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简答与论述题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863215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简答与论述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简答与论述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简答与论述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简答与论述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简答与论述题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简答与论述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简答与论述题(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简答与论述题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简答与论述题1、简述二战后国际分工出现的新特点 (2) 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 参加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日趋加强 2、简述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2)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资本流动,特别是战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成为国际分工向广度、深度、多层次发展的重要力量 上层建筑可

2、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3、为什么说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广义和深度。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产品内容。 ?4、试述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2) 斯密在提出他的“绝对成本学说”也称“地域分工说”的国际分工理论之前,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是: 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 接着斯密将运用于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

3、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斯密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有利的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5、试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2)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斯密的观点,国际分工应按地域、自然条件及绝对的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

4、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均有利。 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加合理,可增加产品总量,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6、试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作一评价 (2) 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的作用。它促进了当时英国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废除了“谷物法” 。 这个理论的出发点是认为世界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是一个各国间、各经济集

5、团间利益和谐一致的世界。认为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是自然的永恒的现象。 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李嘉图提出了九个假定作为其论述的前提条件。 比较成本理论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成本、自然条件等因素对国际分工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和根本的因素。 比较成本理论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作出了“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相对价值的规则不能支配两个或更多国家间互相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的结论。 7、简述古典学派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与赫俄原理的主要区别(2)古典学派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费的劳动时间决定。

6、而以俄林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运用在互相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的理论代替了古典学派的单一生产要素的理论 古典学派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各个国家在生产各种商品时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且各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都是固定不变的。俄林则在他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中,假定各个国家在生产商品时所使用的生产技术是一样的,即生产函数相同,因而排除了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是把各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以及在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的强度的差异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8、简述要素禀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 (2) 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 区域贸

7、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 商品贸易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9、试对赫-俄学说作一评价(2)在各国参加国际分工、专业化生产的依据上,H-O 学说比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从体系上更为完整、全面。 正确地指出了生产要素拥有状况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在各国对外贸易竞争中,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结合所起的重要作用。 H-O 学说完全违背了劳动价值论。 忽视了科学技术的作用。 该理论只能用来解释要素禀赋不同国家间的分工与贸易行为。 该理论抹煞了国际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国际

8、贸易可以使各国收入均等化,把富国与穷国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性,归结为国际贸易问题,归结为世界市场的机制问题。 10简述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的相同、不同及联系之处。 (3) 国际价值与国别价值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国际价值与国别价值在量上是不同的。国别价值是由该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由世界劳动力的平均单位决定的,这个平均的劳动单位就是在世界经济的一般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时所需要的特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另外二者在表现形式上也是不同的,商品的国别价值是以该国货币表示的。而在世界市场上商品的国际价值形态是以世界货币表示的。 二者的联系之处:商品的国际

9、价值是在国别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 11、简述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各种因素(3)国际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国际价值量随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世界各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而变动的。而各国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改变而改变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反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大。因而,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创造的价值成反比。国际价值量与劳动强度。劳动强度是指劳动的紧张程度,也就是指同一时间内劳动力消耗的程度。劳动强度与价值量成正比例变化。 国际价值量与贸易参加国的贸易量。A

10、、如果绝大多数国际贸易商品是在大致相同的正常的国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生产出来的,则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该商品各个国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商品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基本上是一致的。 B、假定投到国际市场上的该商品的总量仍旧不变,然而在较差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大大多于在最好和中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国际价值就由较差条件下生产而出口的大量商品来调节。 C、假定在高于中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出口量,大大超过在中等条件和较差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出口量,国际价值就由在最好条件下生产的那部分商品来调节。 12、简述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 (3) 穆勒认为:在由比较成本所决定的国际交换比价界限内,两国间具体

11、的商品交换比率是由两国对彼此商品的相互需求决定的,交换比价或贸易条件是否有利应是贸易双方彼此对另一国出口商品需求程度的强弱而定,只有在相互需求均衡,一国输出商品数量恰好等于另一国输入商品数量时所形成的交换比价才体现商品的国际价值。若一个国家以它的产品和另一个国家对它的产品需求数量及需求增加的程度比较,外国对其商品的需求越是超过它对外国商品的需求,贸易条件就对它越有利,贸易条件越是接近外国、国内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价,也就是说它的一定数量的商品就可以换回更多的外国商品。 13、影响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因素。 (4) 政策主体:指政策行为者,即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一般来说是指各国政府。 政策客体或政策

12、对象:就是贸易政策规范、指导、调整的贸易活动和从事贸易活动的企业、机构和个人。 政策目标:贸易政策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贸易政策的内容首先是在一定政策目标的指导下确定的,政策目标是政策内容制定的依据。 政策内容:即贸易政策所涵盖的方面和内容。 政策手段:即为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实施政策内容所采用的对外贸易管理措施,如关税、非关税等。 14、简述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异同。 (4)共同点: 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黄金白银越多,其财富的拥有量就越大,因而也就越富有。贸易可以不断增加一国货币量,从而增加国家财富。 区别点: 早期重商主义认为货币-金银是唯一的财富,任何商品输入都会使货币流

13、出,减少本国货币拥有量,从而减少本国财富。因而一国应尽可能多输出少输入,最好不输入。同时为保留货币,该理论主张禁止货币出口。 晚期重商主义认为增加财富的手段是发展对外贸易,但卖给外国人的商品总值应大于购买他们的商品总值,把货币与商品联系起来,指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主张扩大出口,减少外国制品的进口,主张发展加工业和转口贸易。 15、简述对重商主义理论与政策的客观评价。 (4)它们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 它们把货币当作财富象征,把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视为财富的源泉。 它们只是简单地描述社会的表面现象,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探索只局限于

14、流通领域,而未深入到生产领域,因而其经济理论是幼稚的、不科学的。 16、试对李斯特保护幼稚产业理论学说作一评价。 (4)积极意义:保护幼稚产业理论把经济发展看作一个规律性的历史过程来研究,强调国际贸易中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强调各国应根据各自国家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对外贸易政策。认为国家生产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而建立高度发达的工业又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因而有必要对国内处于发展中的、有前途的,但遭遇到国外有力竞争的产业部门采取适当的保护。强调保护的过渡性和有选择性,强调贸易保护是达到发展工业、发展生产力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认为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将逐步降低保护,最终走向

15、自由贸易。对美、德当时经济政策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缺陷:对生产力的理解比较含糊,对影响生产力的因素分析也很混乱。以经济部门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歪曲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过程。保护对象的选择缺乏客观具体的标准。17、简述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自由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 (4)自由贸易可以形成互相有利的国际分工。扩大国民的实际收入。自由贸易可以阻止垄断,加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18、简述二战后贸易自由化的表现形式。 (4)大幅度削减关税A、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员国范围内大幅度地降低关税。B、欧共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实行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关税,对外通过谈判,达

16、成关税减让协议,导致关税大幅度下降。C、通过普遍优惠制的实施,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进口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关税优惠。降价或撤销非关税壁垒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些国家程度不同地放宽了进口数量限制,扩大了进口自由化;放宽或取消了外汇管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促进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19、简述二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主要特点。 (4)美国成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推行者。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贸易国家。各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战后贸易自由化建立了物质基础。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而带有浓重的政府干预色彩。各种区域性贸易集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都是以贸易自由化为宗旨。战后贸易自由化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之间贸易自由化超过它们对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贸易集团内部的自由化超过集团对外的贸易自由化。不同商品贸易自由化程度也不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