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的教学策略

上传人:精****档 文档编号:43610124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课的教学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选修课的教学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选修课的教学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选修课的教学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选修课的教学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选修课的教学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课的教学策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也谈选修课的教学策略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 褚树荣单从教学的层面来考察,我以为新课程实施的“瓶颈”有两个:一个是课程评价问题: 学生综合素质如何测评?新课程高考如何进行?这些评价问题直接制约着新课程的教学。 但有些问题是一线教师无法左右的:如新课程高考方案如何?新课程高考试卷怎样?我们 只有执行和适应。另一个“瓶颈”就是选修课的开设。且不说学生能不能自主地选课,教 学班能不能走起来,单是教师如何教学选修课,就大多数教师来说,就是一个没有先例的 新课题。 选修课教学难。难在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积累有欠缺。如不懂论语的人教 论语选读 ,没读过外国小说的人教外国小说欣赏 ,没有完整看过红楼梦全 书的人

2、教红楼梦选读等等。难在没有选修课教学经历的人教选修课。课型的陌生 使很多教师在选修课教师时 “以不变应万变”:一篇一篇又一篇,篇篇教成必修课。难在 对选修课程和相应教材的价值追求和总体特点缺乏认知。选修课程的价值是实现差异性教 育,各种教材的编法最能体现该领域知识的本质和规律,但在实际教学时我们有意无意地 进行“一刀切” 。难在教学时间和内容、教学深度和教学进度的矛盾无法调和。习惯于一学 期教学一本书,现在要教两本书,有些甚至选修 1A、1B 一起上,一学期要备四种不同教 材的课! 泊来品式的课程总体方案已成定局,出于各家出版社而知识体系不统一的教材也已选 定,一线教师也只能“知难而进”了。课

3、程专家有言:课程改革最后决胜在课堂。教师要 在选修课堂里求生存促发展,就必须要探索选修课的教学策略。下面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 法。 立足学生,实现选修课程的价值立足学生,实现选修课程的价值语文选修课程的课程价值我以为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选修课程的结构追求课程内容的 均衡性。五个系列中系列 1(诗歌与散文) 、系列 2(小说与戏剧)属于文学范畴;系列 3(新闻与传记)属于文章范畴;系列 4(语言文字应用)属于文字范畴;系列 5(文化论 著研读)属于文化范畴。这样的结构,为学生在语文课程各个层面上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保 证。选修课程的目标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该说必修课设计体现基础性和划一性,选 修课的目

4、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选修课程 的内容照顾到学生不同的兴趣和多样化的需求。它是对必修课的拓展提高,有的侧重于实 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无论是选修课程的内容、结构还 是目标,都是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选择和发展。选修课的教学一定要体现这种课程 价值的追求。这样的话,“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 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定。要防止单纯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 容。”(见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譬如论语选读属于“论著研读”系列里的一个模块。“论著研读”的课程目标是 “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论著

5、、调查和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 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见 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但学生对于论语相当陌生,有关积累相当贫弱,那么 论语选读的教学就必须要考虑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定位:论语选读应该是“定 篇”的教学。二是目标:读懂文章、积累知识;传承文化,提升思想。读懂文章、背诵名 句是首要任务,如浙江省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就这样规定。三是教学重点:疏通文 字、背诵名句名段。比较准确地把握主题内涵。经典重读,阐发经典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再如外国小说欣赏 ,课程标准关于小说的教学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提 高文学修养。

6、二是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三是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 鉴赏水平。四是尝试创作小说,把创作和鉴赏结合起来。 外国小说欣赏的篇小说都 是近现代外国小说公认的经典。是各个阶段各种流派小说的代表,代表着一个时期所能达 到的艺术和思想的高度,因此要从提高文学修养的目标出发设计教学。如果论语选读 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那么, 外国小说欣赏是了解西方特别是近现代的思想和文化。所 选的 16 篇小说,都是“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 ,因此教学时要培育学生包容的文化心态。 外国小说欣赏有着新的语文知识。如西方现代小说的基本文体特征、小说史的大致轮 廓、创作方法和大致流派等等。当然,对这些知识不是系统的学

7、习,而是大概的初步的了 解。这对于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很有帮助。但是,根据学 生的实际,尝试创作小说,把创作和鉴赏结合起来,这样的目标显然过高了一些,教学时 可以也应该降低要求。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程价值体现在“增加积累” “学习鉴赏” “尝试探究” “提高涵养”方面。该模块共有散文、诗歌各三章,每章有 6 篇首以上的诗文, 在初高中必修课的基础上,这是一次扩展阅读积累。必修课的阅读,也涉及鉴赏,但毕竟 不是主要任务,该模块鉴赏是主要任务,但鉴赏是主体性很强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也要有 一定的古代诗文鉴赏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古代诗歌散文蕴含的多元性和含蓄性,使探究成 为

8、必需的欣赏活动,而阅读又带有极强的个体性,欣赏的乐趣就在其中。随着阅读鉴赏的 深入,对于古代文学的浸润也逐渐加深,而诗歌散文又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学生也能够提 高文化修养。 依纲据本,尊重选修教材的特点依纲据本,尊重选修教材的特点 课程标准制约选修课程的开设,选修课程的性质决定这种教材的编法,而选修教材的 特点又影响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又关系到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标准课程性质 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法选择,是一种因果关系。目标确定和教法选策都属于教学策略, 跟教材特点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五种选修系列的教材,本身的特点各不相同,有的重 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如语文文字应用

9、;有的重在发挥 想像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如文学欣赏类的教材;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 性和严谨,如“文化论著”研读类的教材。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教材特点相适 应的教学方法。 以外国小说欣赏为例,我在教学的一点想法(见中学文教学08 第期)对教材的特点作了粗浅的概括:吸收小说研究领域已被广泛认同的新成果。它以 小说的基本元素来组织教材单元。选文的深度,决定了师生阅读这些小说有一定的难度。单元内部的体例安排照顾到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的实际。每个单元分为四个板块:阅读、 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单元内部板块有着“纲举目张”式的逻辑关系。话题、课文、 思考和实践这三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10、一纲两目”:一纲“话题”规定了阅读的主题, 两目课文提供了阅读的例文、 “思考和实践”明确了阅读的任务。教学外国小说欣赏 就必须要照顾到这个特点。以宁波市高中新课程“聚焦选修课堂”课例研讨活动中的半 张纸的教学为例,教材的特点制导着教学的进程。这种制导关系可以用四句话概括: 话题为主线。即落实“话题”既是教学目标,又是主要教学内容,又影响着教学设计。 半 张纸编在“结构”话题单元里,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课文的教学,学生认识小说结构的相 关知识,学习从小说结构角度欣赏小说艺术。课文为范例。用“吃肉取核”作譬, “吃肉” 是理解课文, “取核”是欣赏小说结构艺术。老师的“吃肉”过程是:通过齐读和轮流读

11、的 形式,熟悉课文讨论提取展示小说情节的关键词漂流瓶式的想象和还原主人公的两年 生活。 “取核”的过程是:从文中找出两三句可以概括情节的中心句从中心句中概括小说的结构框架,即“半张纸” “一段人生事迹”/“两分钟”人生中的两年” 尝 试用一个词语概括结构的特点(学生用“浓缩” “概括” “意识流”等)思考要渗透。因 为外国小说欣赏的“思考与实践”是“本教科书最有特色也最为紧要的部分,可以帮 助学生走出习惯的阅读陈见,发现另样的进入作品的方式。 ” (教科书“前言” )该话题后面, 有思考题:“半张纸所记述的故事持续了多长时间?这种安排有什么意义?”这个问 题应该是教学重点内容,但教学又不能成为

12、解决课文思考题的过程,于是,该问题要渗透 到教学的主要环节中:作者是怎样实现浓缩(概括)的?这样的浓缩有什么好处呢?通 过讨论,学生体会种种“好处”:这样的结构给小说留下足够想象的空间(内容更有张力) , 这样的结构使小说情节成为人生过程的隐喻(人生就是酸甜苦辣的过程) ,这样的结构使主 题更为集中、本质(人生的幸福就是让人公尝到生活的全部赐予) ,等等。我以为这样的教 学,就是在引导学生欣赏结构艺术。实践靠训练。有些课文后面有实践训练题,它们实 际上是欣赏小说的另一种方式,所以教学时也不能忽视。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能不能对 小说的结构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能不能初步评价结构的妙处?于是教师选了英

13、国作家哈里 特思勒的微型小说招牌 ,让学生比较评价招牌和半张纸的结构异同,并思考 这样的结构对于表达主题的作用,学生发现招牌的结构很有哲学意蕴:招牌显示了人 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心理状态。招牌给人以昭示,岁月变迁,简洁的人生更接近于生活 的真谛。人生就使一个循环过程。时尚就如招牌,传统的也会成为时尚。等等。我以为 半张纸的教学就是从教材特点出发进行教学的一个样本。 化个为类,优化点面结合的教学化个为类,优化点面结合的教学 对于选修课的教学,我以为“个” (点)和“类” (面)是很重要的概念。 “个”就是一 篇文章, “类”就是一组文章或者同类文章。从教材选文的呈现方式讲, “个”指传统的教 材

14、以及有些必修教材是“一篇一课”式,而“类”指新课程有些必修教材(苏教版)和选 修教材基本上是“数篇一课”式;从教学法角度讲, “个”就是单篇课文教学, “类”就是 单元或者主题教学;从教学内容而言, “个”就是单篇课文的教学内容, “类”是统帅一单 元几篇课文的主题(话题)内容;如果说,必修教材基本上以单篇教学为主,那么,选修 教材应该以单元教学或者主题教学为主。但是,任何单元教学或者主题教学都不能跳过篇 的教学,教学中能否恰当处理两者的关系,是选修课教学成败的关键。下面以人教社的七 种选修教材为例,对“类”的项目作一巡视。品种类的概念类的细目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的六个元素汉语;语音;文字;词汇;

15、语法; 修辞外国小说欣赏小说的八个元素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 结构;情感;虚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体特征和欣赏角度探究诗歌旨意;把握诗歌意境;体 会诗歌声韵。理解散文形象;把握 散文逻辑性和抒情性;体会散文道 灵活性和趣味性中国现代散文诗歌欣赏单元主题和写作范围生命的律动;挚情的呼唤;爱的心 语;大地的歌吟;苦难的琴音。那 一串记忆的珍珠;心灵的独白;一 粒沙里见世界;如真如幻的梦境; 自然的年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物杜甫;鲁迅;毛泽东;贝多芬;达 尔文;马克思;沈从文;杨振宁;蒙哥马利;比尔盖茨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剧作家、剧作和戏剧知 识结合索福柯勒斯;莎士比亚;汤显祖; 莫里哀;易卜生

16、;契诃夫;曹禺; 老舍;贝克特先秦诸子选读诸子学说及代表作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 墨子;韩非子每一个“类”的细目下面都有一组文章构成单元课文,即使是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 也是长篇的节选,每一课的篇幅都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课文。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单篇教 学,势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化个为类,点面结合是选修课教学的必然,也是与必修课教 学的根本不同。所谓“化个为类”是指在设计教学时,单篇文章的解读要凸现单元主题的 要求,单篇文章其实是实现主题的一个例子。有时候,还可以组织课外同类的作品比较, 让学生通过作品的比较阅读,掌握这类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共同知识点。所谓“点面结合” 是指在单元教学的时候,单元的教学要求,要通过具体的篇章来实现,具体的篇章就是 “点” ,单元或者主题的要求就是“面” 。举个例子说, 先秦诸子选读理解先秦诸子的思 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