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李清照词的特色

qt****6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1.50KB
约6页
文档ID:43898379
李清照词的特色_第1页
1/6

易安体”特色格调:前期词多空灵飞动,后期则凄婉悲怆1、善于塑造鲜明的自我形象A.女性意识:前代很多词大都是代言体,所谓“男子作闺音“(田同知《两圃词说》)有时不免流于浮薄肤浅,有时故为宛曲,流于忸怩作态李清照以女性身份写女性的生活和情感,以婉曲细腻的笔墨自抒情思,塑造了性格鲜明而有发展变化,形象生动而又丰富的抒情主人公,充满纯净而高雅的女性意识,这对词甚至整个文学的发展贡献是相当大的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无忧无虑、活泼开朗的少女形象;《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妩媚婀娜的外表神态,含羞多情矜持的少女内心世界表露无遗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减字木兰花》)是少妇的幸福美满,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是思妇的绵绵相思,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是嫠妇的凄凉愁苦李清照确实是在以高超的艺术方法,用词写自传李清照有一部分词表现的是伉俪情、夫妻情,是纯洁高尚的爱情,这种感情是人类最深挚最纯洁的感情前代所谓爱情词,大多是文人士大夫与歌妓舞女之间的艳情,又多有轻佻浮靡的描写,如“似恁偎香倚暖,抱著日高犹睡。

”《柳永[慢卷绸(双调)]》之类缺乏审美提炼和艺术概括,露骨而格调不高的作品李清照则对自己的感情进行理性的提炼与净化,以自己特有的敏感纤细,表达了对爱情的独特而深刻的审美体验这种爱情已经浪漫化和理想化了是“眼波才动被人猜《浣溪沙》”,是“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剪梅》”,也是“多少事,欲说还休《凤凰台上忆吹箫》”,格外纯洁,格外美好,艺术感染力也格外强烈特别是《一剪梅》,可谓文雅之经典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起句七字,清梁绍壬评为“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两般秋雨庵随笔》)而“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句,既是文雅的对偶,又浅白易懂全词写少妇在丈夫离家后的相思,十分熨贴细腻,坦率真挚语言晓畅清秀,“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清·彭孙遹《金粟词话》)词中表现的爱情是纯洁的,心心相印的胡品清说:“她藉爱歌颂自己,而不是歌颂她爱的对象不是把爱作为绝对的抽象,而是感官的或美学的情感的表现”(《论李清照的词》)这也是易安体与其他宋词名家之作最大差异所在。

而后期词中则通过自身的不幸,折射出整个时代的苦难,民族的悲哀和社会的动荡,比普泛的表现 “黍离之悲”更真挚,更具体,更深切南宋刘辰翁看到《永遇乐》“为之涕下,一连三年,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B.另外倜傥有丈夫气 “易安体”不同于一般婉约词的地方,是温婉中透出刚健、洒脱如《渔家傲》词人通过神奇瑰丽的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太空,不顾“路长”“日暮”,在九万里风的推动下,泠然作海外行反应了李清照不满现状,要求打破沉闷狭小生活空间的愿望梁启超就说“此绝似苏、辛派”(《艺蘅馆词选》乙卷)又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她热爱大自然,沉醉其中,茫然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以至于惊起一滩鸥鹭,画面由静转动,于是词人又陶醉在新的美景之中全词把景、物、人、情融会为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现了词人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令人神思飞扬2、艺术手法多样化比喻:“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拟人如“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描绘经过一夜风雨,叶茂花少的情况 “宠柳娇花寒食近”《念奴娇》活脱脱现出了花柳得意与得宠的婀娜艳丽,这些都或烘托了词人幽怨的情怀。

其余如“醉里插花花莫笑”(《蝶恋花》);“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添字采桑子》);“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渔家傲》);“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摊破浣溪沙》),无不准确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给人以自然含蓄,入木三分之感比兴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剪梅》)落花象征生命凋谢,流水象征岁月流逝,本身又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起兴,表达青春年华的可贵,而两地相思之情更加浓烈善于移情于物:李清照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梧桐芭蕉的凄凉(《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海棠梨花的愁苦(《如梦令》却道海棠依旧《浣溪沙》梨花欲谢恐难禁),菊花木犀的高洁(《醉花阴》人比黄花瘦《摊破浣溪沙》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梅花的孤苦坚贞(《玉楼春》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另外,白描、铺叙也都很成功早期两首《如梦令》全是白描,晚年的《声声慢》《永遇乐》用铺叙写景抒情李清照的铺叙已发展了柳永的手段,而创辟为易安体所特有的铺叙法,铺写的是色调统一的意象这种铺叙非常注意主观与客观,情与景,哀与乐,虚与实的相互配合和辨证关系,协调音律,珠联璧合。

如长调《永遇乐》(落日熔金),《诗经》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乐景反衬哀情,《永遇乐》就继承运用了这一手法上阕每写两句客观乐景,就紧跟一句内心独白下阕更用六句津津乐道于“中州盛日”元宵节的欢乐,再用六句写眼下仪容与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最后结以“听人笑语”一句李清照尽力铺叙了眼前宜人的天时春景,昔日欢乐的元宵佳节,济楚的装饰穿着,反衬目下自己凄凉境况和心灰意懒,从而产生了更强烈的悲剧效果又如《声声慢》,全篇主要以景物出之,感情时时在意象中冒出,写晚风点以“怎敌”,写过雁唤起“伤心”,写黄花问道“有谁堪摘”,写独自守窗愁叹“怎生得黑”所铺叙的景物氛围与词中所抒发的孤寂、凄冷、愁闷的感情,在色调上是和谐统一的而且写凄凉的现在,又暗写美好的从前,虚实相生,表达了特有的情绪这首词紧紧抓住了内在感情发展的连续性上,这样的铺叙,既有丰富的形象,又把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3、语言清新自然,音调优美 “易安体”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用浅俗语,明白如话而清新工巧她不追求辞藻华美,也不刻意熔铸前人诗句,而是大量使用从口语中加工提炼的、明白省净而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使词作自然清丽,极富情味。

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而且能“化俗为雅”如《一剪梅》起句七字“红藕香残玉簟秋”,清梁绍壬评为“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 ”(《两般秋雨庵随笔》)“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能够把浅俗的文字,组成极清新鲜丽的词句,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李清照有时也用典但她的用典如“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引杜少陵语),是“用其事而隐其语”(《诗人玉屑》),既负载典故的深厚意蕴,又浑然天成,毫无生搬硬套之感李清照博闻强记,尝与丈夫赵明诚猜书品茗,“中即举杯大笑”(《金石录后序》)所以故实本来就非故意用之,而是才学在词作中自然流露如《一剪梅》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化自李后主《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却恰如胸臆中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源于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却明白家常,流畅自然《醉花阴》词中上句“东篱把酒黄昏后”用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之典,下句“有暗香盈袖”用的《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中“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之典,不仅写了黄昏赏菊之实景,还委婉表达了思念远人的深情。

李清照用典,确实做到了“用事不使人觉”(《诗人玉屑》)事如己出,天然浑厚,即使不作为典故看,也不会引起误会,而是构成极有感染力的艺术境界,同时又的确承载着典故的深厚意蕴如《渔家傲》“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日暮”脱胎于《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嗟”是《蜀道难》“侧身西望长咨嗟”的“嗟”,“惊人句”本自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但用“谩有”将诗意透过一层,“九万里风鹏”借取《庄子、逍遥游》中的形象,以喻腾飞之志一首十句话的词,却连用了李贺、李白、杜甫、屈原、庄子数典,都是我国古典浪漫主义的大家,情辞并茂,贴切自然,艺术魅力非常强烈李清照词中的故实,多潜隐在词中,无痕无迹,从字面上看,似乎不喜用典,所以很多李清照研究者说她的创作否定了自己尚故实的主张,其实这是对词作查之不深产生的误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