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终结版

上传人:精****档 文档编号:43363182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学终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城市地理学终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城市地理学终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城市地理学终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学终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终结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城市“点”与“面” 。城市:区域性、综合性、属于历史范畴。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内容 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 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F.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

2、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区别:区别:1. 学科性质:地理科学(理,理论)城市规划学科(工,技术,设计)2. 研究范围:大尺度,群体(宏观) 小尺度,个体(微观) 。联系:联系:1.各自的特点和专长越来越为对方所采纳和运用。2.相互渗透到对方的研究范围。第第2 2章章 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第3章 “城” 、 “市” 、 “镇”概念的演变及三者之间的共同点 城市: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式。城: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后演变为防御敌方侵袭。市:商品交易的场所。在居民点的井旁,为市井

3、。后在特定地点按特定的时间相互交易,形成集市。到近现代,市引申为一级城镇聚落性质的行政建制单元。镇:设官防者谓之镇。宋时,镇摆脱军事色彩,以贸易镇市出现于经济领域。近现代,镇也引申为一级政区单元和起着联系城乡经济纽带作用的较低级的城镇居民点。共同点:人集居的场所。现代意义上的“市”与“镇” 市:一级城镇聚落性质的行政建制单元镇:一级政区单元和起着联系城乡经济纽带作用的较低级的城镇居民点。“城市”与“乡村”的本质区别及区别的演变 城镇与乡村的区别: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人口性质)上不同于乡村;2、城镇一般聚集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要

4、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农村;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话、电灯、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与乡村;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与乡村。6、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差异等差异的演变: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技术、资金及各种资源等生产要素进行合流动与整合,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优势,使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进而成为经济、社会及文化相互融合的统体。农村与城市在人口规模,景观,基础设施(物质构成)上的差异正在逐渐减小。我国市镇的设置标准 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

5、00 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 2 000 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 20 000 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 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县政府所在地均应设镇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 2 00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镇城市的行政地域和功能地域 行政地域:行政地域:市政府管辖的范围。是各国按照城镇界定标准确定的城镇地域。随着城市建制的设立就明确划定。功能地域:功能地域:体现城市人口居住、就业、购物、娱乐、工作、医疗、文教等城市基本功能所涉及的地域范围。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不一致的

6、两种情况:一是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了一定的乡村地域。另一种是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城镇密集区城镇密集区:对城镇分布比较密集、相对发达的地理空间的一种称呼(若干个都市区)都市圈都市圈:指城市的生活圈。例如武汉(一个中心)都市区都市区 metropolitanmetropolitan areaarea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大都市带大都市带 megalopolismegalopolis: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

7、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都市连绵区 metropolitan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interlocking regionregion :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城市群城市群 urbanurban agglomerationsagglomerations: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

8、息网络,发生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建成区城市建成区:不同于乡村景观的城镇聚落的实体:有着密集人口的,由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建成区。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1) 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都市区。2) 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区及都市区通过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联结起来,没有间隔3) 密集的交互作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都市区之间都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4) 规模特别庞大: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5

9、) 国家的核心区域:大都市带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第三章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自然地理基础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发展。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组合,基础设施状况,区域劳动力数量和素质,经济发),.3 , 2 , 1i ( inEEeeL tti i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开发的潜力。城市的地理位置 位置是

10、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城市地理位置就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定点。 类型 1 大、中、小位置 2 中心、重心位置与邻接、门户位置 3 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现代条件下的城市发展1交通高速化的影响(空间、距离、各种流动)2信息技术高速化的影响(以工业为主导到以信息为主导,新的经济空间格局促生新城市)3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1.城市体系(空间)的网络化(点点分布到面面分布,点轴分布到网络化)2.世界城市的出现(影响力、辐射力超越国界、洲界;城市居民构成的国际化;城市的层次、等级复杂)3.世界城市与国际化大都市区别(立足点不同

11、,世界城市开放性更大,包容性更广,交流更频繁)2 2、第四章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城市化原理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什么?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什么?城市人口和城市数目逐步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不同学科的城市化含义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态、文化诸方面全面转变的动态过程,是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居住方式全面转变的过程。经济学: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是第二、第三产业不断聚集发展的过程,主要强调的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变;人口学:城镇化看成是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市地区迁移的过程,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唯一标准;社会学:城镇化则是指人

12、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生质变的过程;地理学:城镇化则是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旋,由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和集中的过程。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1.正统的城市化类型:(1)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2)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3)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2、过度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或乡村城镇化: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第一前提(基础)剩余粮食的1生产能力(农业的发展)第二前提剩余的农业劳动力(农业2

13、发展促进城市发展)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经济增长与城市化(1)工业集聚和工业化集聚(2)产业结构的转换和产业转移.2人口就业结构的转移和人口迁移.3政府干预和制度约束(政府:政策,土地,区域).4.改革对城市化的作用城市化的类型 1.从空间结构和构成要素划分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2.以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因素划分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城市外延化以现有城区为基点,城市向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农业地域的扩散称外延型城市化。城市外延化的推动力1,对外的交通的伸延 2,可持续发展与规

14、模经济要求 1)集约节约土地利用 2)环保,安全 3)产业集聚(开发区)3,第三产业的扩散:1)房地产:住宅-卧城-卫星城 2)旅游休闲业 3)教育,科研,文化郊区城市化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第第5 5章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乡村城市化:乡村城市化指一个或一群社区由乡村地域类型向城市地域类型演化的过程,亦即由乡村传统型向城市现代型渐进变革的过程。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城市的发展概况 秦汉时期郡县制与行政中心城市发展;交通发展与商贸城市兴

15、起;以小城市为主的等级规模结构; 魏晋南北朝隋唐商品性农业与手工业城市兴起;商品流通与港口 城市繁荣;军镇与草市出现;城市等级系列与百万特大城市开始出现;水运网络形成与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 五代宋元时期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与政治经济中心形成;农村商 品经济发达与草市演变;外贸发展与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繁荣;地区经济中心城市网络出现;核心城市的频繁转移;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蓬勃兴起;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的进一步发展;边陲地域城镇分布的发展;行政中心城市网更趋完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比较均衡;近现代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1,二元结构的城市体系(由一元的,以各级行政中心为主体的结构转向以近代工商业城市为

16、一方,传统的中心地城市为另一方的二元结构)2,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区域差异明显(东北发展迅速,沿海发展迅速,西部发展缓慢)商埠开放与贸易口岸城市形成,铁路、公路建设与交通型城市兴起,工矿业发展与工矿城市出现。第六章第六章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及非基本部分基本部分: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离心型的基本活动,另一种是向心型的基本活动。非基本部分: 满足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另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 基本与非基本比率(B/N):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 B/N。区位商法的基本原理实质是假设全国经济的部门结构是满足全国人口需要的结构,因此各个城市必须有类似的劳动力结构才能满足当地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