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研究

上传人:精****档 文档编号:43386347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优化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优化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优化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优化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研究(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化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研究一、研究背景 多年来,人们重点关注课堂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普遍忽略课外作业练习的研究和改革。当前课外作业一方面是过多,学生忙于应付。目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主要是课外作业练习太多。另一方面是效率低下,大量的作业是简单重复、机械训练,缺乏针对性、探究性。往往是马虎应付,老师没有时间研究性地批阅,往往是简单查看对错。这种状况不仅使训练难以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且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忽略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 这样非但不能真正提高语文能力,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何改革课外作业,使学生变苦做为乐做,由厌学为乐学呢? 在此背景下,我们

2、确立了“ 优化小语课外作业设计的实践与研究 ”这一课题。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帮助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不仅要研究和改革课堂教学,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来精心设计课外作业,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优化课外作业势在必行。三、研究目标 设计开放性的课外作业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使学生能做课外作业,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老师面前的

3、一个重大课题。本课题目的通过导疏研究,初步构建开放性的布置课外作业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业,变封闭为开放、死板为灵活、繁琐为简明,变应付为自主,变苦学为乐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具体目标如下: 1、树立小学语文开放、灵活、简明的课外作业的目标意识。 2、实现我校语文课外作业的根本转型:变繁琐为简明;变机械为灵活;培养以学生能力为本的课外作业设置。 3、让学生能乐见乐学乐做,提高自主常识和语文综合能力。 四、研究内容 优化课外作业设计的研究 我们认为,小学生课外作业的设计,应力求体现“五性”: 1、讲究趣味性 作业如果总是机械地重复,单调地写写,就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

4、展。因此,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教师应讲究活动内容、形式的趣味性,使学生一看作业,就能吊起胃口,跃跃欲试。 2、注意层次性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接受同样的知识自然就有快有慢,再加上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同,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书写,有的喜欢动手做实验,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就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作业。可以在一个大题目后面设计几类作业,让学生根据情况选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 3、注重实践性 知识是从实践中获得,能力是从实践中提高,教师布置的作业就要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又能让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4、加

5、强创造性 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善于利用教材中富有创造性的因素来布置作业,促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探索、去发现。 5、渗透开放性 传统作业在训练学生时,往往忽视思维训练,把活生生的学生当作一台机器来使用,作业流于机械单一的操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们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应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放眼社会,充分利用课外语文资料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业的内容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形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表达的需要自由选择。 改变课外作业形式的研究 1、变繁琐为简明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陷入了繁琐的误区。在课堂教

6、学中,教师生怕哪一点没有问到,哪一点没有讲到,将课文肢解得七零八碎;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教师生怕哪一点没有练到,哪一点练得不够,从而导致习题繁多、琐碎、复杂化。 小学语文课外作业习题繁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题量大,二是题型多。 小学语文课外作业习题琐碎,主要表现在忽视汉语整体性、写意性的特点,随意化整为零,追求不必要的精细,综合训练太少,无思维价值的单项训练太多。这从那些断章取义的填空题和似是而非的选择题、判断题中可见一斑。 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过于繁琐,对学生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优化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必须变繁琐为简明。 首先,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要突出重点,不

7、能面面俱到。要围绕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年段的教学重点、单元的教学重点、课文的教学重点来进行设计,要着重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薄弱问题。要减少题量,使习题少而精。 其次,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要改革题型,尽量使习题的要求、题意简洁明了,不能用偏题、怪题、难题来为难学生。要让学生把精力用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上,而不是用在理解题意、猜测题意上。 另外,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要注重整体性,尽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语言,成串、成块地积累语言,在语言情境中运用语言,不要随意化整为零,断章取义。要减少头绪,加强综合训练,尽可能少一些单项训练。 2、变机械为灵活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有时显得过于机械。主要

8、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机械抄写。许多教师把机械重复的抄写当作巩固生字的唯一法宝,学过生字后总会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将每个生字抄写几遍或者十几遍。如果发现学生将生字写错,有的教师甚至罚学生抄写一百遍。 二是机械记忆。学完一篇课文后,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词语解释、句子的含义,个别教师甚至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的段落大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有些教师虽然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去背诵,但常常设计书面作业,让学生解释已学过的课文中的词语,写出已学过的课文的主要内容,给已学过的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机械记忆。 三是机械理解。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揣摩

9、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本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采用判断题、选择题,让学生作非此即彼的简单、机械的判断和选择。有的教师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分段,指定用什么方法来分、分成几段,显得十分机械、呆板。 机械抄写、机械记忆和机械理解,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优化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必须走出机械的误区,使课外作业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真正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质的提高。 3、变封闭为开放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显得非常封闭。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眼睛只盯着课内、课本,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巩固、运用,作

10、业形式局限于做习题,进行抄抄写写的书面练习。长期如此,无形中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割裂了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学习的天地就有多么广阔。语文是一门最具开放性、最容易与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到处都需要运用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应当树立开放的语文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学生课外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广泛接触的机会,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精选课外作业设计切入口的研究 1、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来设计课外作业 小学生爱问,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小学生爱动

11、,喜欢动手操作;小学生爱表现,喜欢把自己的特长表现给别人看。教师就可以从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入手,来设计课外作业,形式有: 问。 课本中的知识容量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后可布置学生向家长、邻居等多方询问的作业,补充课本上所接触不到的知识,在不经意的询问中增长知识,满足儿童不断发展的知识需求。 做。 有些课文学完后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动手做做,这样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而且能加深对课文的感受。 演。 有的课文文质优美,适合朗读,可让学生回家把自己充满感情的朗读表演给家人看。有的课文故事性很强,可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自编一出课本剧,在班队活动课中表演给大家看。 2、根据教学的目

12、的要求来设计课外作业 听 。这类作业主要训练学生认真地听别人说话,培养敏锐的反应能力和快捷的思维判断能力。 说。 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说给亲人、邻居听。 读。 这类作业旨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也可以自由阅读报刊,还可以阅读名家名篇,摘录优美词句。 写。 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写读了课文后的体会,写写故事的结尾,也可以用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方法写写现实生活。 3、根据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来设计课外作业 现在的学生再过十年二十年就是我国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我们现在布置的课外作业,应该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

13、、生活和工作。具体的作业形式有: 收集性作业。 时代在不断前进,信息在不断增多,如果你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抱着书本死读书,那以后进入社会,将会无所适从,有可能被社会淘汰。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就要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可布置一些“收集信息”类的作业,让学生看看电视,听听新闻,并定期进行反馈、交流。 想象性作业。 有想像才会有创造,从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将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想象力。 观察性作业。 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求学生勤于观察生活,做好生活笔记。 思考性作业。 这样

14、的作业需要动用学生全部的智慧,它的完成有时可能是一种直觉,但在多数情况下,是冥思后的结晶。结论常因个体的不同而表现出多元化。 (四)优化课外作业评价研究 1、变被动性评价为主动性评价 变被动性评价为主动性评价就是教师把作业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要求教师不包办代替,一手遮天,让学生对自己完成的作业进行评价,通过自我评价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客观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 2、变终极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变终极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是指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不能光看结果,要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以成败论英雄,只要学生是尽了自己的努力,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了进步,得到了收获,就可以了。

15、3、变客观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 变客观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是指不能光用客观的理性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业,要对学生多进行激励,唤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尤其对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表现的创新思维要多加保护和培植。 4、变单向性评价为多向性评价 变单向性评价为多向性评价就是变教师的评价为学生自己、家长、同学、朋友多方面的评价。可以让家长来说一说学生的作业怎么样,让同学来夸一夸,让朋友来看一看,当然这种作业评价的组织形式要变化,可以采取展览式,汇报式等等。 五、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本校三、四、五年级的进行操作。 1、观察比较法。 对研究班的学生进行比较、观察,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精细的、深入的观察 2、实验

16、法。 实验班严格按照“开放、灵活、简明的课外作业为主线”的要求进行课外作业的布置,对比班采用目前的常规课外作业的布置,实验班和对比班只是训练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不同。 3、个案研究法。 搜集学生的点滴表现,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要求边实践、边总结。 六、研究阶段的阶段目标 准备阶段( 2004.112004.12) 确定课题,拟定研究方案,并收集资料,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 预期阶段成果:写调查报告 实施阶段( 2005.12005.10) 设计新型的课外作业,进行教学实践探讨 预期阶段成果:活动设计、阶段小结 研究总结阶段( 2005.112005.12) 课题成果测试、总结、整理材料,撰写研究主题报告,预期阶段成果、研究成果报告。 七、课题成长条件 本课题由李伟斌、金淮灵、金雪青等老师负责。其中金淮灵老师是市小语会会员,曾多次负责过课题的研究和结题工作;金雪青老师所写的多篇论文在市级以上发表并获奖。课题组的成员都有一颗红心,带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创新,兢兢业业的投身于教育科研的一方土地之中。在学校领导和各位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支持和鼓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