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177960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故都的秋》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故都的秋》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故都的秋》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故都的秋》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导学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都的秋导学案【教师寄语教师寄语】: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内向。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么妩媚,夏那么火热,冬那么含蓄。秋,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冬一样迷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2、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 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 辩证关系。【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由名句填字导入新课: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

2、多少。李煜虞美人 2.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憑箜篌引 4.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秋天有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他们笔下的秋天,呈现出万种风 情,多姿多彩。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秋的现代散文故都的秋 ,一起品味郁达夫笔 下的秋又显现出何种情思呢? 二、题解:二、题解:“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 “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 节令,洗练含情。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秋”字确 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

3、沉。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 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 寞。三、作者:三、作者: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 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 年赴日本留学。1921 年与郭沫 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 7 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 1923 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 。l923_1926 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 年 3 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 年 12 月发表迟桂花 ,1933 年移居杭州后

4、写了 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 年发表出奔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 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 年 9 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四、整体感知四、整体感知1、课文分几部分?明确: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2、绘秋”部分有几幅图画?明确: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五、质疑解惑:五、质疑解惑:1、作者主要通过哪些景物来写故都的秋的? 明确: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2、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明确:清 、静 、悲凉牵牛花:“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 “租一 椽破屋来住着

5、”、 “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同时 也写“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 “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 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 感,正是紧扣“悲凉”。3、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 而不写? 点拨: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 “是白色恐怖,使郁达夫 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这就点名了“时椙闂景”三者的 关系,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

6、显情。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突出的 特色。4、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 点拨: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 八月之交”) ,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5、雨后话秋有一句, “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 目的? 点拨: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 “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 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6、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点拨:为了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

7、“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 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7、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息列索落”的雨声, “缓慢悠闲” 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点拨: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反衬了故都的静,这是运 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 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 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8、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点拨:秋色是这样的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

8、、内交外 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 “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不仅抒发了赞美、 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9、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 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 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从课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 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 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颂之情。10、这种追求是否意味着消极和颓废?点拨:不。文中歌颂了秋果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证明作者并非消极。第 1

9、2 段说明到 秋天产生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所以并不消极。六体会文章写作特色(学生归纳分析)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的作用。景物的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语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结合,节奏感强。七能力训练七能力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潭柘寺( ) 椽子( ) 驯鸽( ) 啼唱( ) 瓜熟蒂落( ) 姻缘( ) 房檩( ) 潜意识( ) 颓废( ) 情趣( ) 不能自已( )2为下列各句选填正确的词语(1)A 融化 B 熔化他把自己整个都_在书中,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喜怒。科学实验证明固体的铁在 l,530以上就会_成液体。(2)A 悠远 B 幽远此诗的意境_,传递出了诗人对

10、漓江山水的热爱。我们的思绪随着诗人优美的语言回到了_的童年。3下列语句表述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北京陶然亭的名字取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B、“见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的意思是看见落叶就知道天要到傍晚了。C、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都是写秋的名篇。D、“秋士”古时是专指那些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4体味下列语言的妙处(1)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2)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是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3)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长大起来附:参考答案l、潭柘寺(zh) 椽子(chun) 驯鸽(xn

11、) 啼唱(t) 瓜熟蒂落(d) 姻缘(yun)房檩 (ln) 潜意识(qin) 颓废(tu) 情趣(q) 不能自已(y)2、(1)融化熔化(2)幽远悠远3、B4、(1)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注意结构)(2)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是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品味比喻)(3)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长大起来(注意体会“都”字的情感)八、课外作业:写一篇关于“雨”的小作文。课外作业:以“雨”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 文字。要求通过对雨景的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悲伤、喜悦、愤怒、 惆怅等。(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运用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来 表达自己的情感)九、结束语: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孤独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孤独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