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存在问题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3743745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习存在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预习存在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预习存在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预习存在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习存在问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象一:很多的数学老师有一句口头禅,回家“预习” “预习”明天的学习内容,为什么要 预习?怎么预习?甚至该预习什么学生都不知道。有的学生“预习”也就是看看书,做做 课后练习而已。有的学生索性不预习,反正老师不检查,也检查不了。现象二:很多数学老师不布置关于预习的作业。有的怕学生自己学不好。有的怕学生“预 习”了会对知识失去新鲜感。比如很多教学的引入,都是利用新知识的新奇感来抓住学生 的注意力。有的学生看过书觉得自己已经懂了,得意洋洋地把问题的答案在别的同学还没 有探究之前宣布出来。事实上,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实际上都是在假设学生不知道新课内 容的基础上展开的。而新课程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要让学生自

2、己探索。所以有的老师认为, 课前预习使课堂上不能体现学生探究的价值,预习变得毫无必要。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学生接触预习少,不仅不懂预习方法,更没有主动预习的兴趣 和习惯。这样对他们是很不利的。其实这和我们教师的错误观念,以及对学生预习方法指 导的不当有莫大的关系,在常规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不主张让学生预习,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教材中例题的 结果,上课学生都知道了答案,丧失了新鲜感,不好开展教学,也因此很多数学教师不让 学生预习。由此对于小学数学是否需要学生提前预习,很多教师很矛盾。现行教材跟以前的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较注重创设生 动有趣、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

3、倡导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 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 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现行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 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我个人认为概念课、计算课(包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 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的应用、整理和复习课,这些学生可以预习。当然并不是所有内容 都适合学生课前预习,像“商不变的规律” 、 “分数的基本性质” 、 “三角形的内角和”和 “发现规律”之类就不适合学生预习。因为这类知识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 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什么

4、比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更快乐呢!我个人认为:首先,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而如何学会学习知识才至关重要。所以我们的教学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让 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机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生如果养成 了预习的习惯,好地预习方式,对他的后续学习会是很有帮助的。 而课前预习正好是学生自我学习知识,练习如何学习知识的过程,是自学和终 身学习的起始阶段。2.课前预习对于学生了解教材的重难点、特别是难点也是很有帮助的,有助 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对于自己困惑的部分更能集中注意力的思考和探索,对于接受新 知识有充分的准备。通过学生课前预

5、习的反馈,老师更能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 有助于老师进行因材施教。而且能进一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等课前工作,改变了传统教 学中老师依靠教参和主观预定进行备课和授课的教学模式,做到目标明确:学生完全懂的 坚决不讲,学生基本懂的稍加点拨,学生基本不懂的重点突破。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 学效率。3.我们可以调整教学方法,使预习和教学不冲突。比如,教学时不局限于教 材的例题进行教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因为预习了,能做出新的题 目,还能有成就感。另外,在设计备课时将学生的预习也考虑进去,设计出适应这种情况 的教学方案来,而不是照搬教案书上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也进行

6、了课前预习,但是教学效果并不好,甚至效 果还不如不预习。主要是因为没有进行预习的指导,学生预习没有方法,使预习流于形式。形成乐预习、能预习、勤预习的学习习惯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会使人终身 受益。而小学阶段正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如果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于自学能力 的提高、实现终身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不容易的,需要 外力的督促,特别是小学生不像中学生,刚刚接触预习,预习的方法没有完全掌握,兴趣 也没完全形成。于是我们可以一方面通过设计预习问题等方法教给学生怎么预习,使学生慢 慢掌握方法,形成兴趣。同时也要每天布置预习作业,强制完成。当然,首先,作业要精 心设计,步

7、骤明确,使学生能有法可依,比较容易的完成,这样,学生在做作业时,就能 不知不觉中掌握预习的方法。其次,检查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谈谈预习的收获,使学生能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最后要多激励学生,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 乐于预习。形成预习的方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预习。我认为概念课、计算课、周长、面积、体积公式、整理和复习课,这些学生 可以比较容易的预习,也比较适合预习的内容,可以重点预习。探索、发现之类的不适合 学生预习的内容,因为这类知识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 意识的培养,我们只要求学生稍微预习也就可以了,重点在新课大家一起谈究。我们经常陶醉在预习给

8、课堂教学所带来的“顺利”与“高效”之中。是的,由于预习,学 生对教材的理解更深入、透彻了,所学内容更巩固、扎实了,听课时注意力更集中了,教 师教学时能够有的放矢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大为提高了。这的确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 然而,预习所带来的表面现象上的“顺利”与“高效”往往遮掩了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而且,愈是人为地使预习向着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愈是加重了这种负面影响。遗憾 的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视而不见。由于预习,由于对预习的过分的重视,由于 对预习的要求越来越明确、指导越来越细致,那么伴随而来的是些什么呢?第一,本来要 在课堂里做的事情放在课外了,实质上等于是延长了课堂教学时间

9、;第二,使学生几乎把 全部学习时间囿于教材的狭小的范围内,他们无暇也不愿将视野扩大到教材以外的空间;第三,预习常常成为学生根据老师的布置完成一些指定的学习任务,这种要求上的“一刀 切”使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预习;第四,不管什么学习内容总让学生预习一番, 有时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失去了兴趣,总也兴奋不起来;第五,学生预习时对问题的认 识和理解等,总要接受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裁决” ,致使学生愈是掌握预习方法、形成预习 习惯则愈是努力地使预习的结果接近课堂上老师将要提供的结论;第六,由于预习和教学 质量(主要是考试分数)的正相关,使一些教师把抓学生预习作为与其他学科教师抢占学 生课余时间的手段,造成了教师间合作的困难和学生的无所适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