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768326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是德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是指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所必需的,对未成年人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由社会、学校的人力、物力等构成的综合性德育要素。它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条件,是取得德育实效、完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及其管理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必须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充分挖掘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因

2、素,并通过各种方式使这些因素各自发挥最大效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整合是综合运用各种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充分发挥综合运用的手段,使各种资源通过综合运用发挥最大效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资源整合的基础,在资源开发利用基础上建立的资源整合更能使资源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一、校内资源(一)、教师1、教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校内人力资源。教师不仅是未成年人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未成年人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和他们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直接影响未成

3、年人的健康成长。教师在与未成年人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向未成年人传递着他的知识,展示着获取信息的快捷方法,同时也在培养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教师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人格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巨大价值。教师人格是一种职业人格,它包括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追求等。教师人格力量的本质是一种人的内在素质的外在流露,它所体现的是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意义等终极性的追求,教师应在丰厚的知识底蕴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理念,通过言传和身教两种渠道把人格的力量传递给未成年人。马克思曾说:“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

4、自己的。 ”教师在帮助未成年人认识周围世界时,他自己也作为周围世界的极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未成年人的智慧和心灵面前。未成年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同时也在认识教师。教师的思想言行、感情意志、道德品质和威信影响力都以其真实内在的自我面貌呈现给未成年人。教师不是教学机器,而应当是有血有肉、具有个性特点的道德主体,对未成年人产生着无形的、潜在的,因而也是持久的、深刻的德育影响。教师的高尚的师德、超人的才情、高深广博的学识、厚实的修养、高远的志向、宽阔的胸怀、勤奋好学的精神、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激发着未成年人对理想的追求,使其外部行为和内在动机相互结合,形成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这种人格影响力是一种

5、巨大的教育力量,它比言语教育具有更强的心灵渗透力,因而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影响也更持久,更深远。教师的能力、经验、观念、素质等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也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内在资源只有整体配合,才能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发挥最大作用。2、开发利用教师资源重视教师人格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当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高尚的品行、平实的作风影响和教育学生。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人格的榜样示范作用,使这种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关键在于交往。通过交往可以使教师内在的人格魅力转化为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教育过程的实质就在于促进和实现人的社会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形成社会观念

6、、选择人生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掌握必要的交往规范,运用一定的交往媒体,改进交往方式,提高交往能力,使其内在的人格力量得以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在和谐的交往环境中逐步形成健康、完整、崇高的人格品质。人格的魅力关键在于爱,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爱。在交往中,教师情感投入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学生的情感投入又成为促进教师情感投入的催化剂。师生以各自的情感为直接交往的媒介和手段,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并相互进人各自的内心世界,产生情感的共鸣,实现理性的升华。因此,教师在交往中要克服居高临下、以势压人的不良倾向;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关心

7、学生、爱护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俗话说:“爱人者,人爱之;敬人者,人敬之。 ”教师只有以真挚、真诚、温暖、友爱的情怀去启迪未成年人的心扉,才容易与未成年人沟通感情,才能达到思想认识上的一致,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2)、重视教师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要帮助教师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知识结构是教师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保障。要帮助教师建立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在横向,要帮助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在纵向,要帮助教师具备在教育科学和其所教的学科方面应具有精深的知识。具体来讲,比如让教师养成读书自学的习惯、作读书卡片和摘记、开

8、展学术研究等。只有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广博与精深相结合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教育未成年人工作的需要。其次,要注意调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就是教师积极主动性的发挥。知识建立、分享、应用和创造过程都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既是知识传播的主体,又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学校要从政策、物质等方面给予教师帮助。(二)、课程教学资源国际上,道德教育一般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许多国家往往有许多德育计划、德育大纲和德育方案,但是并没有专门的德育学科存在,道德教育通常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进行,即在其他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潜在影响。在中国和许多东方国家道德教育都有专门学科(中国称为思想

9、品德课)、进行直接的道德教学。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T.Lickona)、认为,各科教学对德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所以,不利用各科教学(如人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进行道德教育是一个重大损失。 “道德教育如果不关心隐蔽课程,期望得到满意效果是不可能的”。在这两种方式中,就存在不同的德育资源问题,显性德育课程中德育资源的价值已为人们所接受,但是长期以来隐性德育资源问题却存在被忽视的问题。实际上隐性德育课程中也存在着大量可以利用的德育资源。隐性德育课程具有真正的“诱导”特性。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来说,较之显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作用方式是间接和潜在的

10、,可以避免显性德育课程可能导致的逆反心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正确处理好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及其资源问题。1、思想

11、品德课程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主渠道在中国,思想品德课是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专门学科,是显性课程。开设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这就要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通过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促进其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要达到上述目标,学生必须进行德育课程的学习。 中庸把“明明德于天下”作为教育的目标,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格物致知开始,也就是从求知开始。孔子也提倡寓德育于知识教学,认为应当在增进人的知识过程中完善人的道德品质,道德的培养和知识的传

12、授是在同一过程中进行的。寓道德教育于知识传授,在求知中求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进行德育课程的学习是极其必要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鉴定道德意志,指导道德行为,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它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的资源,是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第一,发挥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道德主体在内外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在道德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理解和评价,它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前导,也是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的认识基础。学生的道德认识愈深,其对自身道德需要的认识就越深刻,为满足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向善

13、从而行善的道德情感就愈强烈。这种情感是学生道德行为的心理推动力,构成道德行为的动机,也是实现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基础。由此可见,道德认识为学生提供了未来行为的认知图式。在学校中,可以通过板报、集会报告和课堂讲授等形式进行灌输,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前提下,以理服人,使学生心悦诚服,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启发他们的自觉性。第二,发挥主渠道作用,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们用自己所认识和掌握的道德规范去衡量别人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时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类道德心理中最深沉最活跃的内容,是一切道德活动得以进行和合目的发展的主体保证,同时又是人们完善自我的一个方面。道德情感按其内容可分为阶级情感

14、、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荣誉感、友谊感、自尊感、羞耻感等。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道德素养的获得与提升,主要不是一个认知过程而是一个情感体验和感化修养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说思想品德教学只能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道德认识在学生头脑中只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着而不是以能影响学生的行为即成为学生品性的一部分的观念存在,因此,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时刻产生的各种思想的、情感的问题,并不能及时地进行感悟、累积、转化、提高。而真正推动学生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是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关键环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

15、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要将情感体验贯穿于道德教育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课堂上教师必须选好激情点。只有选准激情点,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所以教师主导作用也要导在道德情感的感化过程之中。第三,发挥主渠道作用,强化学生道德意志的形成。道德意志是人们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能够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按照一定道德要求行事,追求社会理想价值目标实现的坚持精神,是道德行为得以坚持和毅力上形成道德品质的过程。道德意志内化在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中,使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时能凭借内心信念,用一种向上的、求善的、严肃负责的态度进行道德行为的选择,它作为一种由价值观驱动的主动的选择能力,比道德

16、规范的约束更具积极意义。目前我国未成年人道德意志力相对较为脆弱,突出表现为是非不分,坚持真理的恒心和毅力不足,遇难而退,在挫折和失败的打击下往往意志极易消沉,难以抵御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朽现象的侵袭,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犯罪年龄呈现出低龄化,因此,迫切需要砥砺未成年人的道德意志。这就需要思想品德课教师进行耐心的指导,使学生在心里产生驱动力,认识到做好任何事情都是不易的,使学生在心底萌生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坚强意志,同时也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做事时能以坚强的意志进行实践。第四,发挥主渠道作用,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价值而采取的对他人或外界的反应。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客观标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都要在道德行为中体现和检验。道德行为能够推动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同时,道德行为也能促进个体道德品质的完成和自我完善,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单靠行为方式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课堂外能够真正把道德认知转化为持久的行为习惯。因此,如何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是思想品德教育中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