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毛染色体核仁形成区的观察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178770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343.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绒毛染色体核仁形成区的观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绒毛染色体核仁形成区的观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绒毛染色体核仁形成区的观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绒毛染色体核仁形成区的观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绒毛染色体核仁形成区的观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遗兰上 些 目 ) I工 A S ( B e i i i n g ) 1 4 ( 4 ) : 3 5 -3 6 1 9 9 2绒毛染色体核仁形成区的观察王 汝 斌( 北京市海淀医院内科, 1 0 0 0 8 0 )冯 杏 林肖 展 刘 权 章 李 矍 (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遗传研究室, 1 5 0 0 8 6 )应用 D N A - R N A分子杂交技术,证明人 类的 1 8 -2 8 S 核糖体基因 ( r D NA )位于核 仁形成区 ( NO R ) 。应用银染技术可使 NO R呈 特异性着色( 黑色) 。此后,进一步证明银染物 质不是 : D N A, 也不是: R N A, 而可能

2、是核仁形成区特异的蛋白质, 即和 r R NA转录相联系 的酸性蛋白质, 因而, 银染能在细胞水平反映出x R NA 的转 录活性。 银可染性取决 于 r D NA 的有无、 数量、 转录活性及与染色有关的技术因 素14 1 。一般认为,r D NA转录活性主要受其转录速率及有转录活性的 r D NA数目的调控51 0 所以, 银染法是目前探讨 r DN A 功能的一个准 确 方 法 1 0 银染核仁形成区 ( A g - NO R )和银染近端 着丝粒染色体联合 ( A g - A A )是 r D N A活性 大小的指标。 为了探讨绒毛细胞 r D NA 活性及 其特点,我们用银染技术对孕

3、早期绒毛细胞进行 了研究。本在室温下放置 3 -5 天。 将标本放人生理盐 水中浸泡 1 0 分钟( 有利于银染) , 然后用蒸馏水 冲洗干净、吹干。把标本置人潮湿平皿内用擦 镜纸覆盖, 加 5 0 A g N O 3 3滴, 1 外 甲酸- 2 关明胶混合液 1 滴的新鲜混合液。把平皿移至表面 温度达 6 0 -6 5 水浴箱内约 1 -2 分钟,玻片 呈黄色时移去擦镜纸, 然后用蒸馏水冲去残液。 以 1 : 2 0 的 G i e ms a染液复染 1 -2 分钟, 气干后镜检可 见有转录活性的 NO R 染色呈 黑 色,染色体臂呈褐黄 色。 ( 三)观察指标 选择染色清晰、分散良好的完整

4、中期分裂 相, 分析绒毛、 新生儿脐带血和成人外周血细胞 分裂相分别为 3 5 2 , 2 8 4 和 2 9 5 个。用单盲法于油镜下计数 A g - NO R 均数 细胞和 D, G染 色体组的 A g - N O R 均数,根据近端着丝粒染 色体间有无银染物连接, 计数 A g - A A的频率 和银染近端着丝粒着色体联合的染色体 ( A g - A A C )数。见图 1 、 图2 0 材 料 和 方 法( 一)材料来源 取 2 0 例孕龄 7 -1 1 周孕妇的人工流产绒 毛,1 0 例新生儿脐带血和 1 2 例健康成 人 ( 男性, 1 9 -2 0 岁) 外周血作分析对象。 (

5、二)方法 将流产的绒毛孵育 1 0分钟,按直接法制 片。脐带血和成人外周血采用半微量全血培养 法 ( 4 8 小时) , 常规制片。银染方法参照周宏运等2 1 的改良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标结果( 一)A g - N OR频率( 表 1 ) 经统计学处理, D组 Ag - N OR在绒毛与脐 带血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 一1 .0 8 , P 0 : 0 1 ) , 绒 毛与外周血间有极显著性差异 ( , 3 . 6 6 , P 0 .0 5 ) , 脐带血与外周血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 : 0 . 3 8 , P0 .0 5 ) ; A g - A A C总频率在绒毛与脐 带血、

6、外周血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t m 0 .8 6 , P 0 . 0 5 ; 一1 . 1 4 , P0 .0 5 ) ,脐带血与外周血之 间无显著性差异( ; 0 . 3 8 , P0 .0 5 ) ; A g - A A 在绒毛与脐带血、外周血之间无显 著 性 差 异 ( , 0 . 7 7 , P 0 . 0 5 ; t 一 1 . 0 4 , P 0 . 0 5 ) ,脐 带血与外周血之间无显著性 差异 ( t - 0 . 6 2 ,P0 . 0 5 ) ,讨论在不同生理、病理情况下, 通过 A g - N O R 观察,可以分析有功能活性的 r DNA 动态变 化。每个个体都具有一定的

7、 A g - N O R数, 而 且,A g - N OR的形态也有一 定 遗 传 特性63 0 Mi k e l s a a r的实验表明, 人类 Ag - NO R数量为 5 -1 0 个,V a r l a y认为A g - NO R 数 为4 -7 个。这种 A g - N O R数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所选 对象的个体差异或银染技术不同所致。 胎儿 A g - N O R数极显著高于新生儿和正 常成年人 、 ,新生儿 A g - NO R数显著高于正常 成年人。 这与刘权章观察的新生儿与成人的 A g - N O R数结果一致。这表明, 在孕龄7 - - I 1 周胎儿细胞中, 具有转录活

8、性的 r D N A数比新 ( 下转第4 1 页)讨论( 一)从表2 -4 的结果来看,都是藏汉子 代与其母亲民族的遗传距离相近,提示肤纹遗 传可能有一定的性别差异,其中女性较男性与子代的肤纹特征更为接近。 ( 二)表5 , 6 的结果相同, 均说明藏汉子代 与藏族、 藏汉子代与汉族的 L : 距离在藏族和汉 族之间是等距离的,而且样本越大,越倾向于 这个结果。他们的肤纹特征介于藏族和汉族之 i 这一事实符合肤纹的多因子遗传性质。( 三)本文参与运算 的 2 4 项 参 数 包 括 了指、 掌、 足纹的内容, 参数整齐划 一, 无缺项,各项参数均经详细的分析和严格的统计学处理。 所得的结果为探

9、讨肤纹遗传,人群演化和民族特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 了素材。参考文献 1 张海国等,1 9 8 1 。遗传学报, 8 ( 1 ) ; 2 7 -3 5 , 2 李实韶等, 1 9 8 4 。人类学学报, 3 ; 3 5 -5 1 , 3 李忠孝等, 1 9 8 4 0遗传, 6 ; 3 6 -3 8 , 4 张海国等, 1 9 8 9 a 遗传学报, 1 6 ( 1 ) ; 7 4 -8 0 , 5 汪宪平等, 1 9 9 2 ,遗传,1 4 ( 1 ) ; 2 4 -2 7 , 6 史秉璋等, 1 9 8 7 。 实用医学统计手册福建科学技术 出 版社, 3 5 9 一 3 7 2 , 7 汪宪

10、平等:1 9 9 1 。遗传学报, 1 8 ( 5 ) ; 3 8 5 -3 9 3 ,( 上接第3 6 页) 生儿和正常成人要高的多,新生儿细胞中具有转录活性的 r D N A 数比正常成人多。 核仁是 细胞中 r R NA合成的部位, 胎儿期特别是妊娠 前三个月, 细胞中进行着旺盛的蛋白质合成, 新 生儿也如此,但不如 7 -1 1 周胎儿蛋白质合成 旺盛。从D组 A g - NO R数来看,D组染色体 上具有转录活性的 r D NA 数从胎儿到 新 生 儿到成人是逐渐减少的。而G组却不同,G组染 色体上具有转录活性的 : D NA 从胎儿到新生儿减少很多,而从新生儿到成人变化不大。我们认

11、为这可 能是 D组 、G组 染色体具有转录活 Pi 的 r D N A数目在胎儿、 新生儿和成人期变化 不同的缘故。随着年龄的增加,具有转录活性的 r D NA 数 目可能减少。 J o m h s o n等应用分子杂交法发现,在老年的脑细胞中, r D NA有丢失的现象。 因而, r D NA 的数目和活性与年龄的关系,尤其是与衰老的 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转录活性的r D N A数目 及活性出 现的时序也 值得注意。 周宪庭等3 , 应用银染技术对2 1 一 三体征患者及其核型正常父母的A g - A A研究表明, 随着 年龄的增加, Ag - A A频率显著上升。但是另一 些研究

12、结果则相反习 。 从本实验研究结果来看, 胎儿、 新生儿和成年人之间的 A g - A A C及A g - A A并无显著性差异。如果说 A g - N O R数是 有转录活性 r D NA数的量值, A g - A A是 D NA 活性大小的量值, 那么, 这就说明虽然胎儿、新 生儿有转录活性的 r D N A 比成人多, 但活性改 变却不大。参考文献C 1 7 黄天华:1 9 8 2 0 国外医学 遗传学分册, 2 : 7 7 , 2 周 宏运等:1 9 8 8 ,遗传与疾病7 5 ( 2 ) : 1 0 7 , 3 周宪庭等:1 9 8 0 。遗传学报, 7 ( 4 ) : 3 3 2 0 4 S i r l i n , J . L . : 1 9 7 2 . B i o l o g y o f R N A, L o n d o n .Ac a d e mi e Pr e s s , 1 8 7 一2 2 6 5 S c h w a r z a c h e r , H. G. e t a l . : 1 9 5 3 . Hu m . Ge n e t . , 6 3: 8 9 . 6 Z a k h a r o v , A. F . e t a l . : 1 9 8 2 . H二 m . G e n e t . , 6 0 :2 斗 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