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辰诠释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3440933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时辰诠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代时辰诠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代时辰诠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时辰诠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时辰诠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时辰诠释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 24 小时为十二时辰:前半夜 11 时至 1 时为“子时”,午夜 1 时至 3 时为“丑时”,后半夜 3 时至 5 时为“寅时”,早上 5 时至 7 时为“卯时”,上午 7 时至 9 时为“辰时”,9 时至 11 时为“巳时”,11 时至下午 1 时为“午时”,中午 1 时至 3 时为“未时”,晚上 7 时至 9 时为“戌时”,9 时至 11 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 9 时直杀到下午 3 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

2、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 120 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 24 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 1 时至 3 时做饭,3 时至 5 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 5 时又 72 分钟,即 6 时 12 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 1 时又 96 分钟,即 2 时 36 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 100 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 小时为 100 刻,即相当于现在的 1440 分钟。可见

3、每刻相当于现在的 14.4 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 1 时 43.2 分。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 23 时至 01 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 01 时至 03 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 03 时至 05 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 05 时至07 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 07 时至 09 时)。 【巳时】隅中,

4、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 09 时至 11 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 11 时至 13 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 13 时至 15 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 15 食至 17 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 17 是至 19 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 19 时至 21 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5、。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 21 时至 23 时)。在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时期发明和制造了各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计时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见图)、机械计时器等。 圭表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

6、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

7、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机械计时器 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公元前117 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随后历代都相继制作了附设有计时装置的仪器,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摇铃报时,示牌报告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等。 这类计时器尚不能算是独立的计时器,还是天文仪器与

8、计时仪器的混合体,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机械计时器已脱离了天文仪器而独立,不但具有传动系统-齿轮系,而且还有擒纵器,如果再进一步,就可能出现完全现代意义上的钟表。但遗憾的是,功亏一篑,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机械钟表还是从西方引进。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计时器外,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如,香篆、沙钟、油灯钟、蜡烛钟等。 考察古人的时间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观查:一是古人对时间科学划分后制定的计时制;二是古人把时间、计时仪器和国家法制、政权兴衰相联系。 我国古代制定、沿用自成体系的计时法。百刻计时法最古老,使用的时间也最长。大约西周之前(公元前十一世纪),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一刻等于 14.4 分)。汉代(前 206-公元 220)除使用百克制外,还应用以太阳方位计时的方法,到隋唐(公元 581-907)时,太阳方位计时衍生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克制与十二时辰计时法并用。直到明末清初(十七世纪),西方机械钟表传入后,我国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但十二时辰仍沿用,每个时辰两小时。为和二十四小时计时法相一致,我国古老的百克制演变为九十六克制,一个时辰内分为八刻、一小时内分为四刻,这样一昼夜就为九十六刻,与世界通用的计时法相一致。 此外,我国古代还使用独特的夜间计时方法,这就是“更”。“更”是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时间长短依夜的长短而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