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众生.寿者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427272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8.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人.众生.寿者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人.众生.寿者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人.众生.寿者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人.众生.寿者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人.众生.寿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人.众生.寿者(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缘起:上午在金圣寺与法师和大众讨论金光明最胜王经的英文翻译。至“如来寿量品第二”中,有:“此诸众生,多有我见,人见,众生,寿者,养育邪见,我我所见,断常见等,为欲利益此诸异生及诸外道如是等类,令生正解,速得成就无上菩提,是故释迦牟尼如来示现如是短促寿命”一段。众所熟知的金刚经里,多次提到“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那么如何解释 “养育邪见” 呢?刚开始可能以为“养育”是动词,是长养增长的意思。忽然想到刚刚学过的瑜伽师地论空三摩地里有“于远离有情。命者。及养育者,数取趣等,心住一缘”,那里“养育者”是说凡夫都在栽培和创造将来生命的业力,有情。命者。养育者。数取趣,都是“我”的异名。可见

2、上段文中的养育是与我见。人见。众生。寿者平行的五种执著我的邪见。那么金刚经里的“我人众生寿者”就应该有不同平常的解释了?!今天才意识到这一点! 于是参考手头可得的资料,想把“我人众生寿者”做个汇集诸经论和古德注疏的顺文,不敢依自分别意识有丝毫发挥。首先标列名数。然后标引论疏解释。最后总结。提到这些“我”等名相最多的是大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初分学观品第二之二:“如我但有名,谓之为我,实不可得。如是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亦但有名。谓为有情乃至见者。以不可得空故。但随世俗假立客名。诸法亦尔。不应执著。是故菩萨摩诃萨修行

3、般若波罗蜜多时。 不见有我乃至见者。 亦不见有一切法性”。 这里一共有十七种不同的我的名相。类似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 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一: “ 如我但有字。一切我常不可得, 众生、寿者、 命者、 生者、养育、 众数、 人者、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是一切皆不可得。不可得空故。但以名字说。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行般若波罗蜜。不见我不见众生。乃至不见知者见者。所说名字亦不可见。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行般若波罗蜜”。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 “菩萨如是利益众生而无我想、众生想、有想、命想、种种想、补伽罗想、人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但观法界、众生界,无边际

4、法、空法、无所有法、无相法、无体法、无处法、无依法、无作法。作是观时,不见自身,不见施物,不见受者,不见福田,不见业,不见报,不见果,不见大果,不见小果” (华严经第六回向品,但有其八。略无总我及种种耳。十定品有七。一作者。二命。三我。四众生。五补特伽罗。六意生。七摩纳婆。略无受者及种种。而加总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中,佛告净诸业障菩萨:“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 。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计我论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有我,萨埵,命者,生者,养育者, 数取趣者”。如是诸经论说我相,或四或八乃至十七等数目不同。问: “如我,乃至见者,为是一事,为各各异?”(清凉

5、疏钞卷42 与宗密的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第六都引用此段大智度论卷 35 的问答解释 ) 。答: “皆是一我。但以随事为异”。所以是同一件事,从不同特性而立种种名字。我,为总说。我,主宰义。主如君主,有自在故。宰如宰辅,能割断故。“于五蕴中。我我所心。故名为我”。 “我者,于五取蕴,我我所见现前行故”( 瑜伽师地论卷第83) 。总而言之。即但有色受想行识五蕴,更无余法。 于五蕴中, 假建立故, 称之为我。 但由假立。 非实有性 (瑜伽师地论卷第6) 。有情者, 可从两方面解释(瑜 6) :一。谓诸贤圣如实了知,唯有此法, 更无余故。 ( 唯有此情法也。 情即识也。 言无余者。 无彼识外余我体也。故

6、华严云。 一切众生但想所持) 。二。谓于彼有爱著故。( 彼即所爱。第八识也。爱即是情。能有爱情。名为有情。谓我有情识, 名为有情也。梵云萨埵。此云有情) 。若约旧译,云众生者。智论云:五蕴和合中生故。命者, 即此萨埵, 由寿和合现存活故,假名命者。 命者。色心相续名之为命。者是主义。我有此命。故名命者。智论云。命根成就。故名命者。寿者,以俱舍论云:命根体即寿。能持暖及识故。金刚经弥勒偈云:不断至命住。世亲释云: 一报命根不断故。有情与命即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行。寿体即是第八种子。( 宗密圆觉疏钞)。生者,亦云有想,智论云:能起众事,如父生子名为生者。瑜伽云:由具生等( 生老病死 ) 所有法故,名

7、为生者。养育者,智论云:乳哺衣食因缘得长是名养育。瑜伽云:能增长后有业故;能作一切士夫用故。言养育者,令滋茂不断绝义,业令致果,有士夫用,未来莫穷,故名养育(清凉疏钞 ) 。士夫,能作一切士夫作用故。士夫者,亦云人者,行人法故名为人。人者,有灵于土木之称。补特伽罗, 亦云补伽罗, 亦云数取趣。瑜伽 云:谓能数数 ( 频繁 ) 往取诸趣, 无厌足故。意生者,是意种类。能有思量胜作用故。摩纳缚迦,亦云摩纳婆( 华严十行品,十回向品亦云童子) ,亦云儒童。 瑜伽83释云。谓依止于意,或高或下。以依止意,或陵慢他。或卑下他。儒童是少年义,高下不定故。众数,智论云: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因缘是众法有数故

8、名众数。作者,作诸业故。智论云。手足能有所作故。使作者,力能役他故名使作者。能起者,能造后世罪福业故名能起者。使起者,令他起后世罪福业故名使起者。受者,后身受罪福果报故名受者。使受者,令他受苦乐是名使受者。见者,目睹色名为见者。五识知名为知者。复次用眼见色以五邪见观五众。用世间出世间正见观诸法是名见者。所谓眼根五邪见世间正见无漏见是名见者。知者,余四根所知及意识所知,通名为知者。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慧沼金光明最胜王经疏云:我见,依五取蕴我我所见现前行故;人见即有情见,谓诸贤圣如实了知唯有此法更无余故,又复有爱著故。众生见即数取趣见。谓能数数往取诸趣无厌足故。寿者见。即瑜伽云命者。谓即寿

9、和合现存活故名为命者。 依天亲菩萨般若论云:我众生命者: 见五蕴差别一一阴是我,如是妄取, 是名我见,此意总计三世五蕴差别为我见。身相续不断是名众生, 此计五蕴从前际来相续不断故名众生。一报命根不断住故,是命者,此计现在现有命故。命根断已后生六道,是名寿者,此见未来生寿更起故。此依五蕴总别异故。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亦引此天亲菩萨般若论,并说:无著释稍不同,谓取我自体相续名为我,我所取为众生想,此二我即及我所也,谓我乃至寿住取为命相展转趣余趣取为人想,解云:彼说寿者,此说为人也。上来四执妄情谓有,总了为空,故云无我相等也。我,梵语atman;人,梵语sattva (有情);众生,梵语pudgala

10、 (补特伽罗) ;寿者,梵语jiva (即命者)。对照上述解释,可知我是主宰义,主要约人我说,若再包括法我,则是常恒住,不变异,有主宰。这样的我是不存在的。人:有情识,有爱著。众生:频繁取著并往趣诸趣的凡夫,五蕴和合而生。寿者:从生到死,命根成就。常见的四相的解释是:一、我相,即在五蕴法中执著有一个实在的我,有我之所有; 二、人相,因为执著有实在的我,站在我的立场,就称他人为人;三、众生相,与我对待的众生不止一个,所有人及非人的差别相,是为众生相;四、寿者相,即在一期的生命中,执著寿命的长短。因此可知, 我。人。众生。 寿者, 是我见我相的不同名称( 异名 ) ,根据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清凉疏钞

11、 圆觉疏钞里面的解释比常见的解释更为准确祥尽。而憨山大师 圆觉直解 最是简要直接。 净诸业障菩萨问佛: 众生何因迷闷染污而不入园觉,佛说由颠倒妄执我人众生寿者故。憨山大师解释:由诸众生,最初不觉,迷本法身,故妄认五蕴幻妄身心,为实我体,故名我相。计我辗转趣于余趣,故名人相。计我盛衰苦乐,变异相续,为众生相。计有一期命根不断,为寿者相。此四相,粗者迷识,乃凡夫妄认五蕴为我妄生憎爱,乃金刚经前半所明者是也。细者迷智,乃一切圣贤,妄有证得,能所未忘,即此细所说,乃金刚经后半所明者是也。此中粗细二种我执,正属俱生( 我执 ) 。经言: “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此即瑜伽6说率尔而有萨埵觉。 “

12、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若存我能悟之心,即为人相,以约对我为人,非他人也。若存丝毫悟心未忘,即名人相。 “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谓觉前证悟,二皆是妄。即此觉了之心,名众生相。以此觉了之心,非证悟之可及者,以见有证悟之可离,故名众生相。只此了心不忘,为众生相耳。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故以坐守玄微,命根不断。住涅盘相。圆觉经里的我人众生寿者有明白而微细的次第。最后 , “此诸众生,多有我见。人见。众生。寿者。养育邪见,我我所见,断常见等,为欲利益此诸异生及诸外道如是等类,令生正解,速得成就无上菩提,是故释迦牟尼如来示现如

13、是短促寿命”似可译为: These living beings often hold the deviant views of self(atman), human (sattva), living beings (pudgala), lifespan (jiva), and nourisher, these views of me and mine, and views of nihilism and eternalism, in order to benefit such kinds of living beings (other-born) and those of deviant views, and let them bring forth the right views and quickly attain the unsurpassed Bodhi, Shykiamuni Tathagata therefore manifests such a short lifespa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