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高中语文新课程概述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4283030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DOC 页数:141 大小:7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篇 高中语文新课程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上篇 高中语文新课程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上篇 高中语文新课程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上篇 高中语文新课程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上篇 高中语文新课程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篇 高中语文新课程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篇 高中语文新课程概述(1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篇上篇 高中语文新课程概述高中语文新课程概述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1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如何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根本属性。它对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制约作用。语文课程性质的演变过程,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过程。要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必须弄清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二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1 )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

2、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第一,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叶老的“工具论”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认为语文是学习其它一切学科的工具,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只有学会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进行的阅读与表达,这是其它学科学习所必备的条件。有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中起主要作用。尽管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对于成功地解答应用题都起作用,但阅读能力比计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也就是说,学生阅读能力强,他的数学成绩也会相对地好,由此可

3、以作出这样的推断:凡是以言语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学习成绩与语言学科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 那么,作为学习语言的语文课程,如何充分发挥其认知工具的作用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这种认知工具具有再认知的特点,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能力,才能再学习。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自学方法。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两者密不可分,又因为任何学习方法都是和思维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获取自学方法的过程。学生

4、一旦获得了自学的方法,就能大大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第二,语文课程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第二,语文课程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语文和数学都是属于工具性课程,那么,这两门课程在体现工具性的作用上有什么不同呢?数学是通过对数与形的计算来体现工具作用的;而语文是通过表情达意来体现工具作用的。语言作为载体,它所负载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情意的内涵,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不仅可以获得语言的知识,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思想认识,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样,学生通过习作表达,不仅可以提高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抒发,个性得到彰显,人格得到培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语文课

5、程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再认知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情达意上,体现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上。 ( 2 )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和再认知领域,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意义和价值;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却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内在意义和价值。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功能呢? 第一,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让学生通过大量优秀作品的阅读,受到熏陶和感染第一,要引导

6、学生大量阅读,让学生通过大量优秀作品的阅读,受到熏陶和感染。人类优秀的文化和文明精神,大都积淀在优秀作品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感悟,可以吸收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值得一提的是,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提升人文素养,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那种围绕语文知识点的能力点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的做法,是难以奏效的。 第二,要牢固确立第二,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的教育策略。首先,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人”来看待,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教师要学会尊重和唤醒;学生是有个性有过失的,教师要学会保护和宽容。只要这样,你才会真正体会到人文教育所

7、独具的“感化”教育魅力。其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对文本、对生活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贵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特体验时,要唤醒学生的童心,鼓励学生讲真话、抒真情,显露思维的“原生态”。再次,在目标价值的导向上,要以塑造完善的人格为根本宗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价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 ( 3 )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广大语文教师和研究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总结出来的,这是语文课程教学指

8、导思想上的与日俱进。那么,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第一,要把第一,要把“工具性工具性”与与“人文性人文性”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能只偏重某一方面。那种“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实现人文性目标,后强化工具性训练”的做法都是不妥当的。为什么说“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呢?从语言的性质来看,语言既有语言形式,又有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所负载的思想、情感、文化等内容是一个统一体,语言形式离开语言内容,将不复存在,语言内容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把语言形式的教学与语言内容的教

9、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力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着力解决“为什么而学、将会怎样去学”的问题。这四个问题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必须具备的的要素。如果只解决前两个问题,将会使语文学习活动迷失方向,并失去学习的原动力;如果只解决后两个问题,将会使语文学习活动失去逻辑前提。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将这四个问题有机地整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工具与精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层面的协调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

10、和终身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 第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第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编入语文教材的文章,虽然涉及到历史、地理、社会、自然等学科方面的语言内容,但是,正如 叶圣陶 先生所说:“只有作为文章去学习,理解章句间的法则的时候,才算作语文教材。所应着眼的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这就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本质属性。其它文科课程的教学着眼点主要是语言内容,而课文课程的教学的着眼点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寓教于文。 由此看来,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辩证关系,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纵观目前的语

11、文课堂教学,有两种不良倾向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一是片面强调语言形式的训练(形式形式形式)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目标指向就是应付考试。二是片面强调语言内容的感悟(内容内容内容),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忽视在感悟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法则。这两种语文教学的模式,是造成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构建适合学生母语学习的两种基本模式。一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构建适合学生母语学习的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形式形式内容内容形式形式”学习模式,即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学习模式,即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先从形式入手把握内容,

12、再从内容的理解中领悟形式。二是先从形式入手把握内容,再从内容的理解中领悟形式。二是“内容内容形式形式内容内容”学习模式,即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先从内容入手把握形式,学习模式,即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先从内容入手把握形式,再运用形式去深入理解内容。这两种学习模式都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现象的领悟过程,这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可以把形式和内容再运用形式去深入理解内容。这两种学习模式都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现象的领悟过程,这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可以把形式和内容 、现象和本质、工具与人文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一篇课文时,究竟采用哪一种学习模式,应视具体情况而灵活运用。现象和本质、工具与人文有机结合在一起。

13、在教学一篇课文时,究竟采用哪一种学习模式,应视具体情况而灵活运用。 2 、为什、为什么说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课程的地位?么说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课程的地位? 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高中语文课程在高中教育中的独特地位。这个独特地位,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从高中语文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中的地位来看。教育部于年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这个课程方案中,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内完成 必修学分,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占分,个学科课程占学分,语文学科为分,约占整个学科课程

14、的,这充分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在整个高中学科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现行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的影响下,语文课程在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的意识里,语文似乎是较为容易对付的课程。数学课不能随意缺课的,语文课缺几节并不妨碍语文学习。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高中学生用于学习外语的时间大大超过语文。中国语文将面临成为一门无足轻重、有名无实的让学生感到厌倦而无奈的课程。显然,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中,高中语文课程又怎能完成它所肩负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一使命呢?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由此看来,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

15、位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理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实践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只有全社会的人都来关心和解决这个问题,语文课程的改革才有希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有希望。诚然,对于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研究人员来说,更是任重而道远。 其次,从小学到高中年的语文教学的阶段要求来看,尽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是一致的,但对两个阶段所提出的语文教学的要求却是不同的。例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1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从上表可以看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属于奠基性的基础教学。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求做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科学文化素质。”显然,这是发展性的要求。这种根据语文学习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是符合母语教学的一般规律的。综观国内外学者对母语教学的研究,母语教学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前教育)为说听言语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主要的任务是学会说听。第二阶段(小学到初中)为读写语言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会阅读和写作,初步掌握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第三阶段(高中)为文化语言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