够带来许多方面的利益, 但同时也必须投入不同的成本,本研究依照成本的本质、成本的关系归属及成本 的建构归属等三个构面来分析网络的成本(叶明昌,1992)。 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 ,许多人下决策,不是根据社会上最红的是什么,而 是自己熟悉的产业是什么,或者经过

3、审慎评估才做决策,因此资源能力水准也会 影响对于创新机会的判断。 所以影响创新机会评估的因素之一, 就是是否具备 配 套的资源与专业能力 。好的机会必须在适当的环境与良好的执行情况下, 方才 可能将机会加以实践,并进而创造利润。由于不同的创业家与投资家具有不同的 资源水准与专业能力, 因此他们对于同样一个创新机会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评估结果。 由于微软具有充裕的资源与深厚的信息专业能力, 因此当比尔盖兹看到网际 网络的机会窗口已经大开, 就立即的投入这项新事业, 而赶上了网络时代的列车。 但 NCR 却因为不具备电子专业能力, 因此纵然看到电子收款机产品的庞大潜力, 但仍不敢轻易投入,反而更着力

4、于机械式收款机产品的改良创新。在台湾许多传 统产业虽然也掌握到开发高科技新事业的先机,但由于不具备配套的专业能力, 因此最后多半还是铩羽而归。 市场不均衡市场不均衡 具有创业因子的人,都有某种程度的预见能力,如预见市场的机会、预见大 环境的转变等。所以 Timmons 也说创业家能够辨识市场不均衡所带来的机会, 采取行动从中牟利,并且具有正确地预期下次不均衡将再何时何地发生的能力。 大量免费管理资料下载 管理之家论坛 http:/12技术的演变与产品功能的新需求衍生新商机, 即使是竞争激烈的成熟产业如 台湾的 PCB 产业,仍然存在创业的利基空间。技术创业者宜竞逐少量、多样, 专业化的利基市场

5、并选择处于导入期较后阶段的产品切入较有成功机会。 创业团 队须有深厚的产业经历与人脉,新事业必须与过去的产业经验相结合(吴雪舫, 2000)。 一般而言,改进现有商业模式比创造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为容易。许多创业 者都可以由过去任职公司的经验中,发现大量可以立即改进的缺失,包括:未被 满足的顾客需求、产品品质上的瑕疵、作业程序上的不经济等等。事实上,大 部份离职创业者的动机,也是以为自己能够做的比原有公司更好,因此才有离职 创业的把握。 当一个新兴产业出现之际, 必然能够提供许多创业机会, 引发大量创业热潮。 不过追随新趋势潮流的背后,也存在相当的风险。因为,究竟这项新兴产业的规 模有多大?如何

6、具体发掘潜在的顾客需求?似乎都还不确定。 结语结语 总之, 一个创新机会必须通过机会窗口、价值认知、资源能力等三项考验, 方能被视为好的新事业机会。此外,创业家的社会资本是否丰沛、既有资源是否 雄厚、以及是否能巧妙地运用市场或科技的不均衡,都是创业家能否掌握机会的 关键因素。许多后来被证明非常成功的新创事业,在筹资过程中,都曾经被数十 个精明的风险投资家所拒绝。不过只要是千里马,最后还是会被某一位伯乐所相 中。当然每一位知名的伯乐,也都曾经多次排拒其它的千里马于门外。因此由以 上分析可了解到,并没有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创业机会法则,创业家要能够衡诸 情、量己力,如此才能各擅胜场。 大量免费管理资

7、料下载 管理之家论坛 http:/13参考文献 吴雪舫(2000)创业家观点之风险创业评估与策略空间,国立交通大学未出版硕士 论文。 叶明昌(1992)创业家个人网络之研究,国立中央大学未出版硕士论文。 Burt R. S.(1997)The Contingent Value of Social Capital,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 Vol.42 , 339-365. Christensen, P. S., Madsen, O. O., & Peterson, R. (1994). Conceptualising entrepreneurial

8、opportunity recognition. In G. E. Hills (Ed.), Marketing and entrepreneurship: Resecirch idea and opportunities, pp. 61-75. Westpon, CT: Quorum Books. Cooper. A. C., Falls, T. B. & Woo, C. (1995). Entrepreneurial information search. Journal qf Business Venturing, 10(2), 107-120 Felsenstein, D. (1994

9、).University-related science park Seedbeds or enclaves of innovations? Technovation, 14(2), 93-110. Floyd, S. W., & Wooldridge, B. (1999). Knowledge creation and social networks i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The renewal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3(3). 123-

10、143. Fukuyama, F./李宛蓉译(1995/1998)“Trust: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诚信:社会德性与繁荣的创造,立绪文化,台北县. Fukuyam,F./张美惠(1999/2000)The Great Disruption/跨越断层:人性,与社会 秩序重建,时报出版,台北市. Gaglio, C. M. (1997). Opponunity identification: Review, critique and suggested research directions. In J. A. Katz (

11、Ed.),Advances in entrepreneur.hip,ftm emergence andgrotttfi, vol. 3, 139-202. Greenwich. CT: JAI Press. Ghoshal, S. & C. A. Bartlett /薛迪安译(1997/1999)“The Individualized Corporation: A Fundamentally New Approach to Management/ 以人为本的企业, 智库文化, 台北市. Hills, G. F., Lumpkin, G. T., & Singh, R. P. (1997). O

12、pportunity recognition: Perceptions and behavion of entrepreneurs. In P. D. Reynolds, P. W. D. Carter, P. Davidsson, W. B. Gartner, & P. McDougall (Eds., Frontiers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1997, pp. 330-344. Wellesley, MA: Babson College. Johannisson, B., Alexanderson. O., Nowicki, K., & Sennese

13、Lb, K. (1994). Beyond anarchy and organization:Entrepreneurs in contextual networks.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6(4), 329-356. 大量免费管理资料下载 管理之家论坛 http:/14Kaish, S., Gilad, B. (1991). Characteristics of opportunities search of entrepreneurs versus executives:Sources, interests, general

14、 alertness. Journal qf Business Venturing, 6(1), 45-61. Kirzner, 1. M. (1973). Competi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ow. M. B., & MacMillan, 1. C. (1988). Entrepreneurship: Past research and future challeng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14(2), 139-161. Ronstadt, R. (19

15、88). The corridor principl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3(i), 31-40. McGrath, R. G. (1999). Falling forward: Real options reasoning and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4(1), 13-30. Sapienza. H. J., Manigart, S., & Vermeir, W. (1996). Venture capitalists governance and valu

16、e added in four countri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1(6), 439-469. Shane, S., & Venkataraman, S. (2000).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5(1), 217-226. Thrift, N. (1996). Spatial formation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Timmons, J. A.(1999), New venture creation-Entrepreneurs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