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花炮礼仪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946060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的花炮礼仪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的花炮礼仪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的花炮礼仪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的花炮礼仪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的花炮礼仪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的花炮礼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的花炮礼仪(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的花炮礼仪中国传统的花炮礼仪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 ,礼仪在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民间礼仪早在殷商时期就初成雏形,尔后日趋注重,至唐、宋、元、明、清更为盛行,并传播外域。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古代的礼仪几乎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传统的“礼”有所谓“三礼五礼” , “三礼”指周礼 、 仪礼 、礼记等三部礼仪经典。 “五礼”指“吉、嘉、宾、军、凶”等五礼。在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我国人际交往中形成的礼仪已演变为一种民俗活动,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而在这些带有喜庆、纪念或哀悼意义的

2、民俗活动中,运用最多的方式便是燃放烟花爆竹。吉礼祈福求祥第一、拜祭炎帝、舜帝祭祀礼仪是古代“吉礼”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通过祭祀天神地祗、先祖鬼神以求得吉祥平安。祭祀礼仪礼最繁琐也最隆重,烟花鞭炮燃放数量极多,规模极大,以示对天神地祗、先祖鬼神的敬畏之情。首先介绍一下古代皇帝祭天神地祗的仪式。祭祀仪式一般都于京城南郊的“圜丘” (即天坛)进行,在北郊的“方丘” (即地坛)祭地。因为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 ,所以修建的祭坛也是“天圆地方” ,天坛为圜形(圜同圆) ,地坛为方形。清世祖(顺治)定都北京后即恢复修建正阳门南天坛各种配套建筑,后经乾隆时改修,成为今天所能见到

3、的天坛古建筑群。它包括圜丘、大字殿、皇穹宇、皇极殿、斋宫、井亭、宰牲亭等。祭祖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审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与百官清早来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这时鼓乐齐鸣,鞭炮烟花齐放,报知天帝降临享祭。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命人将它宰杀。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青、锦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亲手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同时鞭炮不停地燃放,鼓乐不停地演奏。这种仪式叫做“燔燎” ,也叫“燔祀” 。随后由朝臣朗读祭文,天子与百官都要朝

4、天跪拜,并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圆丘, “尸”由活人扮饰或以神位牌代替,“尸”作为天帝的化身就坐,代表天帝接受祭享。祭祀完毕后,由“尸”赐酒与天子、百官等,叫“饮福” ,即分享祭祀所用的酒,以得到祝福。最后又在一片音乐鼓笙中鸣放鞭炮以示祭礼完毕。祭祀地祗的仪式大同小异,此处不再赘述。 如果说祭祀地祗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那么祭祀炎帝、舜帝是为了纪念先祖的功德以发扬光大。在十分注重礼仪的湖南,因对炎、舜二帝的敬仰,加之他们都葬于湖南,所以历代都很重视对他们的祭祀。有关炎帝神农氏的陵墓和祭庙,据酃县志记载:“炎帝陵西汉已有。汉末绿林赤眉军起义,乡民为保护陵墓将陵墓夷为平地,唐代在陵前建佛教寺,至五代

5、时荒废。 ”因此,晋人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和唐代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都只说炎帝葬在长沙,没有指明具体位置。宋乾德五年(年) ,宋太祖奉炎帝为“感生帝” ,委派大臣四处遍访炎陵,后在湖南茶陵县南一百里的康乐乡鹿原陂觅得炎帝陵墓, “爰及立庙陵前,肖像而祀” 。尽管关于炎帝陵、黄帝陵的位置有不少争论,但现在已基本认为炎帝陵在湖南的炎陵县,而黄帝陵在陕西。从史籍可以考证,炎帝祭庙及黄帝祭庙均始于宋代,之后祭祀活动延绵不断。关于舜帝陵位于湖南九嶷山已成定论,毛主席也写下过“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诗句。舜禅位于大禹,死后三年大禹即位建立夏王朝。或许因为杀父之仇的缘故,禹与晚年的舜产生过芥蒂,但是

6、,舜帝的人格魅力早已深入人心。一旦帝位到手,无论如何大禹都会敬重舜帝。因此就有了“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望九嶷山而祭舜” 。夏禹祭舜的“金台”在今衡山县西约两公里处。夏代在九嶷山“山门脚”祭舜的祭坑已被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了大量祭器及象征权杖的石钺、石镞、石斧等文物。 史记秦始皇本纪则记载了“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和“十一月,行之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的史实。秦始皇望九疑山而祭舜的史实,是以先秦典籍和吕不韦及门客编撰的吕氏春秋为依据的。尔后的历朝历代,对九嶷山舜帝陵的祭祀从来就没有间断过。根据传说、史籍、考古发现三方面互相印证,九嶷山舜帝陵、祭庙始建于秦汉时期,而祭祀活动始于夏

7、代。比对炎帝,舜庙的建造则比祭炎帝、黄帝的祭庙早得多。改革开放后世界各地华人纷纷回国寻根问祖,对炎帝、舜帝的祭祀几乎年年进行。丙戌年(2006 年)重阳,世界华侨华人炎帝陵祭祖大典在炎帝陵祭祀广场举行。来自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侨胞代表前去寻根拜祭。媒体共同见证了这一盛况。华人协会会长程万琦担任主祭,整个祭祀主要活动包括文祭(主祭宣读祭文) 、舞祭(表演火越千秋 ) 、鼓祭(表演鼓舞神州 ) 、龙祭(表演龙行天下 ) 、歌祭(演唱我的中国心 )等几大部分。歌祭采用 5 条龙做成一个巨大的中国版图,在张明敏唱到“长江、黄河”时,同时伴以“火旗” (冷光烟花) 、金龙及所有演职人员表演,祭

8、祀达到高潮。广场鞭炮齐鸣,高空烟花飞舞,台上台下沉浸在对炎帝无比敬仰的激动之中。祭舜仪式也毫不逊色。2005 年农历八月十二日(相传为舜帝诞辰日) ,举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规格的祭舜仪式。在永州广阔的舜帝广场上,旗帜飞扬,祭乐舒缓。五十六人手持彩旗,组成祭舜仪仗队,代表五十六个民族,共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舜帝。在他们的导引下,来自各地参祭的华夏子孙,列队徐徐进入会场,伫立在庄严典雅的舜帝陵前,对始祖默示敬仰和追思。当指针指向九时九分,2005 年湖南省公祭舜帝大典正式举行。鸣炮九响、鸣金五响,象征舜帝是九五之尊,乃至高无上的人文始祖。由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伯华主祭,盥手并恭读祭舜帝文:“伏惟舜帝

9、,圣哉吾君忝一省之重托,诚惶诚恐;兴三湘之伟业,亦豪亦壮”祭文字字句句,颂扬着舜帝开创人类道德文明的丰功伟绩,表达了弘扬舜帝精神,兴三湘伟业,建设和谐小康湖南的宏愿和决心。在近一个小时的典礼中,磅礴浑厚的古乐声,久久回荡在舜帝陵上空,人们怀着对舜帝无量功德的感念之情,齐心礼拜道德始祖舜帝。来自世界各地的舜裔宗亲代表,全省各界代表及当地群众共十万余人参加了大典。仪式结束时,烟花鞭炮响彻云霄,给祭祀仪式增添了欢乐的气氛。晚上又举行了大型音乐焰火晚会。第二、民间祭祖民间祭祖一般是在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之前进行,一般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南方地区特别是湖南、江西一带流行这一习俗。祭祖活动是通过一定的

10、宗教仪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设立牌位,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焚香秉烛,燃放鞭炮,直到送回为止。送回时,烧钱纸封包,称烧“包衣” ,有的还做法事(或佛或道)超度。旧时的湖南民间祭祖活动十分盛行,凡大姓家族要到本族祠堂祭祖,连外出的游子都要赶回家中参加,否则被视为“数典忘祖” ,是对祖宗不孝不敬的表现。民国年间,居住在浏阳县金江乡浒溪村的郑氏和黎氏两姓,两个祠堂隔河而望,一个在小河南岸的西葭,一个在小河北岸的边山,两姓群众在祭祖时互相攀比,比谁的更气派、更热闹,因此两岸的香火燎绕,鼓乐声、鞭炮声此起彼伏,长达几天几夜。如果哪个姓没有比赢,来年春节玩龙灯时也要争个高低。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祭祖

11、活动比较少了,更不像以前那么铺张了,去掉了许多迷信成分,但在中元或清明时用烧香、烧包、放爆竹的形式以表示对先人的怀念依然不绝。特别旅居港、澳、台的同胞及华侨重视祭祖,把它作为一种根祖文化和姓氏文化加以弘扬,这对于加强海外联谊、促进海峡两岸统一有积极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都表示赞同。例如,旅台同胞湖南同乡会几乎每年都组织这样的活动,旅台同胞们不仅回来过春节、过中秋,而且回来扫墓、祭祖。旅台同胞浏阳同乡会原会长谢仁馨教授就是一个积极分子,九十高龄了还频繁地穿梭于两岸,他兼任了湖南省谢氏文化研究暨宗亲联谊会会长,主持“湖南谢氏研究”工作,还组织宗亲并亲赴古谢国遗址的河南南阳市金华乡东谢营寻根祭

12、祖,带去了很多浏阳花炮,不仅表示了对先祖的敬重,而且充溢着浓浓的乡情。第三、寺庙礼拜湖南的宗教活动场所较多,现在全省有寺院一千余处,僧尼五千余人,居士三百余万人。宫观一百四十余处,有乾道、坤道约四千五百余人,尚 有不住观的正乙派火居道士若干人,信徒约近六十万人。各类民间寺庙更多 ,虽然没有僧尼、道士住庙,但供奉着诸如祖师、将军、仙人、大王等各类菩萨,仅浏阳、醴陵两市的大小寺庙、宫观就达一千多处。这可能与花炮有关,因为花炮是礼佛尊道的必须品,同时花炮生产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民间认为需要菩萨神灵的护佑。据史料记载,佛教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公元年)传入湖南,僧人竺法崇到长沙传教,创建麓山寺。四百年后,

13、南禅七祖怀让禅师于南岳福严寺传法续嗣, 至第四代,开临济宗、沩仰宗。公元年,石头希迁和尚在南岳南台寺承汉传嗣,至第五代,开曹洞宗、云门宗、泫眼宗。史誉“一花五叶” 。道教 东晋元帝大兴元年(公元年)进入湖南。东晋司徒魏舒之女魏华存到 南岳天柱峰下结庐修道,诵注黄庭经 ,人称魏夫人,所住草庐唐初建为黄庭观。新中国建立后,国家保护正 常的宗教活动,重要的佛、道教活动场所也得到了妥善维修和保护。同时,废除了寺院、宫观封建 制度,倡导“农禅(道)并重” ,创办寺院、宫观的农工生产并开发名胜古迹的旅游事业。 到寺庙礼拜成了一种民俗风情,不仅逢年过节要拜,菩萨生日要拜,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要拜,平时求个平

14、安、问个凶吉也要拜。拜菩萨时,除了击鼓鸣钟、烧香化纸外,还要燃放鞭炮。浏阳城区的江大仙人庙、问津寺、城隍庙、麻衣庙、包公庙、三元宫等几处庙宇,旧时一年到头几乎是香火不绝、鞭炮不断。现在依旧保持了这种风俗。湖南民间还有“朝南岳”的习惯,每到圣帝菩萨诞辰之时就成群结队赴南岳朝拜。为了表示虔诚,旧时进香一般都要跪拜,但是,南岳进香除此之外,还要唱香歌,内容丰富,包括起程、途中、朝香、返程四个阶段。朝拜之时,还要不断变换队形,插穿回环,象是跳集体舞,蔚为大观。同时一路上都要放鞭炮。进香者“跳舞” 、 “唱歌”与放鞭炮,一方面对菩萨表示虔诚,另一方面便于贯注精神,以期收到“心诚则灵”的良好效果。如今交通

15、发达了,很少有人“朝拜香”了,不必五步一跪、十步一拜了,但到坐车到南岳进香的人有增无减。如果遇到天灾人祸,过去的老百姓总寄托于神明的保佑,希望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所以迷信的人们要到庙里求签问卦,让菩萨“指点前程” 。比如旱灾祈雨,受灾村民抬着龙王像到河边祭祀,把神像放在船上划入河中。村民们在岸上供奉祭品,焚线香、放爆竹,叩头烧纸,把河水装满两个大木桶。同时,村民推出最高威望的老人主祭,站在河边宣读祈愿文,并率众跪拜。祭礼结束回到村里后,便将柳枝插入两只水桶中,村民们一同叩头谢恩。因为祈求下雨是村民们共同关心的事情,因而全体村民都参加祈雨活动,所需祭品、鞭炮的费用由村民共同捐助。现在随着科技事业

16、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不再有“祈雨”之类的愚昧之举了,但作为古老的民俗、历史的钩沉仍有研究的必要。嘉礼婚寿喜庆第一、婚礼婚礼,是人们一生中的头等大事。自古而今,湖南人都十分讲究。旧时所谓“男子二十而冠,女于十五而笄” ,是指男二十、女十五就已成年,可以谈婚论嫁了。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规定男二十岁、女十八岁方可登记结婚,后来新修改的婚姻法规定男二十二岁、女二十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婚礼十分重要,把男女结婚成亲看作是“人伦之始” 。 周易序卦中说:“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 。据礼经规定,周代的婚礼,分为“六仪”:纳采(即提亲)、间名(即合八字等)、纳吉(即确定婚约)、纳征(男送女聘礼)、请期(男方定好日期后征求女方同意)、亲迎(男方接新娘)。贺婚习俗则始于汉代。汉代以前是不允许贺婚的, 礼记上说:“婚礼不贺,人之序也。历周、秦而至汉代,贺婚悬为禁令。 “但实际上贺婚现象却在民间渐渐流行,屡禁不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