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_研究文献综述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4110448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46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_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_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_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_研究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_研究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_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_研究文献综述(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2006年 第 2期 . 2 2006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 : 研究文献综述陈雨露 侯 杰摘 要:1995年 和 提出了 模型 , 将名义粘性和不完全竞争纳入到建立在坚实微观基础上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 从而开辟了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 ”的研究方法。 此后, 沿着这一方向, 出现了大量的文献, 将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将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主导方向, 本文将对这一方向的产生和发展作一较为系统全面的综述。关键词: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名义刚性; 不完全竞争;微观基础一 、引 言近年来 ,开放经

2、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在这一过程中 ,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是 1995年 和 在 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题为汇率动态回归 的文章, 开辟了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 ”( - ) 的研究方法, 标志着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后 ,沿着这一方向,出现了大量的文献,将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回顾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是在二战以后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20世纪 60年代 , ( 1963) 和 ( 1962) 将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引入到封闭经济的 - 模型中 ,建立了一个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模型, 即 - 模型 ( 简称 - 模型)

3、 。该模型将开放经济体系最核心的变量纳入其中 ,尽管其最初是为了分析开放经济中的经济政策效应 ,但它却为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70年代 , ( 1976) 在 - 模型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 ,用粘性价格代替原来的固定价格 ,同时引入预期因素, 建立了一个汇率动态模型 。该模型是对 - 模型的修正和扩展 ,其构建的新的框架被称为 - - 传统 ( 简称 - - 传统 ) 。长期以来, 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分析主要是沿用 - 模型或 - - 传统提供的框架 。但是 , 传统的分析框架有着内在的缺陷 ,无 法对许多重大的经济政策问题进行分析, 在其基础上发展的理论对一些经济现

4、实也缺乏解释力 。在传统分析框架的缺陷中, 最基本的是缺乏微观基础 ,而这又是保证经济政策与政策效果之间内在联系所不可或缺的。 陈雨露, 中国人民大学; 侯杰,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邮编: 100872) , - : . 。作者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肯定和改进建议, 并感谢编辑对文章所做的认真细致的编校工作。我们同意按照编辑部的终审意见发表本文。作者承诺文责自负。 3 和 ( 1995) 的开创性工作 ,将 20世纪 80年代发展起来的跨时分析方法与 - - 传统相结合 ,其根本目的正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分析的新的基本框架模型 ( ) 。该篇文章及其后续的发展所形成的新开放

5、经济宏观经济学 ,其主要特征是将名义粘性和不完全竞争纳入到建立在坚实微观基础上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 。名义粘性和垄断竞争的假定使模拟冲击的传导机制更贴近现实 ; 而微观基础的引入 ,一方面使得新的理论框架下对现实国际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比传统框架下的理论更具有说服力 ,另一方面 ,通过求解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可以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明确的福利分析和政策评估 。因此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较之传统的 - 模型和 - - 传统框架下的分析方法大大前进了一步,并成为目前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导方向。本文将对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进行综述, 文章以下内容将这样展开 : 第二部分对 和

6、 在其开创性论文中建立的 模型进行介绍 ; 第三部分对基于 模型的前提假设进一步深入分析基础上的理论扩展进行梳理; 第四部分介绍 模型中引入不确定性后形成的随机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模型及其发展 ; 第五部分回顾关于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大量实证研究文献 ; 第六部分进行总结性评述 。二 、 模型 :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模型( 一 ) 模型的提出及模型假设 和 ( 1995) 提出了一个具有坚实微观基础的开放经济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简称为 模型 。该模型构建了后来被称为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以后的研究都是在该模型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在 模型的构建过程中, 和 提出了一系列的

7、假定, 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点 : 该模型为一个两国模型。假定世界总人口数和世界商品量都为 1,人口数和商品量都是连续闭集 , 由指数 0, 1表示 , 其中, 本国居住的人口是 0, ,剩余的部分 , 1居住在国外 ; 本国生产的商品量为 0, ,外国生产剩余的 ,1 。 每一个人既是生产者 生产一种不同的产品, 同时又是消费者 ; 劳动是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唯一要素,并且与产量正相关; 国内外每一个人作为消费者具有相同的偏好 ,这就决定了他们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数 ,可用 ( 1) 式表示 := = - - 1-1/ + 1 - ( )1- - ( )( 1)该式实际上假定了一个居民的效用水平

8、是由与效用呈正相关的消费水平 、 实际货4陈雨露、侯 杰: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 研究文献综述 式中, , 0, , 则经常账户赤字; 当 = 时, 经常账户平衡。第三, 模型中消费和闲暇是可分的, 但是 ,如果技术进步只局限于市场部门 ,这种假设则与稳定的增长路径不相容 。因为随着国家变得越来越富裕, 劳动力供给逐渐下降 ,最终将趋向于零。 、 和 ( 1998)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首先考察了在真实商业周期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且与稳定的增长路径相容的一个标准偏好方程 :( , , / )= ( + ( 1- ) ( / ) /( 1 - )1-1-/1- ( 5)该效用方程中,消费和

9、闲暇是不可分的,且具有单位替代弹性 ,这样 ,一个货币冲击在增加国内相对产出的同时为了弥补额外的工作努力就必须同时提高国内的相对消费水平。而这就大大减小了货币冲击对实际汇率的影响效果, 从而降低了货币冲击对可以观察到的高实际汇率波动的解释能力。鉴于此, 、 和 ( 1998) 认为为了解释高汇率波动,消费和闲暇的偏好可分性假定是必要的。相应地, 他们引入了一个修正了的偏好可分效用方程( 公式) ,当假定非市场部门生产力随着市场部门的生产力提高而提高时 ,该偏好设定与稳定的增长路径可以相容。值得注意的是, 为保证稳定增长,还需要 = ,这样 ,就将劳动供给弹性和跨时消费替代弹性联系起来 。在上述

10、设定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劳动供给弹性或跨时消费替代弹性越高, 实际汇率的波动越大 。( , , / )= ( + ( 1- ) ( / )1/ 1-/( 1- )+ ( 1 - )1- /( 1 - )( 6)第四, 模型中,劳动是生产的唯一要素。由于短期内产出是需求决定的 , 为了增加可操作性 ,这一供给方面的简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是, 、 和 ( 1998) 认为引入资本要素是重要的 ,因为货币冲击会通过降低短期利率而导致投资激增 。这样,相对于 模型中货币扩张会导致经常账户盈余的结论 ,资本要素的引入意味着货币冲击可能会造成经常账户的赤字。值得注意的是, 投资激增的影响是相对于未来

11、增加了当前的劳动供给 ,从而冲击的持续性也降低。此外 , 和 - ( 1997, 1999) 也对投资在货币冲击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第五, 模型假定只有可贸易商品,而忽略了非贸易商品的存在。 ( 2000)将非贸易商品引入到模型的分析中, 对 模型进行了扩展 。他研究发现, 首先 , 非贸易商品的存在会扩大货币冲击对汇率波动的影响 ; 其次,非贸易商品的存在意味着需求扩张是偏向于本国商品的,从而提高了国内相对于国外的消费; 最后, 由于冲击后在向新的稳定状态过渡的过程中 ,实际汇率预期将会升值 ,这样由消费决定的实际利率国内就会相对低于国外 ,进而造成国内外消费更大的差异。上述后两点导致了

12、货币冲击后价格水平的下降,因此部分的抵消了因非贸易商品的存在引致的汇率波动增加 。最后 , 模型中的高汇率波动是与相对国内生产商品而言进口商品相对价格的高波动相联系的,而这在数据中一般不容易被明显发现。9南 开 经 济 研 究 2006年 第 2期 . 2 2006是跨时消费替代弹性, 是劳动供给弹性。( 三 ) 关于商品一价定律成立假定的理论发展在 模型中 ,假定商品一价定律始终成立 。然而 ,很多学者( 如 , 1993; , 1996) 的研究表明 ,跨国间的商品价格对一价定律的偏离已经超越了地理距离或运输成本所能解释的范围, 于是一些学者结合市场分割和市场定价 ( , 简称 ) 问题对 模型进行了扩展。 “市场定价 ”一词最先由 ( 1987) 提出,意指当市场处于分割状态时,出口商可以根据进口地点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价格。一个外国出口商如果可以根据市场定价 ,在面临进口国货币贬值的情况下 ,就可能为了保有在进口国的市场份额而降低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出口价格 ,以使得用进口国货币表示的价格不变或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 从而导致汇率贬值无法产生或较少产生支出转换效应。 和 ( 1996) 较早地涉足了这一领域的研究 ,并且之后又发表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论文 ( ,1997, 1998, 2000) 。他们假定商品的价格以买方的当地货币计价 ,这一现象被称为“当地货币定价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