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教学心得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945108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教学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诗歌鉴赏教学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诗歌鉴赏教学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教学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教学心得(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鉴赏教学心得林 飞我们高三的语文老师都有个困惑,为什么诗歌鉴赏题上了很多课时但是收 效甚微,参考书上对于诗歌鉴赏这一考点解析得够细致了,老师上课讲技巧讲 步骤讲得也够多了,然而学生答题却又是另一番光景。所以面对高考诗歌鉴赏 我就思考了这样两个问题,教学大纲所讲的初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中的鉴赏 能力应该在怎样的一个层面上,能否有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让学生尽量减少偏 差而提高得分(从功利的角度讲) 。当然一切的问题都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马克思指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 对它说来不是对象。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鉴赏者若不具备应有 的审美能力,是无法进

2、行鉴赏活动的。我们的鉴赏者是高三的学生,从小学到高 中的教材中不乏现代美文和优秀古典诗文,但我们的学生到底熏陶感染了多少。2006 年的高考结束后,得知了浙江卷的高考诗歌鉴赏题,我要求自己所任 教的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此时还未对他们进行系统复习)也试着做做这道题: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 分)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注侬:我 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 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

3、渺远的感受。(2 分)(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4 分)学生完成题目是情况是这样的:第一小题得分率 85%左右,答错者根本 不知意象为何物,因而答得文不对题;第二题得分率仅为 10%左右,大都答不 出该诗所蕴含着的隐逸情怀,而答游子思乡为多,少数学生答女子思念情人, 答错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深入到诗歌语言中去,也没有理解注释中鹦鹉洲为“渔 父居处”的特殊含义。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对于诗歌的认识仅停留在简单内容的直观感知上, 由于古典文学、古文化传统知识方面的积淀的贫乏,对于诗歌中隐藏的言外之 意往往难以品读出来。读到一首诗,也许他觉得写得好,写得美,

4、但是到底好 在何处,美在何处,他却难以言传,这就让他难以产生更高级更复杂的认识与体验。鉴赏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就象观赏者看到一片自然风景或一幅画,不假 思索,立刻感知其美。这种感受是瞬间的,表面的。但从它可以产生联想,想 象,情感,思维等更高级,更复杂的心理现象,从而获得完整的审美感知。我 们的学生由于受自身的文化积淀,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自身的认识水平等因 素的影响,鉴赏诗歌从某种程度说不是在鉴赏,而只是在读内容,并且内容能 否读通都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古诗与现代人本身肯定存在一定的隔膜,学生 对于现在白话文的内容的基本感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古诗文的感知确实 也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里鉴

5、赏者与鉴赏对象就存在一个鸿沟,存在着时 间空间上很大的偏差。也许用对牛弹琴这个词是严重了点,但是对一般学生谈 高深的鉴赏、审美无疑是不切实际的,但是也不能说他们那种感受、感知就不 是鉴赏,而只是鉴赏的最低层次,一种比较浅的审美体验。高考对学生的考察 也正是停留在这样的对浅易诗文的初步鉴赏上。 针对大部分普通学生的现状,要想提升古诗鉴赏能力,还是要从积累古诗 文相关的知识做起,文学常识,历史背景,诗人故事等等,还有对于人类的永 恒主题、永恒情感的关注。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高一高二就应该是培本养源 的过程,扩充积累,丰富情感。自 2002 年高考起诗歌鉴赏题开始以主观表述的 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

6、能力,从当年的春夜洛城闻笛到去年浙江卷的 叨叨令 ,从“折柳”到“鱼父” ,其间虽从唐诗发展到了元曲,从名家演变 到无名氏,然而无论是“柳者,留也”还是屈原与隐者鱼父的故事,都是在考 察学生的古诗文知识积累,并非古诗鉴赏题经一个轮回回来了,而是万变不离 其宗。 我想真正的文学鉴赏是没有技巧可言的,因为它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是 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它是因人因时而异的,所谓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我们高考诗歌鉴赏主观题的出现,更多的 是让学生的着眼点落在一个功利的结果上,而往往忽视要获取这个功利结果所 必须的非功利过程。当师生都更关注诗歌鉴赏题得分这一功利结果

7、时,所谓技 巧啊,解题步骤啊,就不由得不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所有这些东西的前提是 你对于古诗文有一定的兴趣,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有一点审美感悟。所以急功 近利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 诗歌用它或朴素或华丽或直白或深沉的语言传达出无穷的意蕴,这种凝练 的语言艺术是让我们现代人无比佩服的,然而我们学生在读诗时,往往因为那 道古今时代的鸿沟而望洋兴叹,望而止步。其实他们可能忽略了一点,虽然世 殊事异,但有些景有些情是永远不变的,比如日月山川花草鸟树,比如离别乡 思失意忧愁。古典诗词在主题情感方面并没有多少高深莫测,而只是在文字的 组织、文字的运用、表达的方式上独具特色,独具匠心,因而也独具魅力,经 久

8、不衰。所以我告诉学生读一首古诗时,不防把它当一篇短小精辟的现代文, 而一篇文章无非是用了某种技巧表达某一主题传达某种情感,诗歌也不外乎此。 当然这里的技巧主题情感可能并不是单一的,但是学生在考试的有限时间内只 能顺着这样一个明确的思路去思考而不能摇摆不定,就象哲学上所说的抓主要 矛盾。读完一首诗,不必急于去看题目,而是需要思考这样三个问题,主要矛 盾抓住了,大方向把握了,答题一般不会答偏。比如以下这道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赏析第四句。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样一个没有细分的大问题让很多学生觉得不知从何写起,大概在课堂上思考

9、 了十几分钟后我让一学生口头作答,该生这样答:这句诗写出了春天邻居家桃 树开花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对邻家的向往。我不置可否,而是 另外提问:先撇开这道题目,就看诗歌本身,这首诗是大致写什么内容的?学 生抓住题目回答:听吹笙。我又说:既然是一首写听音乐的诗,那么它的主题 肯定表现音乐的某种特点的,那么所表现的情感肯定是听音乐的感受,那么即 使诗写到其他事物,它都应该是为了表现这个主题这种情感服务的。接着我又 叫了另一位的同学回答,该生答道:这一句写作者怀疑邻家有桃树开出千万朵 桃花,是诗人听了音乐后的想象,通过桃花开得多又热闹,从侧面烘托出音乐 的热烈、欢快。又有一个学生补充答道:桃

10、花盛开是从视觉上看的,而音乐属 于听觉,以视觉所看到的事物写听觉感受,运用了通感的修辞,非常巧妙。 这 两位学生都把握得很好。一首诗必然有一个主干中心,其它的一切枝枝叶 叶必然是围绕主干展开。所谓技巧实际上就是枝叶的“生长方式” ,如何为衬托 主干而长得更美,更合理。于是就有了比喻、拟人、通感、烘托、用典、象征 等等。 诸如此类的题目有很多,有些学生往往不顾全局,一看到题目就盲目作答, 如果大方向把握错了,任教师平日里讲再多的技巧再多的步骤也是枉然。所以 把握“一个主题,一种技巧,一份情感”这三个“一” ,就是把握全局,把握全 局,就能高屋建瓴,以不变应万变。 从近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来看,问题是细化了,然而也更注重了宏观测试, 也就是对于诗的整体把握。一首诗是一个整体,学生在鉴赏时不可能一个一个 考点割裂来鉴赏,比如说鉴赏语言可能连带着鉴赏表达技巧,鉴赏情感肯定是 从语言技巧入手,所以这就更说明了宏观把握的重要性。 至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那绝非是高三复习一轮或两轮就能轻易做到的, 那是随着人生阅历阅读层次思维水平循序渐进的。我想作为高三的语文老师, 就是要认清学生实际,让学生把已有的思维水平、鉴赏能力尽可能发挥到极致, 然后在高考中自如挥洒,笑傲考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