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516391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陶行知的创新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陶行知的创新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太和县李花园小学 高 伟摘要摘要:新课程改革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在深化改革,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陶行知教育思想仍如春雨滋润着大地。陶行知的创新思想、生活教育理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让我们明白了老师应该怎样去教,怎样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开展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关键词关键词 教育理论教育理论 创新思想创新思想 语文教学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创新教育理念、探究性学习理念、合作型学习

2、理念等已经深化到语文教学的实践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一切以儿童为中心,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让每一位语文教师明白了应该怎样去教语文,让学生该怎样去学语文,师生又该怎样去用语文。陶行知先生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改革传统教育的核心,他还一针见血地讲道:“仿我者亡,创我者昌。 ”陶行知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宗旨,学生是新时代的创造者,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使他们能想、能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使学生有创新意识,教师必须首先有创新精神,要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敢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教学观念进行切实的转变。怎样培养学生到2处创新

3、意识呢?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谈谈我的体会。1 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认识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 。这种认识不只是理论上的认识,而是要钻进学生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并去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创设和谐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新提供可能。凡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的结论老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规律老师决不暗示,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些思考的空间。提倡老师做听众,学生上讲台,提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争辩与讨论,提倡发言时的标新立异,提倡解题方法的灵活多样,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

4、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点燃学生心中创新的火花。如在导入时:“你已经知道了有关的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在练习反馈时:“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你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吗?”在总结时:“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2 2、树立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观。、树立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观。学生作为个体的人,思考、观察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这就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教师要丰富学生的感知,发挥学生的想象,为学生的创新插上想象的翅膀。同时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初步具有创新精神。教师首先明确什么样的人才才是新时代需要的人才,要鼓励学生“你自己有什

5、么好的想法” ,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实例、道理,让学生明白不要满足于已有的结论,不要屈服于任何外在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3张。平时在班上树立思维活跃、大胆创新的典型,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改变学生心中固有的乖孩子、听话就是好孩子的想法。因此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的创造性提供机会与可能,学生的创造能力才得以发挥,创造精神才得以培养。3 3、创设想象情境,为学生思维拓展延伸。、创设想象情境,为学生思维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让学生会联想和想象,一幅好画的绝妙处,往往在无画处皆成妙境;一篇好文章,其感人处,往往不在字里而在“弦外之音”无字句处有华章。要品味空白处的意境和神韵,只

6、有通过学生的想象去品悟。同时,由于语言艺术的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文学作品常常通过暗示性的语言来激发读者的想象,有意识地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艺术空白,催促读者发挥想象力来加以填充,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的“象外缘” 、 “景外之景” 、 “外之旨”等。小学课本中精心选用的课文中,有很多给小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白,教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讲解,往往会消耗学生想象的时间,这是得不偿失的。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去多读,养成边读边想象的习惯。比如在教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我采用老师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进行再造想象,让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形象的生活经验相匹配,重构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来。学生通过想象,同样也可使他们如闻

7、其声,如见其人,产生身临其境的审美效果,使文学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呈现于学生的心灵。所以语文教师不能限制学生的想象时空,应该创设想象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地在想象王国中遨游,语文老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学习语文知识是一样重要的。 44 4、给学生提供质疑空间和时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质疑空间和时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陶行知先生说:“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 “要把束缚儿童创造力的裹头布撕下来,使他们敢想会做。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

8、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给予他们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的时间和空间。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学生在阅读中,对事物的认识角度不同或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深浅有异,因而产生的疑点也就不同。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释疑,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多思善问的习惯,动态生成新的知识,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例如,我教学凡卡这课时,要求学生复述凡卡的故事,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故事中有两个地方很值得

9、探讨,一个是“回忆”部分,一个是结尾部分。学生在肯定了回忆中的乡下月夜之美和砍圣诞树的欢乐后,提出疑问:“孤苦守夜的爷爷怎么会有心去欣赏月夜美景?难道在严寒的冬日到野外砍树是那么的轻松、愉快、欢乐吗?”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已见,展开互动式讨论,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有了新的理解,这样更能衬托出凡卡的孤独和痛苦,反映出凡卡向往自由和渴求脱离苦海的强烈愿望。55 5、激励性评价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励性评价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被誉为“万世师表” 的陶行知曾说过:“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 ”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教学中,对于学生出

10、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一直在动脑筋,读书发现了许多问题,真是爱思考的学生” , “相信你能读得更好,再来一遍怎么样?” , “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加以激励。对学生课堂上或作业中出现的新颖答案,及时给予肯定,并在全班同学面前,为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上“优+有创造性”等评语,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强烈的创新意向。6 6、活用、活用“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 ,让学生创新有平台。,让学生创新有平台。教师设计的课堂训练以及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和拓展平台,除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外,还要适当设计具有

11、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习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心向。如抄写字词。抄写字词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作业。部分学习以为常,往往是应付较多。以前我布置抄写作业,常常是照抄三遍,学生往往不用心抄写,总会出错;现在同样是抄写三遍,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第一遍是按音序排列生字;第二遍按间架结构排列生字;第三遍按部首排列生字。这样安排下去,虽然数量上没有变化,但对于初中生来说在抄写过程中要多动脑,避免了枯燥抄写的感觉,有了真正用心的新鲜感,这就6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7 7、语文教学是生活的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语文教学是生活的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要求以生

12、活为教育内容。因为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只有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创造教育。因此,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当前的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学习“活的书” , “真的书” , “动的书”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效利用课本上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模块,给予学生一周或更长的实践开展调查、访问,广泛接触社会,了解风土习俗,古迹名胜,经济发展情况,然后围绕某个专题共同讨论形成书面材料,这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积累了知识和经验,又扩大了学生的大语文外延。只要对学生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一种创造,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应用知识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教师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促使学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奇异思维,养成创造的良好习惯。参考文献:1、董良宝: 陶行知教育学说M. 武汉:湖北大学出版社.1993.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袁迪:生活教育与创新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王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探7索,200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