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07江苏07江苏高考化学考卷分析及教学启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369146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年高考07江苏07江苏高考化学考卷分析及教学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历年高考07江苏07江苏高考化学考卷分析及教学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历年高考07江苏07江苏高考化学考卷分析及教学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年高考07江苏07江苏高考化学考卷分析及教学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高考07江苏07江苏高考化学考卷分析及教学启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 . .2007 江苏高考化学考卷分析及教学启示江苏高考化学考卷分析及教学启示彭建生 2007 年全国高考化学江苏卷是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考试大纲 ,遵循江苏省考试 说明的又一次命题,全卷满分 150 分,选择题 64 分(共 16 题) ,非选择题 86 分(9 题) ,考试时间 2 个小时,与往年相比,试卷结构基本不变。江苏卷试卷的题型、题量、分 值分布基本遵循江苏省考试说明 ,以中学化学主干知识为载体,着重考查了学生的观 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突出了对考生科学素养和探究意识的考查, 着力考查了学生在新情境下应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注重创新

2、,关 注了与其他学科均分的“平行度” ,难度适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对中学化 学教学具有较好的引领和正导向作用。 1.试卷评价 1.1 遵照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体现了高考命题的平稳过渡和延续创新性。 2007 年高考江苏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试题具有较适宜的难度和区分度,考试内容、 试卷结构、题型比例、分值分布基本体现了全国考试大纲和江苏省考试说明的 要求。整卷没有 2005 年难度大,但比 2006 考卷难。I 卷虽然常规题较多,但有部分题目 (如 13、14、16)对思维强度的要求比较高。II 卷许多试题陌生度大,新颖别致,注重 学科知识间的综合,如 17、18 的实验和 2

3、1 的新题型等。可将创新能力强,从靠题海取 胜的同学中选拔出来。具体考查内容和考试说明要求如下表。 表 1. 2007 年高考江苏化学卷内容比例1.2 突出对学科主干内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试题紧扣化学学科主干知识,充分运用它作为载体,考查学生的能力,重点涉及到 中学的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如 Al 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5%15%0.150.1522227 7、2424、2525 化学计算化学计算20%20%0.240.2436365 5、1010、1717、1818、2121(2 2、 3 3) 化学实验化学实验15%15%0.150.1522221212、222

4、2、2323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15%15%0.120.1218181 1、1010、2020、元素及其化合物元素及其化合物3535 % %0.340.3452522 2、3 3、4 4、6 6、8 8、9 9、1111、 1313、1414、1515、1616、1919、2121 (1 1)基本概念和基本基本概念和基本 理论理论规定量规定量 百分比百分比 总分值总分值 题号题号 类别类别 Cl2、SO2、NH3、HNO3、H2SO4、Cu、Na、Fe、等) 、元素周期表位、构、性的关系、 四种晶体结构、化学反应与热化学方程式、离子反应、原电池、平衡移动图像、有机物 质官能团的性质、有机物的合成

5、、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混合物计算及讨论型计算等,体 现了学科性。 在主干知识的考查中,经典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第 I 卷,热点题和常规题仍 较普遍,它们常考常新,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同时也对稳定均分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如: 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正误判断、与 NA有关的小计算、热化学方程式、物质 分离的一般方法、离子共存、周期表位、构、性的关系、原电池原理应用、平衡移动图 像综合判断、未知有机物结构与性质判断、弱电解质中微粒浓度关系的判断等。如与 NA有关的小计算问题,该类试题的特点是可以联系许多化学知识(如气体的状态、同位素、化学键、微粒的种类、电子转移数目、化学平衡、电离、水解、晶体

6、结构等)切入 点小,但面广,该类试题极富变化性,在高考中一直保持较好的区分度。 基本技能体现在化学用语的应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计算等;基本观点体现 于光合作用、硫铁矿和制硫酸工业的尾气处理;基本方法有检验沉淀是否完全的方法、 物质分离的方法、沸点升高原因的判断、离子氧化还原反应产物及酸碱性判断方法、有 机合成流程图法、多步反应计算法、守恒方法等。 1.3 在实际情境(新情境)中,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 2007 年江苏省化学科考试说明指出的那样,本卷着重考查了考生信息获取 与加工、化学实验探究、从化学视角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等能力,这些能力的考查 都是将考生置

7、于一个实际情境或新情境中进行,有利于高校选拔出真正的高分高能的新 生。思维能力是考生学习和研究科学、认识和了解世界的重要能力之一,教育部考试大 纲(2007 版)对思维能力界定出 6 个层面,每一层面的内容,在本卷中均有所体现。比 如:思维能力要求的“能将化学问题分解,找出解答的关键。能够运用自己储存的知识, 将它们分解、迁移转换、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应用能力” ,这点在本卷许多题中均有 体现。 如第 18、19、23、题等(具体试题略) 1.4 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1)试题对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进行考查,强化科学性,以提高学生 对科学知识的重视。根据笔者

8、对本卷 25 道题的统计,考查了中学化学中近 50 个重要知 识点,遍布高一到高三各章内容;特别是一些核心知识,如 Al 的两性、Fe 的变价、有机 物官能团与性质关系、有机同分异构体、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浓度排序等几乎每年都考。(2)试题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及过程进行考查,让考生体会到科学家是怎样进行 科学研究的,重视探究式学习,学会研究问题,学会学习,掌握科学思想、方法、态度 和科学精神,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本卷第 17 题由甲醛测定硫酸铵中氮的质量 分数为线索,通过兴趣小组的活动,不仅从定性上考查,从科学实验的起始、过程、结 果分析进行命题,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理念

9、;第 21 题从课本的工业 实验出发,从保护环境和提高硫酸工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实验操作的 理解能力。(3)试题对最新科技成就及它们对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的了解程度进行考查, 让考生认识到关注社会和媒体的重要性,认识到科技的迅猛发展,从而真正激发考生对 科学的兴趣,从中获得不竭的学习动力,为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作出努力。 本卷考查了“电解实验” 、 “由乙酸乙酯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的对比”等。通过这些 内容的考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就在我身边,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科学素养的养成 教育。 考试需要改进的方面 (1) 试卷和试题 2007 年化学卷难度并没有学生表现的那么难

10、。试卷排布精当,对中学的重要知识点 的考查应用准确。但全卷问答题较多,且许多是开放性作答,这体现出考能力和思维品 质。难点相对较多,二卷每题都有 1-2 小题思维强度较大。所以对中等成绩学生杀伤力比 较大。 (2)难度分布和个别信息题的设计。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需要有一定的区分度。但目前江苏的高考模式,考虑到各学科的 均衡和高考的公平性,基础题还是应该多一些,难度大的题还是相对集中在最后比较有利 于大多数学生水平的正常发挥。信息题是一种很好的能力考查的命题方式,但要从学生比 较熟悉的去突破,不要象 20 题,突破口少,突破的物质学生不是很熟悉的。2. 对今后教学、复习启示 2.1 研究两纲,瞄

11、准方向 教学大纲、 考试大纲和江苏版化学考试说明是我们教学、复习的依据,这两者在 教学要求上基本是一致的,它们规定了中学生化学应该掌握哪些双基、具备哪些能力。特 别是实施新教材的 08 高考中,平时的教学和高三复习一定要扣紧两纲,不要随意发挥和拓展。 2.2 夯实双基,强化对主干知识的教学 基本知识和技能在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双基不扎实,能力培养无从谈起。在新教材 教学和复习中,应抓住主干知识,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在新情境 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07 年江苏化学卷坚持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设 置了许多新情境,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和应用的情况,这一点启示了

12、我们学习化学知 识的真正目的,在于解决现实问题。强化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科学研究 的方法,形成探究意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2.3 转变教法,强化应试复习的实效性 有考试就有应试,如何提高复习的实效性,是每个中学化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能否做到精讲、精练、精评?能否根据高考的热点进行变式训练,拓展讲评?复习中能 否让学生的思维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能否根据高考的热点题型进 行强化训练?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应加强。 2.4 树立教学质量“三年一贯”制,加强化学素养教育 高考成绩是三年教学质量的终 端显示,并不是高三一年加工出来的,必须在高一、高二加强化学素养教育,打好化学基础。 化学素养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化学思维方法、化学思想等,这些是化学的精髓。如化学中 的守恒思想、等量代换的思想、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思想、工具学科与化学整合的方法、化学 实验操作中的顺序思考的方法,必须在每节课的教学行为中加以体现和养成。所以,强化应从起始年级抓起,三年一贯制实施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