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论文-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4175153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论文-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宏观经济学论文-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宏观经济学论文-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宏观经济学论文-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宏观经济学论文-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论文-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论文-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 摘要:摘要:宏观调控行为必然导致一定的宏观调控关系;稳定的宏观调控关系又产生相应 的宏观调控行为。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采取行政命令等强制行为实现其经济 职能;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则采取以奖酬性行为和舆论性行为为主,强 制性行为为辅来实现其经济职能。因此,政府宏观调控关系相应也发生了明显 转变:即由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向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转变。关键字:关键字:宏观调控 模式 转变 经济职能正文:正文: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就是指政府在调节和控制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 形成的特定关系。主要包括政府经济职能、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和政府宏观调控 关

2、系三个方面。三者内在逻辑关系是:政府经济职能是基础,它决定政府宏观 调控行为的性质,也就是说,政府管什么,决定了它采取什么性质的措施(施用 什么性质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又最终决定 政府宏观调控关系的性质,即不同性质的政府经济调控行为导致政府与经济主 体之间建立的关系类型不同;不向类型(性质)的政府宏观调控关系又反过来影 响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和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程度。这样三者互相联系, 互相作用,形成二个动态的宏观调控模式。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变的深入,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政府职能的 转变;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转变;政府宏

3、观调控关系的转变。 宏观调控就是指政府在调节和控制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形成的特定关系。 主要包括政府经济职能、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和政府宏观调控关系三个方面。三 者内在逻辑关系是:政府经济职能是基础,它决定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 也就是说,政府管什么,决定了它采取什么性质的措施(施用什么性质的行为) 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又最终决定政府宏观调控关 系的性质,即不同性质的政府经济调控行为导致政府与经济主体之间建立的关 系类型不同;不向类型(性质)的政府宏观调控关系又反过来影响政府宏观调 控行为的性质和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程度。这样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形 成二个动态的宏观调控

4、模式。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深入,我 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宏 观调控行为的转变;政府宏观调控关系的转变。本文试图从这三方面对我国政 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问题进行探讨。一、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有效运行的条件之一就是解决它将对“什么”发挥 作用,即宏观调控的对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发生了显著 的变化,即由计划经济时以对微观经济为中心的调控转变为以对宏观经济为中 心的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这种转变具有以下特点:(一)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恰当性。我国政府经济职能不是原来 计划经济时期那

5、种完全抛弃市场的作用,政府垄断性的调控,而是市场和政府职责合理分工,二者职能互补。市场和政府都是配置社会资源的工具,凡是市 场配置资源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如效率、竞争力、活力等市场都发挥作用。同时, 由于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凡是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应充分行使其职能,主要 表现为:(1)市场机制既无法控制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又无法控制经济的周期性 波动和通货膨胀等同题。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一; (2)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成本高、效益低等特点,这使以价格 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失灵。这样,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 的经济职能之二;(3)经济活动产生的“消极外部性”,

6、即对他人产生不利影 响,将部分成本强加于他人而无需支付代价,如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仅靠 市场机制无法吸引企业自觉控制污染,消除消极的外部性。政府应责无旁贷承 担排除经济外部性的职能,这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三:(4)人所共知,虽然市 场机制能有效解决效率问题,但不能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调节社会分配,缩小 收入差距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四。(5)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在于法律规范的保 障。因此,建立法律体系,维护市场秩序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五。这五项基本 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与市场相互配合、协调互补的产物,表明政府经济职能 “定位”的恰当性。(二)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科学性。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人 们遵

7、循其规律就会成功。否则,就会遭到惩罚。掌握经济规律的关键是正确处 理市场与政府对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点已为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所 证明。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们完全忽视市场的作用,一味强调政府的 作用,政府的经济职能无所不包,其结果使我国国民经济几乎崩溃。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们逐步突破计划经济的樊篱,实行市场经 济,转换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二者协调作用,使我国国民经济高速、 健康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世人瞩目。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初期, 一些国家接受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思想,把政府仅仅置于“守夜人”的地位, 弱化政府经济职能,完全让市场来调节经济的运

8、行,其结果造成了 20 世纪 30 年代“最深刻、最持久、最广泛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于是,各国纷纷 抛弃自由放任思想,而接受凯恩斯的经济干预思想,政府由“守夜人”转变为 积极“干预者”,强化政府职能,经济活动由政府来调节,削弱市场机制的作 用,其结果再一次导致了 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滞胀”。为此, 各国纷纷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采取了政府和市场相结 合的“混合型”经济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协调作用,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中外政府在探求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 即合理确定政府经济职能时,都因没有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职责

9、关系而产生 失误,这充分证明了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科学性。二、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转变所谓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就是宏观调控主体政府为了实现其经济职能而 实施的行为。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强制性行为,即政府依靠法定的强制力实 现其经济职能的行为,如行政命令等;二是奖酬性行为,即政府通过给予各种 经济主体(公司、企业)一定的经济利益的方式来使其自觉接受政府的调控, 进而实现经济职能的行为,如产业政策和部分财政及金融政策等。这些政策的 实施不是靠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而是政策本身所含有的经济利益,经济主体为了 得到经济利益而自觉贯彻执行政府的这些政策,即接受奖酬性行为;三是舆论 性行为,即政府通过舆论宣传作

10、用把其意图施加于经济主体实现经济职能的行为,如政府对经济主体进行的各种精神奖励等。这些精神奖励(舆论性行为) 只是一种荣誉的称谓同样不具有强制性,它们的实施同样靠经济主体的自觉接 受。由于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发生了重大转变: 即由计划经济时期单一性的强制性行为向以奖酬性行为和舆论性行为为主兼顾 强制性行为的转变。这种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转变具有以下特点:(一)政府强制性行为的弱化。就是指政府依靠强制性行为实现其经济职 能的程度弱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政府运用指令性计划这一行政命令调控经济 活动的减少。据有关部门统计,农业生产在 1985 年就已全部取消了指令性计划, 在农产

11、品方面,1984 年国家收购和调拨的商品只有粮食、棉花和某种中药材等 10 种;工业生产中,政府实行指令性管理的产品已由 1980 年的 120 种,占全 国工业总产值的 45,减少到 1994 年的 33 种,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4.5。 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仅占 5,在农业出售的农产品总额中占 12,在工业企业销售的生产资料总额中占 18%.以上表明,政府的强制性行为 在数量、范围等方面出现了弱化的趋势。另外,政府强制性行为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其效力的强弱大大受市场的制约,因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以市 场规律为准绳,一切行为均以获取利益为目的,为了利益可以置政府强制性行 为行

12、政命令而不顾,最近一段时期,各种走私活动的猖獗以及其他各种 “有禁不止”现象的存在都是政府强制性行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失灵的佐证。(二)利益是实施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基础。政府宏观调控行为是否有效 取决于三种宏观调控行为所含利益在多大程度上被经济主体吸收。如果利益所 产生的诱因足以吸引经济主体自觉接受政府宏观调控行为,这表明政府宏观调 控行为产生了效力。反之,其无效或效力弱化。就强制性行为而言,虽然,可 以凭借自己法定的强制力迫使经济主体服从,如企业接受政府的指令性计划。 但是,如果强制性行为指令性计划不能使企业因认真贯彻执行指令性计划 而得到满意的经济利益,那么,就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情

13、况。强制 性行为因经济主体按市场规律,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效力减弱。就奖酬性和舆 论性行为而言,因自身没有强制力,经济主体是否接受这一行为完全取决是否 有利可图,这就决定了利益是奖酬行为的重中之重。目前,严重制约我国经济 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其特点是投资大、效益低,一般经济主体不愿投资建设。 针对这种状况,政府实施了诸如优惠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一系列 奖酬性行为,通过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使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得到保 证,吸引它们投资建设,实现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突破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 “瓶颈”。另外,政府有关部门也开展一系列精神文明活动,授予一些经济主 体诸如“双文明单位”、“消费

14、者满意单位”的称号。通过实施这些舆论性行 为,使经济主体意识到荣获这些荣誉称号对于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开拓市场具 有重大意义。因此,积极参加政府开展的精神文明活动。经济主体参与这一活 动的过程就是贯彻执行舆论性行为的过程,也就是舆论性行为发生效力的过程。(三)市场交换是实施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方式。如前所述,利益是经济 主体是否接受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前提,而通过什么方式把政府宏观调控行为 和经济主体之间连接起来,也就是说以什么为中介把政府宏观调控行为所含的 利益被经济主体吸收进而实现其效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中介只能是市 场交换。政府用宏观调控行为所含的利益与经济主体的服从相交换,进而达到 交

15、换双方的目的,即政府由于付出一定利益而换取了经济主体的服从,使宏观调控行为发生效力;经济主体则因服从宏观调控行为而换取了利益,达到了作 为一个经济人的目的。由此可见,即便是强制性行为,如果不把其实现效力的 方式建立在与经济主体进行交换的基础上,那么这种强制性行为的效力,在一 定程度就会因经济主体无利可图而消极服从、弱化或化为乌有。如前所述,社 会上大量存在的“有禁不止”现象就是政府强制性行为失灵的突出表现。对于 奖酬性行为和舆论性行为,其效力是否实现或效力的强弱则完全取决于它们所 含利益与经济主体服从二者之间市场交换是否成功成交换效果的好坏。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招商引资政策

16、(奖酬性行为),吸引了大 量外资,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这是由奖酬性行为所含利益与外商之间 成功进行交换的结果。也是政府奖酬性行为成功案例之一。而最近一段时期, 有些政府部门开展的乱评比活动(舆论性行为),各种荣誉称号多于牛毛,遭 到了企业的抵制。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些评比活动仅仅是为了某些部门谋取利益, 导致这种舆论行为不含经济主体所需利益因素,无法与企业进行交换。这也是 政府舆论性行为失败的案例之一。三、政府宏观调控关系的转变所谓政府宏观调控关系是指政府与经济主体间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关系 一经形成便具有长期稳定性。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和宏观调控行为的关系是二者 互为前提,宏观调控行为必然导致一定的宏观调控关系;稳定的宏观调控关系 又产生相应的宏观调控行为。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采取行政命令等强制行为 实现其经济职能;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则采取以奖酬性行为和舆论性行 为为主,强制性行为为辅来实现其经济职能。因此,政府宏观调控关系相应也 发生了明显转变:即由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向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转变。这种 宏观调控关系具有以下特点:(一)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