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反思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368128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城》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长城》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长城》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长城》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长城》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城》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城》教学反思(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长长 城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 情感目标: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能力目标:在学习中展开联想;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难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一边朗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理解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课前开始放歌曲长城长 。2、同学们,在这

2、组短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城,领略它的雄姿和壮美。板书:17长城。 (翻开书82页,第17课长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你喜欢的方式登上长城,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自读情况,大屏幕出示生字词语,认读。3、同学们读得真准确,有这样出色表现,我决定带你们神游一下这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请看课文,请老师范读。同学们,你有什么感受?来,赞美一下长城, (长城真美呀。这是伟大的长城。 )三、品读课文现在让我们一起登上长城。学习第一段: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长城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长) 。有多长?(一条长龙、一万三千多里)请同学们看大

3、屏幕, (出示地图2)从北京到甘肃。作者用打比方和列数字的方法告诉了我们长城的长。 (板书:远看 长)2、请同学们看书上插图,用一个词形容一下你看到的山(崇山峻岭) ,用一个词形容一下你看到的长城(蜿蜒盘旋) 。3、是呀,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多么的气势飞扬雄伟壮观。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 (看课件、齐读)学习第二段:1、我们在远处欣赏了长城的恢宏,现在我们从北京出发来到长城脚下,2、请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的第二段,用横线画出课文介绍了长城的什么3、此时我们把长城是每一个细节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是远看还是近看, (板书:近看)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眼前近看的长城吗?(板书高大坚固)指板书,先远看整

4、体感知,再近看细细感受,作者的这种观察方法是?(由远到近)同学们就要学着把这种观察方法运用到我们的习作当中。4、我们来细细观察83页的长城,标出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5、看大屏幕,看看你写的位置和老师的一样不一样?6、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学习第三段:1、长城就是这样用它那高大的身躯抵御外族的侵略,千百年的岁月过去了,历史的销烟已经散尽,但青山依旧青,长城依旧长。作者站在长城上,思绪万千。我们来读读第三自然段。2、找出过渡句,承上启下。找出句子中的动词,读句子。站在长城上,想到劳动人民,这是作者的?(板书 联想 劳动人民)3、长城是怎样修筑起来的?理解两三千斤有火车吗?。 。 。这劳动不是一

5、天两天,而是长年累月,请你读(多少)这工程也不是一段两段,而是绵延万里,请再读(多少把你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崇敬读出来。学习第四段英雄的中国人民用血汗和智慧,修筑了这伟大的万里长城,留下了这笔光辉3灿烂的文化遗产。文中哪句话是对长城的评价。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板书:伟大奇迹。课后有个问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你能看着板书回答吗?四、拓展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中外游客。你看, (课件)正如毛主席所说不到长城非好汉 ,还有很多外国领导人对长城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请读一读。听到这些称赞,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不感到自豪吗?长城,已

6、被写进国歌之中,更融进了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全体起立,让我们齐唱国歌,表达对长城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安息吧,为长城倒下的中国魂;自豪吧,我们都是中国人;努力吧,新时代的接班人!板书设计: 17、长城 远看:一条长龙气魄雄伟 近看:高大坚固 伟大奇迹 联想:劳动人民 长城长城 说课说课一、说教材长城是人教课标版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组课文都是介绍我国世界遗产的,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

7、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二、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长城的雄伟气势。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3、知道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4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三、说教学重难点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四

8、、说教学方法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整合法” ,以有关长城的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多读,以读促悟。五、说教学过程现在,我重点介绍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一共设计四个环节,首先是:(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始,展示长城的视频短片,之后用富有深情的导语进行过渡,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一种情境之中,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同时以教师自身语言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去刺激学生,去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产生一种“我想学”的冲动。(二)检查生词,突破字词关,为学文

9、做好充分准备。(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1、 “长城远景”教学在教学长城远景一段时,通过抓住“长龙” 、 “蜿蜒盘旋” 、 “一万三千多里”这几个重点词语来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弯、大的特点。并渗透了写作方法:列数字和打比方。在理解感悟之上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长城的雄伟壮观。2、 “长城近景”教学学习长城的近景时,出示给学生的是整段课文,这样做主要是针对中年级学段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段的训练。5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弄清长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3、 “联想”教学在作者的联想这部分教学中,教学过渡句的作用,并指导学生习作。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容易。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

10、读,并延伸让学生借助想象再次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作者对伟大的劳动人民的赞叹。之后,请学生把自己刚才想象到的直接用朗读表现出来。这样,整段的教学就形成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的一个模式,同时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就突破了“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朗读,引起了和作者的共鸣,然后再让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把刚才前面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都融进去并且读出来,达到对课文更加透彻的理解。(四) 、拓展寄情、升华情感。老师深情地总结:长城,已被写进了国歌之中,更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她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齐唱国歌寄托

11、此刻的感情。6长城长城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人民建造长城的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在理解长

12、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 “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 “陡峭” “无数” “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 ,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最后,我再次引出最后一句话,让学生在此体会,并以有这样的长城,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有这样的人民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有这样的民族我们应该感到自豪作结。但我的课堂还是有很多遗憾,没有按预期的准备去上课。也许由于准备得不够充分,也许是自己的经验不足,但我会以此为契机,好好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