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导学案八年级初二上语文导学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44411469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导学案八年级初二上语文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桃花源记导学案八年级初二上语文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桃花源记导学案八年级初二上语文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桃花源记导学案八年级初二上语文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导学案八年级初二上语文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导学案八年级初二上语文导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课文导学编写者:沈玉珊 审核者:孙海燕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背诵课文。 2品味文章语言,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预习学案一、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下列问题。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缤纷( ) 豁然( ) 俨然( ) 阡陌( ) 垂髫( ) 拜诣( ) 屋舍( ) 便要( )还家 语( )云 邑( )人 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二、再读课文,思考与积累。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将重点字词和有疑问的问题摘抄在笔记本上。 2根据你的积累,在括号里填入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成语,弄懂意思,并

2、记记背背。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 )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 (4)后遂无问津者。 ( ) (5)渔人无意中发现桃花源的故事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 ) 3用文中原话回答,并背诵。 (1)忽逢桃花林,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 (2)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 。三、查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 ,字 ,世称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朝代)著 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 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 。 2写作背景: 陶渊明的

3、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 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 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 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 年),其时陶渊明已经 五十七岁了。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 篇记。 四、读桃花源诗及翻译。 原文:原文:嬴(y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q)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 (yn),来径遂

4、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q)。桑竹垂余荫,菽稷( j)随时艺。春蚕 收长丝,秋熟靡( m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 (z)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 (r)纵 行歌,斑白欢游诣( y)。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 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ni)清风,高举寻吾契( q)。 译译文文: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 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 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

5、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 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 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 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 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 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 深地隐藏起来了 。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

6、我志趣相投的人。五、阅读主题学习丛书或与之相关的文章。课内探究学案一、读课文,根据提示按要求复述课文。 要求:1语言要准确。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2根 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提示: 桃林 桃源 桃源 桃源发现桃林 进入桃源 作客桃源 重访桃源(未果)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课文。在课文中圈点勾画,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作批注,标出你不明白的地方,预备在小组 中合作探究。 3在自学中,探究下面的问题。 (1)探究桃源世界的特别之处。 提问: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是

7、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想像桃源之“美”: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示范: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 彩 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 粉蝶 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 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结合背景

8、资料)课后训练题一、积累运用 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祥和安乐的社会环 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1)渔人甚异之 ( ) (2)具答之( ) (3)复前行,欲穷其林( ) (4)欣然规往( ) (5)诣太守 ( ) (6)未果,寻病终( ) 二、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 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9、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缘: (2)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渔人甚异之 : (2)林尽水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 (2) (3)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5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6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7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三、三、主题阅读 下面是从桃花

10、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路荒暧交通 ,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 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注释:肆:致力。艺:种植。靡:没有。暧:遮蔽。俎豆:祭器。)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日入从所憩( ) (2)童孺纵歌行 ( ) (3)斑白欢游诣( ) (4)怡然有余乐 ( ) 2翻译句子(1)相命肆农耕 (2)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3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4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答案: 课后训练

11、题: 一、积累运用 1陶渊明 东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1)对感到惊异 (2)详 尽(3)穷尽 (4)计划 (5)到 (6)不久二、1 (1)沿着 (2)整齐的样子 2(1)渔人 对此感到惊异 (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3)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还有桑树、 竹林之类。3(1)豁然开朗 (2)鸡犬相闻 (3)怡然自乐 4C 5(1)自然环境:美丽富饶; (2)社会环境:安定平和;(3)生活状况:安居乐业;(4)精神状态:自由快乐。6围绕“在人生的 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

12、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7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 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 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三、1(1)休息 (2)小孩 (3) 到去 (4)高兴的样子 2(1)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 (2)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 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 3 与课文“土地平旷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一致。4描绘了“春蚕收 长丝,秋熟靡王税” ,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 会情景。25、能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