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导论 2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3977658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导论 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工作导论 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工作导论 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会工作导论 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会工作导论 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导论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导论 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工作导论 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 1、社会工作已经形成如下过程模式:求助和会谈接案签订协议、确认工作目标解决问题评估结案。 (社会工作怎么进行)(社会工作怎么进行) 2、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定义:一般认为,专业社会工作是坚持“助人自助”的价值观,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方法和 技巧,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个人、群体和社区,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 的职业活动。 3、2020 世纪世纪 3030 年代年代,社会工作方法被认可,认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4 4、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提供物质帮助、给予心理支持、促进能力发展、维护合

2、法权益 5 5、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1)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我国政府大力推进社会工作,明确赋予其促进社会和谐的功 能。 (2)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社会生活中会存在一些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他们一般由社会制度的缺失所致,比如残疾人就业问题、农民工子 女的上学问题等。这时对问题的解决就要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下功夫。社会社会工作者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有对问题的深刻认识,他们可以提出完善和制定社会政策的建议,参与和促进合理的社会政策的出台,解决或 缓解社会问题,使社会在更加公正的制度框架下运行,这就是在制度层面上促进社会进步。

3、(3)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社会工作以人为本,致力于在社会成员之间建立相互支持的关系,增加人们的社会资本,建立一个相互关怀的 社会。这不但可以改善人们生活中具体的社会环境,也有利于社会持续协调的发展。第二章 社会工作专业的产生和发展 1、慈善组织会社于 1919 世纪末世纪末 2020 世纪初世纪初盛行于英美英美。 2、慈善组织会社派友善访问员所开展的个别调查成了个案工作的开端。 (慈善组织会社是个案工作的开端)(慈善组织会社是个案工作的开端) 3、纽约慈善组织会社 18981898 年开办了一个为期六个星期的夏季训练学校。这成为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的标志标志。 4、1917 年玛丽里士

4、满出版了社会工作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本著作社会诊断社会诊断 ,被看作社会工作专业的里程碑里程碑。第三章 社会福利制度 1、 “福利福利”从本质上讲是指人类所获得和所具有的一种有助于实现幸福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它也是人类追求美 好生活的目标。与此同时, “福利”作为人的利益和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生活状态,它不仅是个人或家庭追求的 目标,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2、社会福利的功能(七点、社会福利的功能(七点+ +简单陈述)简单陈述)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福利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以不同的方式分配和再分配公民的收入; 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角色是促进社会整合与社会和谐; 社会福

5、利本身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它可以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 在出现社会问题时社会服务为有需要的人提供补偿; 通过社会服务可以促进个人和整个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善; 社会服务可以当作一种社会投资; 社会福利可以增强社会中的利他主义的助人要素。 3 3、剩余型的社会福利模式:、剩余型的社会福利模式:基本特征是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扮演有限的角色,政府除了在社会救助和基本的社 会服务方面承担主要责任外,在其他社会服务或福利领域,基本上依赖市场,非政府素质和就业者个人(家庭) 。 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此种社会福利模式的理念是以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为基础的。它强调政府的最小作用和 公民的工作价值,社会保障基本是建

6、立在就业的前提下,政府只对社会中最不利群体担负基本的社会救助义务,提供最基本的社会福利津贴和相关服务,并且通常需要透过严格的家庭财产调查来完成。 第四章 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观 1 1、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宗教理念【爱;给予;人性】 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 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理想主义】 集体主义【反个人主义;费边社会主义】2、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人文主义)(什么是人文主义)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应主宰这个世界; 对人的本质持乐观态度;人是理性的存在,拥有真理的内在来源; 个人的自由在自然界和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3 3、社会工作价值观(共

7、同价值观)包括以下原则:、社会工作价值观(共同价值观)包括以下原则: (1)个人应受到社会的关怀; (2)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 (3)个人对他人负有社会责任; (4)个人有共同的人类需要,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5)个人潜能应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6)理想的社会应尽其职责与能力,保证社会中每 个人都有机会解决并预防问题。 4 4、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守则,应包含以下十二项指标:、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守则,应包含以下十二项指标:(1)尊重服务对象的权益;(2)严守服务对象的秘 密 (3)公平服务大众; (4)重视同事的工作; (5)恪守公私分明; (6)维护社会正义; (7)信守机构政策; (8)充实

8、社会工作知识 和能力; (9)促进专业发展; (10)约束不当行为; (11)增进公众福利; (12)共同执行原则 第五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 1、埃里克森的、埃里克森的 8 8 个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解和运用个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解和运用 婴儿期(01.5 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 突 儿童期(1.53 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学龄初期(35 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学龄期(612 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青春期(1218 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 突成年早期(1825 岁):亲密对孤独的冲 突 成年期(2565 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 冲突 成熟期(65 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

9、望期 的冲突2 2、柯尔伯格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人类道德发展可以分为前道德期、习惯期和原则期。前道德期、习惯期和原则期。前者为七岁前,分不清 是非,这时的行为通过奖励和惩罚予以控制。中者需要遵守成人或他人的意见,实现社会期望的行为。 3 3、在我国常见的家庭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六种、在我国常见的家庭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六种 1.1.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是指由已婚夫妇和未婚子女或收养子女两代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家庭类型。 核心家庭的特点特点是人数少、结构简单,家庭内只有一个权力和活动中心, 家庭成员间容易沟通、相处。 2.2.主干家庭:主干家庭:又称直系家庭。主干家庭是指由父母、有

10、孩子的已婚子女三代人所组成的家庭。在我国,主干家 庭曾为主要家庭类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此家庭类型已不再占主导地位。主干家庭特点特点是家庭内不仅有一个 主要的权力和活动中心,还有一个权力和活动中心存在。 3.联合家庭:指包括父母、已婚子女、未婚子女、孙子女、曾孙子女等几代居住在一起的家庭。联合家庭的特 点是人数多、结构复杂,家庭内存在一个主要的权力和活动中心,几个权力和活动的次中心。 4.单亲家庭:是指由离异、丧偶或未婚的单身父亲或母亲及其子女或领养子女组成的家庭。单亲家庭的特点是 人数少、结构简单,家庭内只有一个权力和活动中心,但可能会受其 他关系的影响。此外,经济来源相对不足5.重组家庭:

11、指夫妇双方至少有一人已经历过一次婚姻,并可有一个或多个前次婚姻的子女及夫妇重组医学教. 育网搜集整理后的共同子女。重组家庭的特点是人数相对较多、结 构复杂。 6.丁克家庭:是指由夫妇两人组成的无子女家庭。目前,丁克家庭的数量在我国逐渐增多。丁克家庭的特点是 人数少、结构简单。 第六章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 1 1、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社会社会工作者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工作理念和方 法。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社会工作者如何诠释问题具有启发,它提醒专业人员在澄清和分析受助者的叙述时, 应该注重说者(受助者)的权利,并肯

12、定受助者自身的解释权。在分析过程中,专业人员要注重对受助者日常 生活的解释,注重个人的经验,反对一般化的理论解释。在实践过程中,后现代主义还告诫专业人员,应该在 工作中解构“专家病人(受助者) ”的权力依附关系,主张社会社会工作者倾听受助者的声音 2 2、社会工作领域的干预理论或实践模式主要包括:、社会工作领域的干预理论或实践模式主要包括: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2)功能派个案工作 (3)问题解决模式个案工作(4)行为修正模式 第七章 社会工作过程 1 1、专业关系的重要性(意义)、专业关系的重要性(意义) 专业关系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甚至被认为是社会工作的灵魂或基石。 良好的专业关系对于

13、社会工作而言是重要的,它可以深化、增强工作的效果,增强社会社会工作者的影响力, 使社会工作者提出的意见建议更容易为受助者所采用,使社会工作者的技巧更易于见效。 良好的专业关系可以为受助者提供安全、有利的环境,使受助者能够有机会更好地省视自己,分析问题的原 因,学习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良好的专业关系本身对受助者的情绪和心理具有治疗作用。 2 2、专业关系的基本特点、专业关系的基本特点 (1)目的性专业关系是为专业的目的而建立,它的建立是为了协助受助者,即通过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工作要能解决或防止个人、家庭或社区的问题,或发展受助者的潜能。专业关系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是一种暂时性的工作关系,一

14、般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是没有一定目的的,在关系的维持上也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2)以受助者为本从本质上说,建立专业关系不是为了社会工作者的需求,不以社会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利益为前提,而是为了满足受助者的需求,在专业服务的范围内,受助者的利益高于社会工作者的利益。而一般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往往照顾到关系双方的利益,关系双方互惠互利。(3)非平等性社会工作者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专业地位和专业权威,是代表社会工作机构向受助者提供协助的,所以在专业关系中,社会社会工作者与协助者的地位并非完全平等。(4)受制约性专业关系不仅要以所达到的社会工作目标为指导,也是受到本专业明确而详尽的伦理道德守

15、则制约的。一般的人际关系则涉及较多的主观情绪偏好。(5)代表性在社会社会工作者和受助者的专业关系中,社会社会工作者并不是代表自己,而是既代表着自己所工作的社会工作机构,也代表着所从事的的社会工作专业。(6)兼容性专业关系是兼具工具性和情感性的关系。良好的专业关系是双方信任的基础,即通过良好关系的建立来实现工作目标。3 3、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几个阶段:、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几个阶段: (一)订立关系阶段 1、了解受助者的来源;2、初步评估;3、建立专业关系;4、促使受助者进入角色;5、与受助者以外的其他系统订立关系 (二)预估问题阶段1、预估及其目的;2、预估的特点与原则;3、预估的步骤 (3)计

16、划、签订服务协议阶段所谓目的,是期望介入工作总体要达到的方向和最后的结果;目标是较为具体的、近期的结果和指标 (四)工作介入阶段(五)评估、结束阶段 四、社会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四、社会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直接服务角色:直接服务是指社会社会工作者面对面地接触处在情境中的受助者,提供直接服务,以帮助服 务对象解决困难和问题的社会工作服务方式。在直接服务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有: (1) 支持者(2)指导者(3) 治疗者或辅导者(4) 照顾者 间接服务角色: 间接服务是社会社会工作者作为受助者的代表去争取资源,改进服务的输送方式,或创造新的服务,以满足受 助者的社会需要。社会社会工作者的间接服务角色包括:1)行政者(2)研究者(3)咨询者 合并服务角色:(1)促进者 (2)经纪人(3) 调解者(4)管理者与协调者(5)倡导者(6)增权者(7) 教育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